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止泻四法,中医治泻之典范-附视频

 慢一拍360 2022-03-01

从明清时期起,小儿推拿止泻四法就在坊间流行。其止泻和通便疗效显著,又操作简单。它是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

考查止泻四法的设计与组合,不得不令人佩服中医,佩服中医人的智慧和才能。

止泻四法为一歌诀“龟尾七节,摩腹揉脐”

一、定位和操作

1.龟尾 及长强穴。位于尾骨尖下凹陷中。可揉、可点、可振。

2.七节骨 第4腰椎至尾骨尖的直线。可推、可揉、可擦、可叩。

3.腹 以肚脐为圆心,肚脐至剑突下距离的2/3为半径所作的圆。可摩、可运、可揉、可振。

4.肚脐,即神阙。可揉、可振、可按。

二、机理

1.龟尾 距肛门最近。刺激龟尾使肛门本能收缩,从而有效调节大便。

2.七节骨 骨骼下面为脊髓骶段。为二便低级中枢。刺激七节骨,推热、推深、推透,能有效调节脊髓二便中枢,从而对腹泻和便秘调控。

3.腹 体表投影为小肠和大肠。摩腹揉腹,调节肠道,直接影响大便的生成和传导,使之成型和顺畅。

4.神阙 先天通路,元气之门,丹田所在地。亦为小肠之中心部位。抚之、振之、揉之能益元,助阳,化积,调控肠道蠕动。使大便成型。

三、配伍特点

1.龟尾七节,属于督脉。摩腹揉脐,属于任脉。任督相连,任督相通。任2督2,谓之任督通调与和谐。

2.龟尾七节,位于腰骶,腰骶属阳。摩腹揉脐,位于腹部,腹部属阴。前阴,后阳,阴2阳2,无所偏,谓之阴阳协调。阴平阳秘,何泻之有?

3.龟尾七节与摩腹揉脐为下焦所在(摩腹涉及部分中焦区域)。下焦和中焦,特别是下焦是大便形成的主要场所。下焦为渎,统管二便。此组合直接干预大便生成、调节、转输和排出。

可见,龟尾七节,摩腹揉脐的设计与组合十分科学和精良。其止泻与通腑作用不容置疑。远远胜过一般中药和西药,历经上百年,至今仍然广泛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