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情的寄托

 zhb学习阅览室 2022-03-02

文:张宗龙

离家久了,总会想家;时间越长,乡情越浓。只是年轻时步履匆匆、感情朦朦,对家乡的一切来不及回味和细品,又总觉得时光还漫长、岁月还无限,只有奋斗打拼的冲劲,哪来回忆和思念的功夫。

但家乡的亲人、故居、山水、风俗,儿时的伙伴、经历、玩具、生活,就象嵌入了脑中、印在了心中,是挥不去抹不掉的。日子流逝不能复返,经历复杂不可复制,对养育我们的村庄,我们总要给自己留下些什么、让后人记下些什么。

你可以因为一段感情或一个亲人,刻意不去想家乡;你也可能因为一份执着或一个初恋,把对家乡的亲情无限放大。你爱或不爱,家都在那儿;你想或不想,情都那样真。对一个远离家乡的人来说,乡情越浓郁,感情越有寄托,回忆越丰满、生活越有意义。

现在人人有手机,可以随手拍下些家乡的风土人情;个个会写文,常常随时记下些自己的感悟感想。而我们的爷爷辈、父亲辈,甚而到了我们小时候,很多村人不识字,无法用文字记载村子的演变;高科技还没有,不能用图像记录原始的生活。从前村庄里存在的一切和发生的故事,只能靠祖辈口口相传,或者从传续下来的老宅、家堂、祖坟,让我们知道祖先的根在哪儿,村庄的魂在何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村庄变化得让人手足无措,仿佛一忽间,老宅老院不见了,祖宗坟茔消失了,家堂族谱也无人悬挂了。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对家有了新的诠释,在他们眼中,走到哪儿都是家,心中已没了老家的概念。从他们出生起,就觉得生活本来就是这么富足、家乡本来就是这么美好、村庄本来就是这么齐整。

而我们这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注定是还能记得住乡愁、且有能力记录乡情的一批人。我们的前辈深爱着家乡和土地,但没文化,之前的村庄什么样、村人的生活怎么样,无法以文字记载并传承给我们。虽省有省史、县有县志,但村里难见文字记载的痕迹,甚至一些从前的老照片老画像,都没有传承下来。我们的后辈有能力有本事,却大多只爱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宽街美巷,无暇多看一眼早已变化了的村庄。他们的后代,还会不会回村生活?还会不会热爱农村?我们这辈人无从给出答案。

家乡的春夏秋冬,都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记住的不光是风景,更是岁月的醇浓。家乡的风土人情,都让我们倍感自豪,自豪的不光是特色,更是日子的甜蜜。家乡的方言土语,都让我们那么亲切,亲切的不仅是回忆,更是梦中的牵挂。

村头的小河,每个人都能描绘出不同的风韵,有人记住了春的风骚,有人记住了夏的狂啸,有人记住了秋的多彩,有人记住了冬的宁静。村中的池塘,每个人记忆中都有不一样的故事,有人想起了池中的鸭群,有人想起了池边的垂柳,有人想起了对面的发小,有人想起了池边的愁怅。不同的切入点,写出不一样的文章;不同的描述对象,记下不一样的乡情。

但抒发乡情总要有渠道,寄托乡情总要有平台。特别是普通人,既不是真正的作家也不是专业的诗人,写出的乡情文章何以寄托?何处交流?乡土文学头条号,就专门收录一些普通作者的乡土乡愁乡情文章。看到平台上很多人回忆自己的家乡,我按捺不住激情,从我的视角、我的生活、我的经历,全方位展示了我小时候生活的家乡。儿时的生活贫苦,但那不是村里人的懒惰;儿时的日子很艰难,但却满含了希望。把自己的家乡原原本本写下来、原汁原味记下来,我觉得这是我的使命,更是我的乐趣。

我的记录也许是片面的,但却是真实的;我的回忆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却是最真切的。

  感谢网络,感谢平台编辑,感谢这个时代,让我拿起手机、打开电脑,就能看到这些图文并茂的文字,也让身处天南海北的家乡人能回忆起儿时的日子。但一个人的回忆总是平面的、肤浅的,要想立体地呈现家乡的生活,需要更多的人共同描绘,我期待着有更多的朋友亲人加入这个团队,盼望着更多描写我家乡的文字出现。

这个平台容易让人上瘾,容易使人沉迷,但她却让人受益匪浅。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家乡,回味故乡的生活,也可以体验别人笔下的家乡,品味别人过往的日月。这个平台,就是乡情的寄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