分享

具有典范价值的《隆中对》,为何被伟人评价为蜀汉衰亡的祸根?

 昨日残荷 2022-03-01
文章图片1

《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初登政治舞台,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愿景。此后,刘备也是按照《隆中对》的战略决策一步步实现了目标,因此,《隆中对》这一千古名篇,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具有典范价值。那为何被伟人评价为蜀汉衰亡的祸根呢?且听尼山布衣慢慢道来。

文章图片2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

文章图片3

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势。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文章图片4

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

文章图片5

应当说,这一设想如果完全实现,确实可以做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所以,这一构思打动了刘备。

但是,任何战略,都离不开对自身实力和所处情境的分析论证。战略研究中的各种模型,不外是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而已。“隆中对”在事实论证上,对大局的判断是符合实际的。曹操已经成为当时最大的势力而不可主动对抗,东吴已经有了稳固的基础只能结盟,只有长江中上游的荆州益州由于刘表、刘璋的短见和失策能够为刘备提供可乘之机,这一分析正是“隆中对”能够成立的关键。也是“隆中对”的过人之处。但是也要看到,在战略分析层面,“隆中对”存在致命的缺陷,就是在关羽丢失荆州之后,“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也随之化为泡影。

文章图片6

伟人为何认为诸葛亮必败:“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之所以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焉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伟人却很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

文章图片7

探究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真相,尼山布衣有话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