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善晋美(十七)——黄河古渡口的前世今生

 如诗天地 2022-03-01

运城是一座魅力之城,我们游过中国死海运城盐湖、《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永济普救寺,来到了永济的蒲津渡遗址。


永济古称蒲州,又称蒲坂,是传说中舜帝所建立的都城,因地处黄河东畔,城外遍生蒲苇而得名。蒲津渡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渡口,位于蒲州故城西门外,是“河东、河北陆道进入关中之第一锁钥”,自古以来便是秦晋交通之要冲。

蒲津渡以举世闻名的黄河大浮桥而蜚声于世。在蒲津渡搭建浮桥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

浮桥古时也称舟桥,用船舟代替桥墩,用绳索将船串联起来,两岸以地锚固定,船上架设木板,就成为了一座浮桥。浮桥架设简便,成桥迅速,在军事上常被应用,因此又称“战桥”。但浮桥也有缺点,那便是不耐用,在水浪长时间冲刷下需要不断修缮和更换绳索、木板和船舟。
 


蒲津桥是万里黄河上的第一座浮桥,从春秋到北魏的900年间,它是不固定性的浮桥;从北魏到唐开元300年间,为竹索连舟固定式的浮桥。唐开元时期,蒲州城升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蒲津渡的交通地位显得更加重要,蒲津渡的竹索连舟桥已经不能满足蒲州的交通需求。为此,大唐倾其国力改建黄河浮桥,将竹索改为铁索,铸造八尊铁牛置于两岸作为地锚,并铸造铁人铁山等配套设施。


为什么会选用牛这一动物作为浮桥的地锚呢?《易经》有云“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所以古代多以牛作为镇水神兽的形象。而在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一直把牛视作力大无穷、刻苦耐劳、身负重任、甘于奉献的化身。因此、制服水患、连通秦晋的重任,便被托付到了这八头铁牛的肩上。在铸造铁牛的同时,也铸造了铁柱,以七星阵列排布,寓意连通天地,乾坤合一。

唐开元年间改建蒲津桥用的铁、锡占当年年产量的五分之四,堪称国家级重点工程。铸造铁牛代表了古代冶炼铸造工艺方法的最高水平。聪明的先人们,用铁牛做地锚,建成了中外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黄河蒲津浮桥,在1000多年前就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世代梦想。

重修后的蒲津渡浮桥气势无两,桥若长虹,链如游龙。“八牛锁蒲津,一桥贯秦晋”。蒲津桥遂为维系京畿以及北方边关重镇的交通大动脉,往来人马络绎不绝。


元朝初年,元兵攻至蒲州城,守城金将在关键时刻下令烧掉了蒲津渡浮桥,自此桥毁渡绝,不复见于人世,而桥头地锚铁牛等设施,也在黄河河道抬高变迁中,没入黄河数百年之久,无人知晓它们的去处,只留下“神牛镇水”的趣闻和传说。

如果没有后来的考古挖掘,蒲津桥大概会永远沉睡在历史资料中。上世纪80年代末,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发掘,处于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及所属文物全部出土,不仅确证了蒲津古渡、蒲津桥的地理位置和形态,也使这些铸造于唐代开元年间的珍贵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在渡口遗址区展示有出土的铁牛、铁人、铁柱等铁器群及南北纵贯的明代堤坝。四尊铁牛,两两一组,前后排列,面朝西,各长3.3米,高1.5米,重约50~70吨。每尊铁牛外侧各有一铁人,高约1.9米,重约3吨,分别为维蒙藏汉四个民族的长相与装扮,铁牛中间有铁山两座,后方有高大铁柱七根。时隔千年,这些铁牛、铁人看上去仍栩栩如生、神采奕奕。


踏着黄河故道前行,路旁有一明皇亭。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文治武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威远播,开创“开元盛世”。举世闻名的蒲津桥即是这一时期的伟大壮举。开元十一年(723年),唐明皇北都巡狩,归途驻跸蒲州。金銮龙辇,仪仗整肃。皇帝意兴极高,赋诗一首,《晓渡蒲津》,千古流传。


来到渡口遗址,这里按原貌仿建了浮桥和铁牛、铁人等设施,再现了蒲津渡的光景。只是桥下再也没有了当年黄河奔腾而过的壮观景象,只感受到时光如梭,沧海桑田。

常听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鲜有人知道,这句话便出自蒲州地区,形容黄河水势瞬息万变。如今黄河易道,城湮人散,原来人流不断、车水马龙的古渡口因为已经不在黄河之畔逐渐被废弃,但这句俗谚仍流传了下来,被用来形容世事反复、变迁无常。


随着世事变迁,蒲津古渡已成为过去,但透过历史迷烟,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在属于蒲津渡的辉煌岁月所留下的荣耀与传奇,黄河之水潮涨潮落,涨落无常,塑造了多少动人故事;黄河浮桥屡兴屡废,兴废有期,留下的尽是历史瑰宝。


浮桥和铁牛是古蒲津渡的两个历史文化烙印,浮桥济人利物,铁牛不动如山,承载着人类世世代代克服困难,创造文明的愿景。站在蒲津渡遗址前,领略并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古渡的繁荣,也为这种生生不息、排除万难的精神感动自豪。时间能够朽木锈铁,但蒲津渡浮桥留给我们后人的遗产,永不会褪色。


从蒲津渡遗址出来,准备去鹳雀楼感受一番千年前唐朝诗人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情怀和意境,无奈景区因故闭园,只得远远的拍张照片作罢。


万里黄河两岸的渡口有许多,但从史至今,以大禹冠名的千年古渡仅此一处,那就是位于运城市芮城县的大禹渡。

大禹渡又名神柏峪,这里有着许许多多大禹治水的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相传大禹受舜之命率众治水来到此处,下一棵柏树作为观察水势的标志,并在柏树下得到圣水观音点化,悟得疏而导之的治水良策。由此乘舟上凿龙门,下开三门,连续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建立了造福后人的丰功伟绩。后人为大禹的精神和功德所深深敬仰,就把大禹受神灵点化治水大军乘舟出发之地称为“大禹渡”,大禹亲自栽种作为标记的那棵大柏树,称为“神柏”。


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神柏是大禹渡的标志,仍然屹立在大禹渡崖头。虬枝参天,郁郁葱葱,两簇大大的枝干朝着西边斜向延伸,犹如气宇轩昂的龙头,故又名“龙头神柏”。夕阳从散开的枝叶间透射下来,洒落斑驳的点点金光,像巨龙身上金色的鳞片一般,闪亮着神奇的色彩。神柏树下现今仍保留有一通大清道光四年的石碑“神柏峪重建禹王庙碑记”,记录了大禹渡久远深厚的历史,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大禹渡是大禹平治黄河洪患的策源地和行宫,人们仰其功德,建庙祭拜。现在的禹王庙是2005年在原址修复重建的。山门、过殿、大殿依崖势分为三个平台依次摆布,错落有致,庄严雄伟,气势恢宏,巍峨壮观,为全国最大的朝拜大禹圣地,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庙”。


在禹王庙的山门和过殿之间有106级台阶,为了纪念大禹寿辰106岁所建造,又被称为“长寿路”台阶。奇妙的是,人在台阶上行走时,站在台阶上面,能够听到台阶上传来“叮咚,叮咚”的滴水声,众说纷纭,神乎其神。

这一奇异的现象引起CCTV-10《科技之光》栏目组极大的兴趣,专程来此进行了拍摄。专家实地勘察探究后,认为此现象源于一种特殊的声学波动现象,被称为“倏逝波”,非常罕见,目前仅有墨西哥的玛雅金字塔有异曲同工的现象,堪称中国台阶建筑奇迹。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滚滚自天涯。大禹渡历来是观赏黄河景色的理想之地,翘首远望,黄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弯,悠悠长长、婉婉转转,像一条美丽的玉带绕着青的山、绿的野,如端庄的女子不紧不慢,缓缓操着小碎步迤逦而来。恍然间,似身处江南。



这里山清水秀,林木葱郁,那田野、沟壑、山峦填满了绿色,一层又一层,像童话故事里铺了绿毯子的台阶,像钢琴大师弹奏的一排排琴键,像黄河温顺时一波波涌来的波浪,诗情画意跃然大河之上。



陶醉在大禹渡的景致中,高台的风在吹拂,流转的思绪在飘飞。风姿万千,美轮美奂的大禹渡,尽显黄河母亲的温柔和博大的胸怀。



大禹渡素有“黄河明珠”之称,是一处融合黄河文化、大禹文化、佛教文化、现代水利文化为一体的黄河风景游览区。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修建了大禹渡电灌站,创造了我国现代水利建设史上多项第一,桀骜不驯的黄河水被引上了高原,昔日的旱塬变成了沃野良田。



大禹治水,公而忘私,尊重自然,因势利导,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之一。现代的大禹渡人,传承了这种精神,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绘制出一幅更为壮美的“北国江南”图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