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推拿六腑无胆

 慢一拍360 2022-03-01

针灸腧穴和成人推拿体系五脏俱有,六腑完备。有胆经,有胆经证候,有胆经主治,有胆经的包括听会、阳白、风池、肩井、环跳、阳陵泉在内的十四个穴位。五腧穴中也有位于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胆俞穴。所以,治疗由于胆经所过部位发生的诸如头痛、头晕、眼眯、近视、耳鸣耳聋、鼻渊、咽喉肿痛、胸胁疼痛、下肢萎痹等和胆囊区域发生的胆囊炎、胆石症、胆管堵塞、发烧、寒热往来、口苦、目眩、消化不良,以及胆的功能异常所致的部分神经系统病变,如胆怯、惊恐、语言不利等病症才会得心应手,手到病除。

图片

发源于明清时期的中国小儿推拿建立了独特的,适合于小儿的诊疗体系。体系中,胆经的病症亦如其它肝、心、脾、肺、肾五脏和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进行了归类。从第一部小儿推拿著作1601年《小儿按摩经》“胆经有病口作苦,好将妙法推脾土”起,历代医家在脏腑病症歌诀中均将“口苦”列为胆经病变,并用推脾经进行治疗。然而,翻遍明清著作,只有胆经病症,却无关于胆经穴位的任何文字和图标。因此,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小儿推拿六腑无胆。

图片

何以如此?

1.胆的功能所决定

胆的功能在《内经》中被定义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即胆守中立平衡,胆又主勇怯和决断。这一功能在儿童时期几乎表现不出来。胆贮藏胆汁。胆汁在古代被称为中精之汁。古人誉其为“胆量”和“公正”的物质基础。由于儿童公平正义和决断的培养显然不是胆经穴位可以实现的,更多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周围环境影响。于是,没有设立胆经穴的必要。

2.胆与其它五腑不同

中医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中,胆为“中精之腑”(《灵枢·本脏》),“中清之腑”(《难经·三十五难》)和“清净之腑”(《千金要方》)。即胆贮藏的是精微物质。它与其余五腑不同,它满而不能实,非实而不能满。肝主疏泄胆汁是后人根据现代解剖和生理,特别是消化过程而强加进肝胆理论中去的。在小儿推拿诞生初期,显然古人并无此认识。

《素问·六节脏象论》在论述消化器官时,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只提到五腑,没有胆。这也是小儿推拿六腑无胆的原因。

3.儿童胆经病症诊断困难

明清小儿推拿文献清一色“胆经有病口作苦”。即口苦为胆经病症特征。成人,口中苦味能清晰描述。小儿,特别是3岁以下,味觉尚未建立,要他们描述口苦真有些为难。所以,“胆经有病口作苦”脱离儿童实际,临床不好判断。也就没有必要推拿胆经了。

4.已有穴位治疗消化不良

如果儿童胆的病症为厌食、大便色白、完谷不化、呕吐、腹泻、口苦等病症,这些病症归于脾胃功能失调。防治脾胃病症,治疗消化不良穴位很多,如脾经、胃经、板门、四横纹、足三里、捏脊、抱肚、摩腹等。它们确有疗效,长期运用,耳熟能详。也就没有确定胆经穴位的必要了。

5.胆经穴的可能位置

明代周于蕃在《推拿妙诀》一幅图中,在板门附近标有“寄肝胆”三个字,说明这一部位与肝或胆有关。这是小儿推拿古代文献唯一有“胆”的字样。由于肝已经被确认在食指罗纹面,因此如果小儿有胆经穴,那么板门附近的这个“寄肝胆”将成为唯一候选。

图片

图片

这一点在板门下方稍外侧,甚至就与板门部分重叠。板门为脾胃之门,脾胃位居中焦,为升降之枢纽。少阳胆亦为枢机。《内经》“凡此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所以,无论古代,还是今天小儿推拿中板门穴都是重要穴位,几乎每人、每病必推,也可能与此处为少阳枢机胆有关。

不妨将此处定义为小儿推拿“胆经”穴。以完善小儿推拿穴位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