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的犍陀罗》 | 我的个神呐

 苇杭工作室 2022-03-02

纪录片《永远的犍陀罗》

苇杭手记06

进印度国家博物馆时,看见有一印度红衣少女席地而坐画画写生,等我转了一圈出来,一幅工笔素描已完成,她羞涩地展示给我看,那大概是印度教的某个神吧?毗湿奴?梵天?湿婆?象鼻神?印度的神实在不是一般的多!

 为何印度会诞生那么多宗教?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思考题。我请教同行的国际扶轮社机构成员关学君老师,他曾任职佐治亚州参议院,参与过总统竞选,对政治颇有见地,一路上我见缝插针地跟他聊天,受益匪浅。他认为印度改朝换代很少像中国这样频繁地自下而上起义暴动,都是上层统治者之间的流血战争,没有大规模的社会动荡,所以印度人民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人生哲学层面的东西。

(摄影 吴昊)

要想快速了解印度诸神,同行的社科院美女博士推荐我看一部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又名《外星醉汉PK地球神》,都是什么鬼名字。但看了之后发觉真好,刮目相看宝莱坞。显然,印度导演不太重视起片名,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挺好的片子,硬被名字翻译给毁了,以瑕掩瑜,一叶障目,冤!学学咱中国的标题党就好了,内容没啥精华,那标题却能起的让你感觉——不看就会死。 

看完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感慨良多,结合《三个傻瓜》《普拉提的颜色》《小萝莉和猴神大叔》《摔跤吧爸爸》等这些近年令人刮目的印度电影,真为咱那些票房动辄过亿的电影汗颜羞愧,当我们还在误会嘲笑印度电影无非动辄歌舞时,印度电影的思想性深刻性早已把我们甩出几条街。同样以宗教为背景的中国电影《道士下山》,那是什么鬼呀……打住!我总是习惯性即兴跑偏借题发挥,其实我不是想吐槽写电影评论,而是想了解宗教。

(摄影 吴昊)

印度的宗教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神庙神池神像触手可及,沿路几乎村村都有大大小小的色彩斑斓的庙和神。在这个堪称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的国度,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是工厂,还是学校,从几岁十几岁的儿童,到几十岁的老翁,他们同你交谈之间,一定会问“你信什么教”?当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时,许多人甚至青年学生都会感到惊奇。当我回答信仰马克思时,他们不仅惊奇,甚至觉得不可思议。

以信奉人数论,排在印度宗教之首的,是印度教,不是佛教哟。印度教信众超过人口的82%,也就是说多达8亿以上的人口信奉该教。印度教由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的婆罗门教发展而来。印度教是多神教。据说,印度教的神有3.33亿之多 。印度教经典繁多,教义十分繁杂,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论,也有一些无神论的思想。它既是一种禁欲的宗教,又是一种纵欲享乐的宗教,而在实际生活中,它则变成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风俗习惯。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摄影 吴昊)

(摄影 吴昊)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已经超过印度尼西亚,成为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比如著名的泰姬陵,和我们此行去过的德里红堡、胡马雍陵和顾特卜塔。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时造成了宗教仇杀的惨剧。在现代,印度这两个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基督教是印度第三大宗教,信徒超过2000万。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传,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时就已传到印度。由于基督教主张“只有一个上帝”、“人皆平等”、“人皆兄弟”,因此在种姓制度盛行的印度颇受欢迎,不少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皈依该教。 锡克教则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文化融合的产物,创立于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锡克教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四反五K”。“四反”,即反对禁欲,反对繁琐的祭祀礼仪,反对多神论,尚武但反对强权政治。“五K”是锡克教徒毕生实践的五件事的印地语缩略语,即Kesh(蓄发留须);Kanga(佩戴长梳);Kachh(包裹头帕),Kara(右手戴钢镯);Krpan(身配短剑)。锡克教徒男子名字后面均加“辛格”(意为狮子)二字,以勇猛彪悍著称。锡克教创立者强调信仰唯一的真神,认为各种宗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但反对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礼仪,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寡妇殉葬和重婚,主张消除教派间的对立和冲突。

(摄影 吴昊)

 佛教在孔雀王朝时因阿育王的推行曾达到鼎盛。贵霜王朝时代,佛教仍有发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开始急剧衰落。如今势力已然比较微弱。这也是我们此行虽是佛教考察之旅,但实际在印度能看到的佛教文化遗产并不多的原因吧。

(摄影 吴昊)

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小众宗教——耆那教,虽然它与印度教、佛教、锡克教一样源起于达摩系宗教,只占印度总人口的0.4%,但耆那教教徒却拥有着显赫的财富和权力,文化程度高于其它宗教。这可是一个倡导苦修的宗教呢。

电影里有个情节,出身梵教家庭的印度女主与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男主相爱,年轻人期冀像胡马雍的长子、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阿克巴大帝那样,冲破宗教的禁忌和家庭的阻力,和心爱的人走到一起。但梵教教主预言他们会彼此背叛并分开。 订婚那天,女主在教堂激动地等待男主,久等不来,却收到一封托陌生小孩送来的男主的信,说不堪重压,放弃婚约了……多年后,女主得知真相,当年梵教教主为了让自己所谓的预言应验以博取更多信众崇拜,派人分别以男主女主口吻给对方写了绝交信,做了小小手脚遂得逞。

(摄影 吴昊)

这让我联想起以前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罗伯特·赫德的日记时,他无意中披露的一个日常生活细节:清末某年,闹旱灾,庄稼绝收,饿殍遍地,小皇帝率百官大臣去天坛祈雨。这天,赫德恰好去拜访京城的一位传教士朋友,他看到这位传教士朋友也正在祈祷,这让赫德感动,然而接下来,令赫德惊讶的是,这位朋友不是祈祷上帝眷顾苍生普降甘霖,恰恰相反!——他祈祷不要降雨,不要让小皇帝的祈祷应验,如果应验,民众就更信皇帝乃天子,而非耶稣。 电影《我的个神啊》以一个降落地球的外星人视角,讲述他为了达成一个心愿,遍历印度形形色色的多种宗教,以充满戏剧性的遭遇对宗教进行质疑。其实,他质疑的不是宗教,而是传播宗教的人。

基督教在4世纪传入印度的影响极小。6世纪时,在印度马拉巴尔地区已有数百基督教徒。但该教在印度获得较大发展是在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印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传教活动。不少西方传教士是随欧洲人在印度贸易活动的扩大和发展来到印度的。尤其是在早期,欧洲的基督教徒向印度传教不完全是采用和平方式,如葡萄牙圣方济会的传教士在16世纪初到达果阿时,就曾把当地的印度教寺庙摧毁,16世纪中期,他们在果阿成立耶稣会,后又设立宗教法庭,对异教徒进行残害。他们在对待印度伊斯兰教信徒时所使用的手段尤为严厉,曾残酷地拷打和焚烧这些信徒。

(摄影 吴昊)

(摄影 吴昊)

而伊斯兰教来袭之际,则更为极端,可以说是踩着佛教的尸体进入印度。在公元1193年伊斯兰大军开进印度。寺里的僧人被要求一个一个走出来,全副武装的伊斯兰将军向每位僧人问一个相同的问题:你愿意放弃佛教改信伊斯兰教吗?如果回答为“否”,那么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没有一个僧人的答案让伊斯兰将军满意,数千名僧人倒在了血泊中。杀掉所有的僧人和附近的居民之后,伊斯兰军队放火焚烧了藏书丰富的那烂陀寺。代表着印度文明和佛教文明的那烂陀寺,就是这样在兵火之中灰飞烟灭的……在顾特卜塔那里,我已嗅到类似的血腥。

 ——的确,宗教是一回事,宗教传播是另一回事。 


 作者  |           

苇杭,名刘海燕,七零后,纪录片导演,作品有《刺刀下的劳工》《风中客卿》《花冈越狱》《重返卡拉麦里》《寻找端纳》《千古忧乐》《消逝的建筑》《永远的犍陀罗》等,两度获得国际纪录片“金熊猫”评委会特别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长片“十佳”,广电总局推优,以及“光影纪年”学院奖、中美电影节入围奖;作品《刺刀下的劳工》获中央档案馆收藏。著有影视随笔《光影过客》《小隐六记》,创作手记《念念犍陀罗》即将由三联出版。

本公号长期征集佛教艺术相关图文,wenxin:654580449

  温故  |           

《永远的犍陀罗》 | 不如初见

《永远的犍陀罗》 | 千年之争

《华夏之华》 |  瑞者信玉

《华夏之华》 |  只此黄绿

《华夏之华》 |  见相非相

《永远的犍陀罗》 | 缘起手串之末

《永远的犍陀罗》 | 于道各努力

《永远的犍陀罗》 | 千里自同风

  周边  |           

樊锦诗 | 北周时期的敦煌壁画艺术

段晴丨丝路之畔的赫尔墨斯

回眸:梁思成与费正清的“独乐”情缘

乘风破浪——敦煌壁画中的舟船

观展 | 从一物到世界——金华市博物馆“无穷·镜:古代铜镜中的微观世界”展览访谈

观展 | 大叙事下的文物与考古——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常设展览访谈

佛藝访谈:台湾中华鹿野苑艺文学会吴文成专访

佛像和我们——熊秉明

古佛之美|走近奈良法隆寺壁画和百济观音

慈悲与智慧——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金铜造像

—————————————————

情怀也是生产力 。做有温度的视频,写有思想的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