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州作家】姚景芝:旅 美 偶 得

 中州作家文刊 2022-03-01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906】  

旅 美 偶 得

河南邓州  姚景芝

以为学了文学,读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唐诗宋词,便以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原以为漂洋过海行程万里,就以为领略了远方。去年的一次远程旅游,让我有了切身的领悟。

渴望一次远方旅游,是我很早就有的想法,一直想着那里有我的诗,有我的梦想。

退休后,终于等来了机会,几个朋友相约,完成了美国+夏威夷+加拿大16天的旅游。

回忆当时的心情,有微信为证:没出过国,朋友相约,欣然接受,于是有了此次行动。然后就是每天一路直播各处景点及美照。

16天的旅游,行程几万里,景点无数处,遇到了很多奇特美景和跟自己不同的人,本应大开眼界,大有所获,可不知为什么,完全没有当初想象的那种震撼和触动,相反,则是一种大失所望,总感觉那两万多块钱花的不值。回到北京,朋友问我感受,我说:倒找钱也不去了。


当我沉下心来认真梳理自己为何会有这种感觉时才发现,原来我心里的诗,我的远方旅行,竟然都是那些眼前的苟且和那些庸俗低沉的日杂生活。行程中除了每天慌慌張張趕路,然后排队用餐,排队如厕,排队观景,景點拍照,收发短信,等等等等,每日的起床就吃,坐上就走,到景点就看,躺下就睡,来不及咀嚼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也没那个道行品尝其中的味道,所以,只有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埋天怨地。

其实,远方不仅仅是旅行的意义,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向往。内心渴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金庸笔下的唯美桃花岛,那些桃花遍地,洋溢着的春风,暖人心脾。最后一站是去夏威夷,太平洋上空,五个多小时的飞行路程,看似无穷尽的遥远,但有一个目的地在等着我。

仔细想想,人们行走在红尘之间,不是所有的旅途都是一帆风顺,也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梦想成真,更不是所有的付出都可收获结果。只求身落尘埃,心却如莲。就算行到山穷处,走到水尽时,你我依然谈笑风生,坐看云起;哪怕身落梅花雪,心染陶菊霜,你我依旧抱梅而酣,枕菊而眠。如此心境,无关悲喜,无关风月,只是一种超然的诗意回归。

记得多年前看过梁晓声的一篇散文《烛的泪》,文中说的是一对儿在北京很安分守己的乡下弹棉套夫妻, 他们租来的地下室“家”里没有光,五年多的日子里一直以蜡烛照明。春节前难以买到回家的车票,不能陪家人孩子,在这个荒凉冷清凄苦的除夕夜里,在千家万户都欢天喜地投入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小屋里,一个破盒盖子上的蜡烛快要烧光了的时候,男人想起了什么东西,伸出手,从屋顶上悬挂的小篮子里拿出一对破报纸裹着的浓红色的蜡烛。这是男人曾经花5元钱买来的。


事过多年仍能想起那些内容,里面的文字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一副美丽的图画,一副挚美的永远不曾消失的图画。

也许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男人”和“女人”,他们普通的如同马路上的一枚石子,甚至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的存在。然而,在那个很不起眼的小屋里,悲凄的生活被这对外来弹花的小夫妻鼓捣出了诗一般的意境。

文章结尾处写到:在北京,在2000年,在这间半合法半不合法的小房子里,在静悄悄的氛围之中,在吻合着的烛的光环的照耀之下,男人和女人的爱,是他们自己为自己举行的庆典……是他们除夕夜至高的享受……

终于明白,生活不是诗,但生活中有诗,就像沙滩上的金子、大海里的珍珠,散落着,隐匿着。把那一点点诗找寻出来,体会出来,生活就有了诗的意味。平平常常的物质世界,有了诗意,就有了精神,就有了心灵的感动。

原来,诗是一种精致的情怀,是在庸俗生活中捕捉和创造不庸俗的生活片段;远方,是你尚未了解的一切未知,你尚未实现的一切理想,你尚未抵达的一切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