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古玉鉴别方法——工痕鉴别法(五)

 积祥轩 2022-03-01
敬启者:

将图中的小星星点成黄色,这样就不会漏掉每一篇关于古玉鉴别的文章。毕竟掌握的古玉鉴别知识点越多,越不容易被骗,更不会花钱听故事买假古玉了


《中国玉器真伪鉴别》学习笔记节选

张广文  著



掏膛:

掏膛技术主要运用于器皿上。战国时期这一技术已臻成熟。其后的几千年间技术不断改进,形成了各时代的技术特点。掏膛的基本方式有下列几种。

A、管钻法。多见于直筒式玉杯,先用直径较大的管形钻钻入杯体,然后将钻心击断扳出,再把钻心断口处琢平。汉代玉樽的制造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铜承盘高足玉杯、西汉前期、通高17厘米玉杯高11.75厘米口径4.15厘米、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味墓出土、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全器由青玉杯、杯座、杯托、铜托架、承盘等组成。玉杯圆筒形,平底,杯身饰三区不同纹饰,上部为两组云纹间花瓣纹,中部饰勾连谷丁云纹,下部为五组花瓣纹,各以圈带纹隔开;座足饰花瓣纹,下呈喇叭形,足底内凹。杯身与座足连接处各有一双环形小孔,可用竹条插椰贯连;杯托是一花瓣形玉片,其孔径正好与玉杯下部吻合;托架为一扁圆铜圈,上嵌三条金头银身的龙,龙口各衔一片杯托上的小花瓣;托架平放在铜承盘上。出土时,盘内尚存有一块垫木,是用来填塞承盘与杯座之间的空隙的。全器由玉、金、银、铜、木等五种不同材料精制组合而成,设计奇巧新颖,突出了群龙拱托玉杯的气势,显得高贵神奇。
B、片形砣。砣头为带有一定弧度的金属片,抵住玉件,然后使玉件转动,砣片逐步深入玉里,不断调整砣片的弧度,最后琢出碗心或器物的膛。

青玉云纹单把杯、唐、高5.7厘米 宽19.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玉为青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斑浸。杯通体浅浮雕云形纹,平底无足,杯口为椭圆形,杯把浅浮雕镂空朵云状纹饰,杯内凹进光素无纹。这类玉杯仅此一件,它的浅浮雕雕刻方法,与唐代盛行石碑中的浅浮雕朵云纹相同。

C、实心砣。砣头为实心杆,端部呈球面状或尖状。先用管钻掏膛后,再用实心砣琢出下凹的膛底。

D、“L”形砣。用以琢小口、大膛的瓶、壶内膛,其形似脚,可深入瓶口再行转动。

E、多种砣具组合,琢出较为复杂的器物内膛,如四方斗杯或八方杯的内膛。制造时先掏出圆形膛,然后再不断修正,琢成四方形或八方形的膛。

青玉双耳鹿纹八角杯、辽、高5.8厘米 通耳宽 16.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浸痕。体呈八角形,镂雕双耳螭纹,耳顶作圭形状。杯口外沿饰回纹,底座周边饰山字形纹,杯外除有耳的两个平面平素无纹外,其余六面在蔓草纹锦地上剔雕为跪卧状长角鹿。鹿下饰如意形云头纹。各组饰纹皆有弦纹环绕,亦可称为开光。

以上几种掏膛方法,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是鉴定玉器时代所必须的。

线条:

玉器上的线条大致可分为三种:阴线(凹线)、阳线(凸线)、线条组合。古代玉器上的阴线纹有下述几种。

A、手工刻线,可能使用较硬的石英岩矿物,加工成尖状物,在玉器表面进行刻画,主要见之于良渚文化玉器图案。

玉冠状饰、良渚文化、高6厘米 上宽9.15厘米 下宽7.5厘米 厚0.35厘米、1986 年浙江省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反山墓地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器为浅黄色,有浅灰筋状条斑。冠顶与上端边框在同一平面上。冠顶下方有一扁镂孔。下端锯割出短榫,榫上有双面钻成的四个等距小孔,正面雕琢简化神人兽面像,神人脸部和上肢隐没,仅有阴纹细刻的蹲踞状的下肢和鸟足。背面光素无纹。

B、一端或两端呈尖状、中部较宽的阴线,见于凌家滩玉器及山东日照发现的玉圭。

玉刻图形长方片、江淮地区原始文化、长11厘米 宽8.2厘米 厚0.2厘米至0.4厘米、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4号墓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玉质为牙黄色。长方形略呈弧形,周边有孔。正面阴刻原始八卦图形,有学者认为这一图形与神、太阳、山川有很大联系,并从此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已形成了河图、洛书和八卦的观念。

C、较深的等深阴线,线槽的槽底有深浅变化,见于大汶口文化、安徽凌家滩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

玉人面形饰、大汶口文化高3.2 厘米 宽 3.9厘米、山东省滕县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山东省滕县博物馆藏、器作扁平体,略呈方形。以简练的线条,勾划出五官,虽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廓尚清晰。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D、浅而宽的弧形底阴线槽,见于红山文化及其他新石器时代玉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还出现了凸线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红山文化玉蝉,蝉身上有明显的几道凸线纹;龙山文化玉发簪,簪柱上有几周凸起的装饰纹;石家河文化玉器,个别玉人首,玉凤上出现了凸线纹饰。另外,有一批传世玉器或带有鹰鸟纹图案,或带人面纹图案。其中许多作品应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玉器上的图案较多地出现了凸线纹,线条纤细而均匀,表现出非常高的加工技巧。

玉凤 新石器 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700~4400年)。1955年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罗家柏岭遗址出土。最大径4.9厘米、厚0.6~0.7厘米

目前夏文化玉器的研究才只是开始。有迹象表面,一些带有阴线条纹的片型玉器应属夏文化作品,这类条纹长而直,粗细均匀,线槽底部平滑,不似砣具琢出。

玉柄形饰、通长 17.1厘米 柄部宽1.8 厘米厚1.5 厘米至1.8厘米、1975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4号坑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乳白色。外形似鞭,共分六节。节有粗、中、细。三者相互交替。粗节雕有单线或双线的兽面纹;中节及柄部琢成花瓣纹;细节有二至三周凸弦纹;末端用线刻和浮雕法琢成兽头形,其侧面有一穿孔。柄的顶端及其正背面各穿一孔,三孔相通。

商代玉器饰纹以阴线最为常见,其中最典型的是一面坡阴线,也就是把线槽的一侧琢成斜坡。商代玉器上还常有用挤压法制出的阳线,这类阳线的两侧被用坡状阴线琢出,凸起的线条实际上同器物表面等高。

彩石羽神、商代晚期、通高11.5厘米 身高8.7厘米前胸厚0.8厘米、大洋洲乡商代墓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枣红色,类似玛瑙,惟硬度不足,实为冻石属。圆雕,神像作侧身蹲坐状,两侧面对称。身表用浅浮雕法,凤眼,粗眉,大耳,高长鼻内钩,似象鼻;头顶上有钩状羽冠,冠后部用镂雕法制出三个相连环链。臂拳曲于胸前,握拳,膝勾曲上耸,脚底与臀部平齐,脚底部有横凹槽的短榫,双脚并拢靠内钻有一斜孔向后跟穿出。

西周玉器上的线纹,以阴线纹最为常见。有单阴线纹及双阴线纹两种,在阴线纹中,外侧的阴线纹往往用一面坡阴线琢出,坡面较大,转折利落。

玉龙、西周、最大径6.5厘米 厚0.7厘米、1983年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村60号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透闪石玉,碧绿色。器作屈体龙形,卷鼻,张口,头上有角,腹下有爪,尖尾内卷,首尾相接,如玦状。器表以双勾线雕出臣字形眼睛和身上的波纹,两面花纹相同。背上有中脊,两侧作鳞片状。身上有二个小穿孔,孔由一面钻透。

战国以后,玉器上的阴线纹大量出现,有单阴线纹、双阴线纹及坡面宽阴线纹。而这一时期玉器上很难见到凸起的线条纹。凸起的线条一般较长,被称为炫纹。

白玉镶金镯、唐、直径 8.1 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此镯由三节相等的白玉组成,上刻凸弦纹,每节玉端以金兽面包镶连接,内侧用两颗金钉作铆,兽面间有穿孔,加金条扣合,启动灵活。玉镯造型规整,工艺精细,金玉辉映,对比鲜明,光彩夺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