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话“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是啥节日?坊间有何讲究?

 838528296 2022-03-01

农历二月份,第一个节日便是“二月二”,顾名思义,是农历的二月初二。说到二月二,很多人会听到一句俗话:“二月二,龙抬头”,其实这句俗话,源自古代中原地带流传至今的民谚,完整地说,则是——“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这句名谚的后半句比较容易理解,三月三为轩辕黄帝的诞辰,轩辕黄帝为华夏始祖,因此,每年的三月初三,中华儿女会举行盛大的祭典活动,纪念黄帝。

那么,即将到来的“二月二,龙抬头”又是什么意思呢?有何来历?在这一天,坊间又有什么讲究呢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是农耕文明,古人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非常依靠天时安排农事,古人观察天时的过程中,也曾观察天象。这句俗话中的“龙”,它指的是一颗星宿。

远古的先民,发现天上的星宿,主要集中在三大区域,便将这三大区域,称之为“三垣”,即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太微垣为上垣,代表着古代的朝政,紫微垣为中垣,代表着古代皇帝的皇宫,而天市垣为下垣,代表着民间的繁荣。除此之外,再细分,天上的星宿按照东西南北可以分为“四象”,也就是所谓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每一象又由七大星宿组成,合起来便是“二十八星宿”,其中东方的青龙,有“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大星宿组成,本文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其中的龙,指的是四象中的青龙,青龙的“角”这个星宿,简称——“龙角星”

古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角星便会开始出现在东方的平面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继而出现龙亢星、龙氐星……龙箕星,最终,东方星宿整条青龙浮出水面。因此,二月初二相当于青龙露出一个角,称之为“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现实被观察到,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将二月二确定为传统节日的,始于元代,在元代文学家熊梦祥的《析津志》中,就开始记载道:“二月二,谓之龙抬头

那么,“二月二,龙抬头”有什么影响呢?对于古代农耕文化而言,影响最大的莫非气候和物候了。“二月二,龙抬头”对应的是周易乾卦之六爻,为“九二,见龙在田”,这对应着二月二,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开始步入生机。

在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龙不抬头天不雨”,二月二也意味着雨季的到来,同时,二月二与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接近,惊蛰始雷,二月二春雷始鸣,雨水增多,天气回暖。

“二月二”,在古代农民眼中,代表着时间节点,是新的一年春耕的开始,因此,二月二也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

古人留下的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与之对应的庆祝、纪念活动,那么“二月二”在坊间有何讲究?

虽然说,“二月二,龙抬头”中的“龙”,本来面目指代的是天上的龙角星,但是,古代的劳动人民,用浪漫的想象,融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赋予了代表星宿的“龙角星”以神话中“龙”的诸多美好寓意,因此,“二月二,龙抬头”中的“龙”,也是神话传说中的“龙”

“龙”这只来自传说中的神兽,古往今来受到人们的敬仰,二月二的民俗活动,与“龙”有关,说得最多的是,便是食用与“龙”有关的食物,例如龙头(猪头肉)、龙眼(馄饨)、龙耳(饺子)、龙须(面条)、龙鳞(春饼)……

古人在正月不理发,在清朝京城一带,流传着“正月剃头,死舅舅”的俗话,续了一个月的头发,人们会选择在二月初二这个吉祥的日子理发,这一习俗被称为“喜头”,代表着生机焕发,精神抖擞,生龙活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