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在网上一直传着淄矿集团迁出淄博,“百年淄矿落幕”,引起众多关注,那么这一期咱就探一下在淄矿大院里的那些德日式建筑。 现在的淄矿隶属于山东能源集团,再往前是淄博矿务局,淄川炭矿。要说这德日式建筑,那就得从清末列强强占山东成立了淄川炭矿说起。淄博矿区的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的时候就有煤炭的开采,到了明清时日渐鼎盛。清末1898年随着德国侵占山东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取得胶济铁路的修筑权,以及沿线三十里的矿产开采权,1904年修筑了胶济铁路和张博铁路支线、淄洪铁路支线,并在淄川大荒地,就是现在的洪山镇,开凿建立淄川炭矿,开始了对淄博煤炭的掠夺式开采。1914年日本接手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后,与北洋政府勾结成立了“鲁大矿业公司”,加重了对淄川煤炭资源的掠夺。





 1948年淄川及淄博矿区获得解放,国家收回煤矿的开采权并加强管理。1953年成立淄博矿务局后,鼎盛时期曾下辖九大煤矿,成为华东地区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期间由于上级管理体制和主管部门名称多次变更,隶属关系也多次改变,但企业性质始终未变。2002年淄博矿务局改制为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淄矿集团),隶属于省国资委。2011年划归山东能源集团。大概在进入新世纪后,由于淄博市内煤炭资源的枯竭及其它原因,许多矿井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许多矿井被迫关停、破产、改制、转产,而淄矿集团也在山东济宁、陕西、内蒙古甚至贵州等地建矿寻求发展出路。2021年11月山东能源召开区域整合会议,成立西北公司,淄矿集团整体搬迁至陕西。这是淄矿大体上的一个历史脉络。 既然是探古迹看文物聊历史,咱们还是得探访文物古迹的。







 因为这儿曾经被德日侵占过,那个时候这儿也就成为德国人和日本人的活动中心,德国人和日本人先后在这儿修筑了许多建筑作为办公场所、居住场所和娱乐场所,所以在淄矿集团大院内还保留着有十几栋德日式建筑。 目前大部分德日式建筑在淄矿集团机关办公院内,并不对外开放,我们也无法进入拍摄,但是在办公院外面还散落着一些,我们去探索一下。现在淄矿集团内的德日式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我们看的这些房屋位于机关办公院旁边,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在洪山采矿期间的家属宿舍,统一坐北朝南,砖石结构。单脊,庑殿顶,四周出檐,屋脊三分之一左右各有一烟囱。椽子屋顶,屋面覆盖木板,木板外面覆盖石棉瓦。房屋前后左右都有门窗。根基是用毛石垒砌,水泥拉毛的墙面。 除了这居住区,在对面的西山上还散落着几处德日建筑,咱们再去那儿探访一下。

 我们看那个小花园,在山脚下那个房顶,那就是一座风格迥异的日式风格的庙宇,当地的居民称之为“大庙”。咱看这座“大庙”,从外观上看,这是水泥浇筑的仿木式仿唐宋建筑。根据资料上说,这是日本占领时修筑的神社,建于1934年,它是我国惟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混凝土结构的日本神社。神社是坐西朝东的,为楼阁式仿唐宋建筑形式,这个造型顶檐相当宽大。面阔9.4米,进深10.6米,基座高0.88米,基座四周设回廊,单脊,悬山顶,混凝土浇注屋面,饰水波纹、云纹,屋脊装饰着吻兽,前檐设柱头斗拱,檐角有转角斗拱,这都是仿木结构的,前廊有四根檐柱,设台阶踏步。据《鲁大矿业公司二十年史》记载,里面供奉的是日本的天照大神和八柱矿山神,每年举行四次大祭、每月数次中祭、小祭,每月的8日在此举行诵读经文仪式,另外还在此举行感谢祭、祈祷等。



 据传这个神社还是放置小鬼子骨灰的地方,当年凡是在山东被打死的鬼子兵都运到这儿来,火化后骨灰放在这里,临时祭祀超度后再集中运回日本,不过这么小怎么能容得下那么多骨灰?会不会当时还有其他附属建筑?这个咱就不得而知了,因为资料也没提供也没写。但我个人觉得这个要说是供奉祭祀主神的主殿我倒相信,要说是那种放置骨灰的地方,我就有点怀疑了,一地方太小,当然不排除有地下室的可能,二据说这儿每当家有喜事的时候会来此贴喜字祈福,现在没安护栏前还有贴喜字的,这我就纳闷,这要是用来放骨灰的地方,那来祈什么福啊,所以一定是供奉神仙的地方。三者就是在西山顶还有一座庙宇,而那一座看起来更像。其实这个视频放到网上后,曾经有许多人来讨论这事,有一位朋友介绍说,日本神社都是有骨灰室的,他们叫纳骨祠,一般是建在神社的地下层或者是作为附属建筑建在神社的后边。那么这儿会不会当时还有其他的附属建筑?这个有具体了解情况的,可以评论区留言,讨论一下。





 咱啊继续探访,沿着西山幽静的林荫小道拾级而上,我们看右手边这个精美的凉亭式建筑,这个是日本人用水泥修筑的钟亭,坐南朝北,混凝土结构,基座高2米,呈梯形,上下均为正方形,下端边长5.5米,上端边长4.8米,钟楼四角、顶部也都是用混凝土浇注的,四角外挑,攒尖顶,顶尖有莲花座,上置火球,翘脚镶嵌龙头,材质为铜制,置台阶踏步,正中为十字交叉水泥梁,梁下有挂钟的圆环。大家看这亭子中央,那个悬挂钮,就是用来挂钟的。这四个用的龙头看起来十分新啊,应该是后期修复的时候补充上的。






 咱再继续往上走,这就快到山顶了。大伙看那个水塔下还有一座建筑,与山脚下的大庙风格十分相似啊。门前的介绍牌子上说这个是碧霞祠,面阔13.5米,进深11.3米,始建于1914-1929年间。这个碧霞祠它是毛石混凝土结构的,墙体由毛石砌筑,屋面用混凝土整体浇注,四角檐角上挑。木质门窗,门窗石发券,上部起拱,设前檐,有四根檐柱,也是同样用混凝土浇注。根据《鲁大矿业公司二十年史》记载:此祠建成之初,门前上方悬挂着“泰山行宫”匾额,里面俸祀主神碧霞元君。我们在正门上方倒是看到过有类似挂牌匾的挂钩和撑托。




(以下两图为网上知名旅行大V拍摄的位于沈阳的日本神社,大伙对比一下) 
 关于这个碧霞祠,还有传言说这是当年小鬼子在南门建造了神社,中国职员不满,就想建庙供奉泰山奶奶,当时小日本为了拉拢中国职员的人心,稳住中国职员,避免混乱而修建了这个碧霞祠。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在时间上就有出入了,刚才咱说了南门那大庙建于1934年,而这个资料上说是建于1914-1929年,这个时间要早,怎么可能会让中国职员不满呢?所以会不会是把这些建筑混了呢?这个建筑具体是做什么用呢,这个咱就不得而知了,也许这个传言有误,或者是这些建筑的建设时间有误。而且对比了网络上的一些图片视频,这个是囧叔拍摄的位于沈阳的一个日本神社,对比一下感觉这个从建筑风格上看才更像。现在里面空着,门也上着锁,咱们透过门缝和玻璃看一下里面,在北面的墙根前有两个长条石床一样的东西,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咱们还是继续往前探索吧。




 这碧霞祠所在的地方基本已是山顶了,再往北走走啊,这就是德国人修建的岗楼了,有点像青岛八大关的花石楼,坐西朝东,是上下两层,呈八边形,边长2.6米,通高12米。岗楼建在西山公园的最高处,能够俯瞰周围,这个岗楼一看就是德式建筑风格,建筑是用当地料石和水泥砌成,一层东侧门前有月台,月台外有“八”字形护墙,岗楼西侧有混凝土浇制成的楼梯通向岗楼顶部,顶部为平台、周围有护拦。这座岗楼位于西山公园的顶端,也是淄川城的制高点,站在顶部可以观察周围情况。岗楼的下部是一个若大的水仓,储存水用的,当时淄川炭矿周围的用水都是由此提供的。



 在淄矿大院里散落着的德日建筑就这些了,无论是德国的还是日本的,都见证了一个事实,就是我国曾饱受侵略,作为后人,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奋发图强。这德日式建筑咱就拍这么些了,咱们再说一下淄矿搬迁。从上世纪初德国人在此开凿第一口竖井,淄博的煤炭开采至今已逾百年,如今淄矿为了发展搬迁到了西北,但是这儿对于这些生活了一辈子甚至几辈的人来说,这儿仍然是根,仍然是家。生活在这儿的人们依然有着对淄矿的留恋和不舍,而淄矿集团内的这些古建筑也见证了一个企业的荣辱兴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