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 | 吴启善:写字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新用户9326cauu 2022-03-02


我的学书之路,可谓漫长曲折。

上小学的时候,三年级有大字课。因为写的难看被老师嘘了一顿。特别羨慕那些把字写得端正好看的人。

那时每年春节,父亲都为庄邻写春联,我就在旁边看着,帮忙。平时就画着玩。

十二岁的时候,过春节,父亲说今年门对子你来写,他告诉我怎么裁纸怎么折格。那一年春节以后,每年庄子上的春联都是我写的。

大约十六岁的时候从亲戚家得到一本《唐人摹兰亭序墨迹三种》,无人指导,只是凭兴趣看看而已。不久在同事手上又看到了《草诀百韵歌》感觉很好玩,什么酒花分水草,七红却是袁,等等。后来干脆借来把它抄了下来。

三十岁以后得到了一本颜真卿的《瘞鹤铭》可惜没有很好的临摩,只被字帖的内容感动着:一鹤病足,寻病终。一鹤巡绕哀鸣,至死不去!到现在记忆犹新。

八十年代后期,在滁州街头地摊上,偶然发现了一本《汉碑大观》。这是清代学者钱泳为教授子孙,搜集各地的汉碑,临摹结集而成的书。像曹全,史晨,张迁,龙门,礼器等碑尽在其中。我如获至宝,花了半个月工资毅然买下。

这本书带回家后,我利用一切闲暇时间手摹心追,数年不辍。其中领会了张迁,龙门的雄浑粗犷,拙中见巧,领会了曹全,史晨,礼器的俊俏飘逸,灵动飞扬。除了部分尤喜的反复临摹外,其他各碑也都临摹不下于两遍。临摹时慢慢体悟,不但求其形似,还要求其神似。如曹全要内敛外放,中宫收紧,内部有笔划的尽可能写细,大横波要两头平衡,等等。这些都必须在临摹实践中慢慢体会才能掌握。

2000年以后,我认识了明光王刚。王刚小我十几岁,但我俩经历差不多,且志同道合,他也是个书法爱好者。我俩的相识相知,改变了我学习书法的走向。

是他把我带进了中国楷书网,领进了安徽砚田书友会,得以见到了田英章先生五次,见到了一些很有个性的书友,扩大了视野,改变了我很多观念:学书要三到:眼到,心到,手到。你学的再好,手上出不来东西也是白搭。字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不学就练,原地打转,或者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只有规规矩矩的临写碑帖,才会有出路,这是不二法门。所有的所谓捷径都是扯淡。这些观念左右于我,使我多少有点小进步。

因为我感觉田楷不适合我,所以我不写田楷,但不影响我对田英章先生的敬佩,我另有小文《田英章先生魅力何在》,这里不再赘述。

在我学书的道路上,不能不提到现在淮北的朋友聶传华,九十年代送我的《说文解字》这部书。

这部书是汉代许慎编著的第一部汉字字书,由宋代徐铉徐锴兄弟注疏。这部书讲述了汉字的造字方法一一六书,各字的小篆体、读音及古字的写法。读懂此书可以为学书者打下坚实的文字功底。我在这部书上下了一定的功夫。

当下各种媒体信息量丰富,要什么碑帖都能看到,再也不愁没碑帖可学了。人虽已逾古稀,仍然认为自己是个小学生。每天有空不是临帖,就是乱写。偶有亲朋抬举,让我写字,我都欣然答应,并笑曰:不嫌孬拿去,不用就丢垃圾桶我只把写字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人家打牌下棋跳街舞一样,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生命不息,写字不止,好坏不论,名利不论!而在于享受写字过程中的乐趣。写字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