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阿斯托·特勒曲线看加速时代的当代艺术发展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22-03-01

文 / 梁 青


内容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全球化的生活进入了加速时代。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当代艺术也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对传统艺术的生存状况提出了挑战;但当我们从阿斯托·特勒曲线原理去梳理当代艺术的发展时,发现随着时间轴的推演,科技的进步是始终向上的,人们在追赶科技的时候其实无法与科技并驾齐驱,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匹配完全无法顺应科技发展高度。当代艺术的思想内核在加速时代驱动下的时代特征呈现出内涵式发展的速度节奏。

关键词:阿斯托·特勒曲线 加速时代 当代艺术发展

当代艺术的界定

当代艺术是在20世纪初政治混乱、生活萎靡、社会贫困的状况下萌发和生长的。1914年,“一战”的到来打破了人们对机器时代的盲目乐观,但同时也催生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激情,促成了蓬勃发展的文艺创作高峰。紧接着两次世界大战而来的,是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战后不同制度之间的角力、全球范围内的移民、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促成了新时代的多元化格局,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电子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艺术的发展。艺术与技术在多维度上的融合催生了多元的艺术形式,也造就了具有颠覆性的当代艺术形式。在《现代艺术史》一书中,美国艺术史家H. H. 阿纳森(Hjorvardur Harvard Arnason)将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分为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从塞尚等后印象主义艺术家开始的现代艺术史,经过了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最后发展至抽象表现主义的过程;〔1〕另一条线索是以杜尚作为开端的前卫艺术,出现了一系列如博伊斯、约翰·凯奇(John Milton Cage Jr)、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等前卫艺术家,产生了诸如装置艺术、偶发艺术、观念艺术等新的艺术形式,进而从前卫艺术走向当代艺术的时代。

“如果说现代艺术关注艺术语言的实验,并由于诸多因素而导致其对于现实社会的境遇关注较弱,那么,当代艺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介入社会思考。随着电视、录像、电脑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崛起,艺术重新拥抱社会、历史和文化。”〔2〕当代艺术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文化价值,它是伴随着现代生活的种种艺术活动。也因此,无论是与日俱增的表达媒介,或是日新月异的表达语境,还是观者对于当代艺术的宽容态度,都使得当代艺术的范畴不断地发展着。

数字艺术的诞生为加速时代的艺术埋下了伏笔。20世纪60年代,数字艺术就迎来了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计算机图像杂志、计算机艺术展览以及数字艺术机构。到了20世纪70年代,数字艺术进一步被主流的艺术界认可,各类数字艺术展览与艺术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数字艺术于20世纪80年代加速发展,数字艺术快速渗透到录像艺术、灯光艺术、声音艺术等艺术形式之中,促进它们向着数字艺术转化。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艺术开始出现,虚拟现实也蓬勃发展。互联网艺术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和传统博物馆的展览方式,呈现出一种更加自由和开放的面貌。虚拟现实以及增强现实艺术则为观众敞开了一种在虚拟世界中产生真实感受的可能性,为艺术家带来了全新的创作课题。它强调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性、体验性,试图引起观众多方面的感官体验,从而建立一种全面体验作品的环境。进入21世纪,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成为了另一种潮流,而体验与互动,越来越成为当代艺术的标签,艺术已经从“请勿触摸”走向了“尽情触摸”的时代。

文章图片1

现当代艺术重要事件一览(1915—2006)

加速时代与阿斯托·特勒曲线

1. 加速时代。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在《谢谢你迟到》一书中,将21世纪初至当前时代的特征描述为“加速时代”。弗里德曼认为“市场(Market)”“大自然(Mother nature)”以及“摩尔定律(Moore’s Law)”三种力量的加速变化以及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加速时代”。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的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的对微芯片的性能和价格变化的预测,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摩尔定律的发展推动了“市场”,也即全球化的发展,而全球化的加速造成了“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的加速,但同时摩尔定律的加速也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以及应对其他挑战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加速”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的共同体验,速度被广泛认为是具有当代属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机械速度加速,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光电子为传输手段的通信速度加速,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面貌。科技发展的加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变迁的加速和生活节奏的加速,加速不仅改变了生活的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体验。由于变化的加速发生与我们自身的适应能力并不匹配,当下的人们难以把握住快速闪现的新鲜事物,由此产生了诸如“新奇”“震惊”“混乱”“不安”等情绪,当代艺术的诸多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这类不适应状态。

2. 阿斯托·特勒曲线。谷歌X研发中心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阿斯托·特勒画了一张曲线图,来解释关于加速发生的变化与我们自身的适应能力之间的不匹配。这张曲线图清晰地呈现了“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思想的加速流动如何形成合力,导致社会变化的加速,并对我们自身的适应能力构成挑战”。〔3〕

在第一张曲线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发展的速率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加速,曲线呈现出一种指数型增长的态势,这是由于科技是站在科技自己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出现的周期越来越短。但与之相反的是代表人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曲线,呈现出一种缓慢增长的状态。在代表人类适应能力的曲线上有一个黑点,这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尽管随着时间的增长,人类及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也逐渐增长,但整体来说,大多数人的适应水平已经难以跟上技术变化的脚步。这种不适应,带来的后果是人们对于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的抗拒和抵触。对当下的大多数人而言,各种领域的进步往往会让人感到不知所措和焦躁不安,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种进步会带领我们走向何方。当“快”变得更快时,适应得稍微“慢”一些,就会让你变得“更慢”。

如果可以提高我们的适应能力,就会产生很大的不同。特勒沿着适应能力曲线画了一条斜率更大的虚线,这模拟了我们的适应能力提升的情况。面对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不匹配,我们并不能寄希望于放慢科技进步的速度来应对,而是应当寻求一种优化人类及社会学习能力的方法。无论是社会机构、政府、学校还是个人,都应该尝试变得更加敏锐、更加拥有实验精神地去拥抱新生事物。

加速时代的当代艺术(2007—2021)

2007年,是加速时代的一个重要拐点——iPhone的发布、硅基芯片、存储、软件、传感器以及网络五大领域的技术进步,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弗里德曼将它称为“超新星”也就是“云技术”。弗里德曼认为这些遍布世界各地的庞大的计算机服务器网络拥有改天换地的能量,它的性能按照摩尔定律所预测一般指数级增长,它几乎重塑了所有人类社会建立的所有基础系统,相对于蓬松柔软的“云”,以拥有巨大能量的“超新星”来形容它更为合适。

紧接着2007年技术革新而来的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中国举办奥运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状态之后,艺术市场开始回暖,并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1. 装置艺术。在21世纪,装置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家的主要创作手段,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科技手段以及通讯技术成为了装置艺术发展的养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装置艺术将世人对艺术被动式的审美体验——面对艺术品只能观望、想象,而不能触摸的状态逐渐打破,“互动”“体验”“动态”逐渐成为装置艺术的标签。2007年,徐震的《香格纳超市》在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亮相并引起了关注,在香格纳超市中摆满了普通的商品,不同之处在于这些商品的包装中只有空气。关于这件作品,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解读。作品刚刚诞生的几年,全球化是当时的热门话题,观者的解读往往围绕着“中国热”“东西方文化碰撞”“西方如何看待东方”这几个视角展开。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的视角转移到了消费时代下的价值思考上来,观众购买“超市”内商品的行为变成了重点解读的对象。

文章图片2

当代装置艺术

2. 图片摄影。随着数字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代摄影与影像之间的边界也愈发模糊,摄影图像的获得手段也从照相机拓展到了手机、卫星影像、视频截图、物影成像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从“摄影出发”,运用多种媒介对“摄影”进行表达。2017年广州影像三年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览的名称由以往的“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变更为了“广州影像三年展”,正是对这样的转变及时作出了关注和回应。从“photography”到“image”体现了当代摄影从“摄影”出发到基于摄影,又超越摄影范畴的转变。

对于当代的图片摄影艺术来说,“摄影”只是一种表达的形式,观念才是驱动艺术创作的内核。2017年张克纯创作的《山水之间》系列作品中加入了自己对宋代山水画的理解。这一系列作品呈现出了强烈的苍茫感与山水画意,人物与风景的比例、画面的构图以及色调都受到了来自宋画的影响。《山水之间》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下,人为造景和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人为造景急速改变了社会的面貌,现代人在这样的变化中失去了熟悉的事物,也因此感到茫然无措,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同样也是存在于西方社会的问题,他“像是举起了一面镜子”。

文章图片3

当代图片摄影

3. 视频艺术。视频艺术或者说是影像艺术,从形成至今已逾半个世纪。与摄影艺术相类似,泛滥的影像、合成技术、数字化手段都是艺术家们创作的基础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拍摄影像的门槛越来越低,视频艺术频繁出现在各类艺术展览以及博物馆中。先锋艺术家马修·巴尼在当代艺术界享有盛名,他擅长运用表演、摄影、装置等多种语言形式,以华丽的色调、怪诞的妆容、夸张的行为以及古怪的背景环境来挑战人们日常的习惯和认知。他最负盛名的是1997年至2002年创作的“悬丝”系列作品,这部作品综合展现了雕塑、摄影、绘画以及装置,通过生物学的隐喻对视频叙事的边界提出了挑战。2019年马修·巴尼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了大型展览“堡垒”,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爱达荷州深山中的猎狼故事,在影像中没有对白,舞蹈是普遍的交流方式以及语言。故事围绕“狩猎”这一主题,以六次狩猎行动作为划分,沿用了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和猎人阿克泰翁的神话故事进行艺术创作。马修·巴尼对世界变化的敏锐感知能力,都通过他神话一般的影像作品展现出来。

杨福东是中国影像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伤感、带有些许不合时宜的镜头,记录了在物质世界飞速发展、但精神世界日益匮乏的加速时代中的年轻人与城市知识分子所感受到的困惑、忧伤与无奈。杨福东在2003年至2007年创作的《竹林七贤》是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经典作品。2007年,杨福东以幼时生活的农村作为原型拍摄了《雀村往东》,影像围绕着一群在恶劣环境中为生存而挣扎的野狗展开,之中穿插着一些同样为生存而斗争的人类生活场景。作品对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代生命的价值所在提出了质疑。同样的作品还有2008年创作的《青·麒麟》,作品中成片的石狮子、麒麟、华表反映了生活压迫与消费语境下的艺术缺失。杨福东的作品描绘了处在新世纪的年轻一代,同时也对年轻一代与历史的关系提出了疑问。

文章图片4

当代视频艺术

4. 行为艺术。“对抗”“反叛”“极限”“暴力”“血腥”等字眼常常被用于描述当代的行为艺术,行为艺术在大众的质疑和批判中发展出了新的行为语言。对于行为艺术创作方式的总结,何利平提到“之前的行为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以时间的长度来进行创作,一种是以身体的承受力来进行创作,还有一种是反复重复无意义的劳动,这三种方式很经典,也很古典”。〔4〕同时何利平也提出了未来行为艺术发展的方向:一是行为艺术的精致化(即可以全方位欣赏行为艺术),二是行为艺术从白盒子、建筑空间走入公共空间与自然空间;三是行为艺术的跨媒介发展。

2010年,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身份认知与社会性行为的展览:“艺术家在现场”大型回顾展。阿布拉莫维奇身穿曳地长裙在MoMA静坐了三个月,她与超过一千位观众相互凝视。看向她的人,有的崩溃大哭,有的向她求婚,但阿布拉莫维奇一直保持着雕塑一般的状态,直到她曾经的恋人乌雷出现,阿布拉莫维奇泪流满面。他们握住彼此的双手,这是二人在1988年以行为艺术作品《情人·长城》宣告分手之后,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和解。在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以往的行为艺术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血腥、自虐等元素,但这次她采用了一种温和的方式,将自己的身体当做一面镜子,将每个与她对视的人带入内心深处。阿布拉莫维奇认为,“未来的艺术不再需要以物品为载体,而是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纯粹的能量互动”。〔5〕这是世界上首个增强现实行为艺术作品,是行为艺术传播方式在继摄影机发明之后的又一次革新,它使行为艺术突破了以往的影像、照片记录,让观众能与艺术家处于同一个空间中体会更加纯粹的行为艺术观念,让阿布拉莫维奇离去之后能在《生命》这一作品中成为永恒的存在。

文章图片5

当代行为艺术

5. 新媒体艺术。互联网时代下,数字技术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技术、科学三者的关系在当下也愈发的密不可分。新媒体艺术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任何侧重运用前沿科技与新媒体来进行艺术创作的都可以称为是新媒体艺术。总的来说,数字艺术、互联网艺术、虚拟艺术、交互艺术、人工智能艺术、NFT数码艺术等都可以纳入新媒体艺术的范畴,由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艺术的范围在不断地拓宽和发展。

数字艺术是被定义为用数字技术为核心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对于数字艺术来说,它所使用的数字工具也是有新旧之分的,从数字艺术诞生到现在,数字工具的范围已经从计算机拓展到了各类编程软件、互联网、大数据等。作为数字艺术的其中代表性类别,分形艺术体现了数学与艺术的高度结合。在互联网背景下,艺术品的诞生甚至不需要具体的艺术家。在2017年的愚人节,西方网络社区Reddit在 /r/place/ 板块发起了一个小型的在线游戏活动,论坛为公众提供了一块1000×1000像素的空白画布,观众可以在这块画布上任意涂鸦,但是每位用户每5分钟只能对一个像素点进行编辑,随着参与人数越来越多,72小时后画布上呈现出了一幅复杂的图像。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之后,用户之间建立起了一些组织,开始有序地在画布上创作各类图案。伴随着这些创造者诞生的是破坏者群体。他们在画板上用黑色像素破坏其他用户创作的图案,被称为“黑洞”。在经过72小时的对抗和较量之后,place板块呈现出了一幅充满了各种文化符号、由无数的用户共同创作的图像,可以说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现实写照。这一次活动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关于互联网的社会实验艺术。

加速时代的当代艺术“慢”反思

1. 慢慢拥抱技术体验的市场。在上述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加速时代的消费语境下,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艺术家的创作融入大量的光电技术、虚拟技术,各门类代表性的艺术家都在加速的时代里追赶科技发展的步伐,无可厚非他们取得了成功,因为人们对未知的新奇感在一定程度上让这部分当代艺术拥有了市场。但是我们也发现大部分艺术家则在科技与艺术的博弈之中保持着警惕和清醒,他们在作品中会探讨加速时代中的物质欲望与个体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呼吁人们警惕来自物欲横流的技术世界的精神侵蚀,强调当代艺术的精神内涵,艺术家的思考依然是核心,他们在时代的加速发展中也接受并拥抱了人们对于当代艺术体验的新要求,接受从以往静态的、单向的审美体验转向一种互动的、双向的观看体验,从白盒子空间走向公共空间与大众生活中,但是是以慢速在拥抱技术体验,我们罗列2007年至2021年之间每年当代艺术销售金额最高的作品时就发现,2007年至2020年13年间消费市场依然是以审美体验为主导,人们更加注重的还是当代艺术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内核给到的内心共鸣,2021年当下拍卖金额最高的一个NFT数码艺术作品开始体现出互动审美的导向性,但是依然是艺术审美,而不是技术体验型作品。

2. 慢下来治愈内心情感的艺术。亨利·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写到,欢乐通常在我们的意识状态中朝向未来,而悲伤和哀恸则是由于朝向未来的发展被迫终止,从而被动地在我们生理与心理上产生失败感。〔6〕加速时代的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状态和节奏,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始终是朝着更高的抛物线发展的,在追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因为适应能力的不匹配而导致了诸多的失败,从而引起心理层面的疾病,现代人长时间的压力、不安、困惑、焦虑成了日常。正因如此,当代艺术市场中近几年越来越受到追捧的作品偏向了治愈系的情感作品,能让人慢下来,安静下来,感觉到被理解的作品契合了时代需求,市场中典型的代表有奈良美智和张占占。生活中的奈良美智一直以孤独为灵感,梦游娃娃是奈良美智的经典作品,一个闭着眼睛在睡觉状态的娃娃只要上上发条,它就会像梦游一样缓缓自由漂移,它代表着当代人在压力倍增的现实社会中渴望纯真无尽的爱、无处不在的可爱和不想长大的内心。张占占的作品也是把对生命的思考和生活的感悟,用童话一般自由的意境表现出来,带给人触碰心底的温暖,打动观者的心。他的作品大都以孤独作为主题,以简练柔和的线条、简洁而标志性的红蓝配色、可爱而沉默的动物形象进行传达,也用不真实与虚幻的类似“毛”的元素描绘完全不存在的事物,既是对孤独感及其情境的描绘,也令人感受到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共同处境,以此引发人们对于自身及与他人的关系等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卡通一代”是青年艺术家们接纳了商业和高技术带来的种种生活异变,将电玩文化、卡通动漫、消费娱乐纳入创作的主题中,创作都来源于生活体验和生活情境,希望引起人们对于年轻一代现实境遇与文化心理的关注,所以在当代艺术的市场中,卡通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中治愈系艺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结语

当代艺术在实验精神的引导、加速时代变革的影响、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面貌,全球化当代艺术的界定正在走向模糊、融合、交叉,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创作媒介、思想内核以及展示情境都随着加速时代的社会发展特征发生了改变,加速时代的当代艺术以两条发展线并行着,一条是当代艺术与科技融合飞速发展,如摩尔定律所说的每2年呈指数级增长,另一条是反思加速时代关爱人性的当代作品不断涌现,正如阿斯托·特勒曲线的两条交叉线,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加速时代的当代艺术是远远超出人们正常的知觉体验的,营造的主体似乎是当下即是的感知错觉,人与社会要更好地适应技术就需要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这一策略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同样适用,提高艺术创作的技术和艺术审美体验接纳两方面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是当代艺术在加速时代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世界被摁下暂停键。加速时代节奏下的戛然而止让全球陷入了更加混乱与焦虑的境遇,受全球经济市场的影响,当代艺术发展的“慢”下来未尝不是件好事,一部分人开始反思加速时代艺术市场的功利意义何在,开始反思自然环境加速改变下的艺术语境价值等问题,在当代艺术过去加速的14年间,以时间和时代为叙事的当代艺术作品数不胜数,科技发展与艺术创作融合的作品也井喷式爆发,但当我们认真思考阿斯托·特勒曲线所蕴藏的深意时,便会明白无论以怎样的速度去追赶时代,追赶科技,人类整体较为良性的适应能力也无法与时代匹配,资本市场引爆的当代艺术风口只会是少数阶层的潮流品,而普罗大众所需要的,能普遍接受的依然会是与我们正常生活节奏相吻合,能让人摆脱焦虑的,让人有着正常心跳释放愉悦情感适应性的艺术形式,可以心平气和地慢慢去欣赏,去感受世界的美好,感受时间的正常流逝,无谓真实或虚拟。

注释:

〔1〕H. H. 阿纳森(Hjorvardur Harvard Arnason)《现代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

〔2〕郭硕博《西方当代实验艺术谱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页。

〔3〕[美] 托马斯·弗里德曼著,符荆捷等译《谢谢你迟到》,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版,第25页。

〔4〕《何利平:行为艺术不是什么?》,雅昌艺术网
https://news.artron.net/20160823/n859650.html

〔5〕
https://www./features/marina-abramovic-the-life-10193-3.aspx?sc_lang=zh-cn.

〔6〕Henri Bergson, Time an Free Will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6), 47.

梁青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2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