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后有感:《留德十年》遇到的“好人”

 阿榧榧香 2022-03-01

在北大讲坛上度过四十余年的季羡林先生,终于写下了他自传的一部分《留德十年》,讲述他在漂泊异乡求学十年的悲欢故事。季先生的散文并不一味追求华丽的词藻,以朴实无华见长。字里行间,却极具画面感。

留德十年自然有很多故事,也遇到很多可爱的人。《我的老师们》一节主要写了季先生的三位老师,无一不是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的学者。儿子牺牲在战场上强抑悲痛的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见学生生活清苦找院长增加薪水的西克教授、为学生画油家郁郁不得志的布劳恩教授、战争期间省下鸡蛋送给学生的冯·格林博士……季先生感情最深的老师则非教授吐火罗文的西克教授莫属。季先生在《学习吐火罗文》中回忆了这位老师的点点滴滴,有生活上的关心,有学习上的严格,有学生取得成绩的骄傲……在二战期间美国攻入哥廷根以后,“他的住房附近落了一颗炮弹,是美军从城西向城东放的……炮弹爆炸时,他正伏案读有关吐火罗文的书籍,窗子上的玻璃全被炸碎……”对于一位把研读吐火罗文置于性命之上的老人,无法不让人崇敬。

还有房东和街坊邻居,在季先生的笔下也颇有特点。例如“相貌平平常常,衣着平平常常,谈吐平平常常,爱好平平常常”的女房东,在十年的相处中,季先生却找到了她在平常中的不平常。还有一些反对希特勒的人们,街坊邻居迈耶一家等。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伯恩克母女,看到母女俩“散步”的姿态,着实让人忍俊不禁:“只见她们母女二人并肩站定,母右女左,挽起胳膊,然后同出左脚,好像是在演兵场上,有无形的人喊着口令,步伐整齐,不容紊乱,目光直视,刷刷刷地走上前去,速度是竞走的速度……”

即使对解放哥廷根的美国兵,季先生也不吝笔墨,为他们写了一幅白描:“他们向军官敬礼,也不像德国兵那个认真严肃,总让人感到嬉皮笑脸,嘻嘻哈哈”,这是完全不同于德国军人的。“美国兵的大少爷作风和浪费习气,也十分令人吃惊。”吃罐头的时候,吃不到一半就扔了;一桶油加不到一半就被踢了,任由桶里的油往外流;为了省事,连通讯电缆都在树上就地剪断……

哥廷根给季先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甚至把它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然而,他留德十年里,他仍然思念两位母亲。一位是生养自己的母亲,在出国前两年就已经去世,但仍然会在异乡频频入梦;一位则是祖国母亲,那是梦牵魂系的归属感。完成学业后,季先生不顾老师的挽留启程归国,尽管当时国家动荡。然而这次归程却并不顺利,辗转到瑞士后,依然只能回到哥廷根。留德十年后,他再也阻挡不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再度辗转行程,经瑞士、波国、法国、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全书不堆砌词藻,不刻意雕琢,读来却如与老友谈心。听着先生娓娓道来,仿佛与先生一起经历了那段留德的十年岁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