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张店北部的高新区四宝山街道街子村,还保存着一座明代建造的古楼和一座石桥,古楼以及厅房还是市级重点文保单位、第一批淄博市古建筑近现代优秀建筑和纪念性建筑。 据相关资料记载,这街子村于元代立村,原来叫“花园子村”、段家庄,明代村址北移,改名为街子村。现在村里在进行旧村改造。



 这座明代楼房在村里主干道东首南侧。有资料说此楼是目前全省唯一一座明代楼房,这还真不好说,因为在淄川洄村也有一处古楼民居,但是关于洄村古楼的建造年代没有定论,据说是建于明末天启到崇祯年间,有说是明末的,有说是清初的,这个还没有定论。这街子明楼原来是一个建筑群,一座典型的封建官僚地主庄园。据传是明初裘家所建,裘氏在明代为富商显宦,有多处庄园、牧场等。后来明楼产权几经变换,清初转为张姓人家,据说到了清末的时候,明楼张姓主人仍有良田1200余亩,在张店、临淄等地都有户田和庄园。现在仅剩一个毁了一半的主楼和前厅了。
 围着楼转到旁边的一个院子,听住着的一个大娘说,可以去找村里来开门进去参观。于是就上村委去找那个负责人去问了一下,说能够参观,很爽快的答应去拿钥匙来开门。 经过些许的等待,村里的领导拿钥匙过来开门了,一会我们跟着进去看一看。咱看这座楼房啊,它坐北朝南,根据史志史料记载,这座楼原为3层碉楼式建筑,砖木石结构,一二层为砖石结构,第三层为全木制结构,四梁八柱,歇山转角,构造精巧,但是在1938年的时候被日军焚毁了第三层。根据陪同参观的街子村的干部回忆,明楼完整时,构造十分精巧。现存的两层,南北宽6米,东西长12米,高15米,门楣呈拱形,嵌有卷云纹和莲花瓣花纹砖,一楼二窗,二楼八窗。




 我们进楼内参观一下,里面没有电,黑咕隆冬的。因为事先没想到能到楼内参观,所以也没有带照明手电,只好借助手机的手电筒功能,那一点微弱的光,看个大概。说实在的这楼内确实是空间太小了。顶部用砖砌成了拱券形。楼梯位于西头,狭小而且陡峭。在楼梯下有一方块石板,据村里人讲这就是地道口。 踩着狭小的楼梯爬上二楼,布局与一楼同楼,但是开楼开了八面窗,南北各三个,东西山墙各一个。把窗打开,亮光透进来,才感觉到没那么压抑。楼顶同样是砖砌拱券形。中间偏北开一个天窗,估计是通往三楼的口,全是没有楼梯,不知是拆除了还是用的可移动的楼梯。 整个楼根基是用条石垒砌,上部全是砖砌,墙体很厚,绝对是碉楼堡垒。
 主楼探访完了,去前面的厅房再看一看。其实这主楼前就是还残存的一处厅房,但年久失修,门也不开,只能从村里大路绕到南边去。 来到前面的大院,还是挺宽敞,据说这儿以前是村里的小学校。北边那就是厅房了。主楼前原有三进厅房六个厢房,为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式建筑风格。现在仅剩下前厅3间,厅房看上去像是4梁8柱结构,大门和两边的厢房等在“文革”时期被摧毁了。据说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曾做过村里的小学校。大概在1953年的时候,有老师见院内石板露出地面,常有学生绊倒,就挖出石板,结果露出一个洞口,洞中放有大量的铜银、银元、陶瓷器皿,而且这个洞直通楼下。我们刚才在楼内西侧楼梯下发现的那块活动石板,据村里人介绍那就是地道的入口。后来到了1958年,这个明代古楼就成了公社机关大院,在楼内一层北墙上似乎可以隐隐看到那时候刷的“毛主席万寿无疆”的标语,估计是基于此这楼才得以被保存,而其他附属建筑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后来经过那个特殊年代里被毁了。 关于街子村的明代古楼咱就拍到这了,村里还有一座也是修建于明代的古桥,下一篇我们再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