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拼音教学的几点思考

 蕾言小语 2022-03-01

      最近两周我们都在进行组内家常课课例研讨活动,我们一年级组的进度正好是拼音部分。提到拼音教学大家都比较犯难,因为它不像故事那样吸引人也不想诗歌朗朗上口。在关于“教什么”,我们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怎么教”需要我们用心思考。

       五节课例听完,我有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1.识记形,利用情境图建立形音联系

       我们教材的每一课都配有情景图,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形象化,将声母或韵母的形或音融入故事情境。

      每幅情境图中都隐藏着本课所学声母或韵母的信息,多数图既示音又示形,如《z c s》一课,图中的刺猬,既提示c 的形,又提示c 的音。

       复韵母和鼻韵母的情境图不再示形,而是尽可能多地出现与本课复韵母相关的音节,比如《ao ou iu》一课包含小猫、帽子、海豹、海鸥、小狗、皮球等事物,音节中都包含本课新学的复韵母,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更好地掌握拼音。

      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口语表达与拼音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故事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到,拼音不但藏在教材的图画中,也藏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拼音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一套符号,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语音系统。

       每课声母或韵母的学习,都可以从情境图入手,用“图上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说话,说完整的话,学会有顺序地观察。这也可以为“看图写话”服务。

        2.读准音,做必要的发音方法指导

       发音的指导要特别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和知识的准确性。比如在指导“z c s”与“zh ch sh”发音时可借用我们的手势,让学生体会平舌音与翘舌音的不同。再比如复韵母的教学,有的教师习惯于使用“一个元音快速滑向另一个元音”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复韵母的发音要领,在首次接触复韵母的时候,描述复韵母ɑi的发音是“由ɑ滑向i”。但实际上,如果学生使用这个方法读复韵母ɑi,很难读准确,学生本来说“爱”“挨”等,结果在教师指导发音方法之后,反而将ɑi读成了类似“阿—衣”的间断的两个音。

       其实,复韵母发音时的口形是一个自然的变化过程,如果过于关注音素的分析,过于强调发音的过程,强调滑动的渐变的过程,刻意“做分解动作”,反而不利于将复韵母读成一个整体。还有一些复韵母并不是简单的从一个元音滑到另一个元音这么简单,比如“iu”,如果我们不了解它是“iou”的省写,就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很多问题。

       所以我认为,借助学生的口语经验,指导学生将形与音对应起来,而无须强调发音时开口度、舌位、唇形的变化。比如,教学复韵母ɑi,可以直接问学生:在教室里你“挨”着谁坐?平时你“爱”做什么?从学生口语中自然提取出复韵母ɑi的音,然后借助教科书配图中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说出大量与ɑi相关的音节,如“小朋友一个挨着一个”的“挨”,“小朋友爱读书”的“爱”,“老奶奶”的“奶”,“白头发”的“白”等。在此基础上,出示ɑi让学生认读,引导学生了解复韵母的构成,知道从此以后学习的韵母,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组成。然后趁热打铁,拼读由ɑi组成的常用音节即可。

      3.突破难点,加强形近易混声母和韵母的复现

       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混淆形近字母,如b-d,p-q。针对这些学习难点,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相应的练习活动,提供具体语境帮助学生复习巩固。

      教师在教学时,除了完成教材中的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由这些字母组成的音节的练习,在音节中强化对形近字母的巩固,而不是孤立地对比识记字母。还可以有计划地安排音节练习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巩固易混声母和韵母。

       大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很多形式的拼读,如点兵点将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甚至是游戏闯关的拼读。这些活动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一年级拼音教学的目标定位要合理,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初入学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以丧失兴趣为代价的不恰当的知识水平要求。拼音教学要精心选择教学策略,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评价方式,恰到好处地实施拼音教学,使拼音成为学生自主识字、独立阅读的助推器,而不是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拦路虎。

     (1)拼音教学应主要借助学生的口语经验,从学生现有语音状况出发实施教学

     (2)拼音教学不应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要精选拼音知识,善于转化为学生可理解、可运用的知识,以实践运用为导向,以学生能否准确读出音节为目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