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型螺旋板式换热器及其传热特性研究

 欢乐马9876 2022-03-02

0 引言

螺旋式换热器是一种高效的换热装置,其芯体由螺旋形传热片组成[1-3]。换热器的主体是由两个或多个同心的金属平板卷成的两个或多个等距螺旋形通道,金属平板间焊有定距柱,不仅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又增加流体扰动,达到强化换热效果[4-5]

由于螺旋板式换热器传热性能好、温差应力小、自洁能力强、结构紧凑等优点,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中普遍应用[6-10]

很多学者对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进行了研究。王翠芳等[11-12]提出一种在螺旋通道内放置组合涡发生器的新型螺旋板式换热器结构。宋虎堂等[13-15]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蜂窝紧凑型螺旋板式换热器,并针对这种换热器进行实验分析研究。李平平等[16-19]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新型蜂窝结构,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对传热的影响。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结构优化,对优化结构进行实验验证。由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目前针对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手段主要包括在螺旋板上引入蜂窝结构并对其进行改进或者引入组合涡发生器等。

因此,对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手段主要是在螺旋板上引入新型的结构,强化传热方式主要包括增加传热面积,提高传热系数等。

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与ARB CCB联用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经济学比较 ……………………………… 李海燕等(17):2398

女人也吸烟,吸那种黑色细杆的摩尔烟。火星明灭之间,雾样的烟圈被她一个接着一个的吐出来,在眼前慢慢地变大,继而再逐一的扩散。

缩放管换热器中的缩放管由依次交替的多段渐缩段与渐扩段构成。流体通过缩放管道时不断地改变流向,通过增加扰动度来提高流体的湍流程度,相对于传统管壳式换热器能有效地提高传热系数,且不易产生结垢[20-22]。受到缩放管换热器的启发,本文将螺旋板式换热器和缩放管的特点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加工简单的新型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运用FLUENT软件,对普通螺旋板式换热器和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进行传热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雷诺数条件下换热器传热系数、阻力系数以及综合评价系数的变化规律。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流道结构如图1所示。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应用,提出了“互联网 ”的构想,农业是产生大数据的无尽源泉,农业数据涵盖面广、数据源复杂,通过运用大数据可以很好的解决农业领域数据的采集、存储、计算和应用等问题,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寄出,国家发展农业方面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一方面,国家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大数据包括了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信息化可以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高产优质、节能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图1 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流道结构示意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flow channel structure of the scaled plate spiral plate heat exchanger

1 研究方法

目前用于评价换热性能的方法有单一性能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熵分析法和分析法等[18],其各有优缺点。单一性能评价是指选用换热器性能指标中传热系数、压降等作为评价标准,计算简单,但侧重于单一因素的影响,分析不够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熵分析法和分析法计算过程复杂,而且结果不容易分析,工程上应用较少。由于采用强化换热技术进行强化换热的同时通常会伴随着阻力的增加,并且阻力增加的比例经常大于换热增加的比例,而综合评价法同时考虑了传热系数和压降对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影响。综合以上考虑,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来分析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的综合性能。

本文采用传热影响因子Nu/Nu0,阻力影响因子f/f0和综合性能评价系数η来分析螺旋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阻力性能和综合性能。其中Nu为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Nu0为普通螺旋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f为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的阻力系数,f0为普通螺旋板式换热器的阻力系数。η为依据等泵功约束评价准则计算出的螺旋板式换热器综合性能评价系数[18]

相关参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式中 de——流道的当量直径,m;

H——螺旋通道高度,m;

B——螺旋通道宽度,m;

鱼群对放声后的反应时间如表2所示,第1天的反应时间较长,由于鱼群先是惊吓后再缓慢的向声源处靠近,第1~6天为驯化第一阶段,投饵前放声60s,部分鱼群向声源处游动,反应时间为5~18s,第7~12天为驯化第二阶段,投饵前放声90s,大部分鱼群向声源处游动,反应时间为4~11s,相比上午,下午驯化时的反应时间略长,总体反应时间在4~18s之间。见表2。

uin——入口流速,m/s;

ν——水的运动黏度,m2/s;

T——壁面温度,K;

Tin——入口处流体温度,K;

Tout——出口处流体温度,K;

1992年,北京市印刷工业总公司下属北京胶印二厂,面临企业技术改造缺乏资金的窘境,发展后劲不足。而彼时香港利丰雅高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刚刚由香港向深圳迁厂,根据发展战略正在寻找下一个合作目标,双方一拍即合。于是,1993年10月北京利丰雅高应运而生,成为北京市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印刷企业。

q——热流密度,W/m2

λ——流体导热系数,W/m2K;

混凝土浇筑主要质量控制点之二“浇筑中”。由混凝土罐车运输到现场,吊罐入仓。混凝土采用“平铺法”均匀铺设,厚度控制在30 cm,无骨料集中。50 mm软轴振捣棒垂直插入振捣;在振捣时,严格控制插入间距,防止过震、漏震现象,以不出气泡为标准。

ΔP——进出口压降,Pa;

L——管道长度,m;

ρ——流体密度,kg/m3

u——流道矩形截面上的平均速度,m/s。

“是这样。昨天我和静秋,都喝得有点多。饭后本想打个车送静秋回家,可是等了很久,也没有出租车。陪她走了一会儿,雨又下起来,越下越大。那时我们正好走到山水大酒店,就进去避了一会儿雨。雨总是不停,静秋喝得太多,吐了一地,又睡着了,我和服务生都喊不醒她。没办法只好开了个房间,让她在那里休息一会儿。把她安顿好,我马不停蹄……”

2 传热数值模拟

2.1 计算区域的选取

忽略螺旋板式换热器进出口段的影响,当螺旋板式换热器内流体运动进入周期性充分发展阶段时,由局部通道的传热可以推断整个螺旋板式换热器的传热。因此,为了节省计算时间以及计算机资源限制,本文选取了一个局部模型,以一段夹层流道为研究对象,以它的流动和传热特性来代表整个螺旋板式换热器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如图2所示,建立虚框部分的流道模型,其中,定距柱沿板宽方向的间距为L1,沿流向的间距为L2,定距柱的直径为D,缩放结构的间距为L3

以90例急性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选择电脑分配方式作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

图2 建模区域
Fig.2 Modeling area

根据表1所示缩放板结构参数,利用SCDM软件建立普通螺旋板式换热器与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流道模型,如图3所示。

表1 缩放板通道结构参数
Tab.1 Channel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the scaled plate

参数 数值螺旋通道高度/mm 16螺旋通道宽度/mm 60流道弯曲半径/mm 600定距柱直径D/mm 10定距柱沿流动方向间距L2/mm 105定距柱沿板宽度方向间距L1/mm 30缩放板肋高/mm 3缩放凹槽收缩段和扩张段的角度/(°) 60顶部圆角半径/mm 2收缩段和扩张段与平行段圆角半径/mm 5缩放结构间距L3/mm 105

图3 2种流道模型
Fig.3 Models of two kinds of flow channels

2.2 物理模型的假设简化

由于螺旋流道内流体流动过程较复杂以及模拟过程对计算机性能的要求,因此在模拟过程中对物理模型作出如下简化假设:

如果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痛苦过程需要一个人来印证,那他,就是最直观的体现。从2008年伊始,初出茅庐的他一步步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再一步步到现在的独当一面的常务副经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他喜欢这一句歌词,因为他总是能品味到风雨后的甘甜。本来学房建专业的他,在大学毕业就碰到了人生的第一个难题,重新学习铁路建设。每天干最累的活,不断向老工友学习,不懂就问是他最好的标签,回到寝室后还自主学习到深夜,刻苦钻研遇到的问题。

(1)假设流体为不可压缩流体,流体特性只与空间有关,与时间无关。

3.想象诱导。对文章中比较抽象简略的内容,让学生结合经验加以发挥,或设身处地的进行具体描绘,或补充事实化虚为实。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从而使沉睡在学生大脑皮层中的经验得以调动或“激活”。《狼和小羊》一文的结尾是“狼扑向小羊”,狼扑向小羊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去叙述一些惊险的情节。

(2)假设流体本身的密度、黏度和比热容不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3)忽略重力、离心力等外力对流体流动过程的影响。

2.3 基本控制方程

质量守恒方程:

动量守恒方程:

能量守恒方程:

(3)爆破施工。基于不同的地质条件以及支护方式,需针对性地采用对应方式,具体为:①全断面开挖:此方式普遍适用于III、IV类围岩。②正台阶开挖:此方式首先应对上半断面进行钻爆,并进行支护处理,而后方可对下半断面进行钻爆施工。③反台阶开挖:此方式首先应对下半断面进行钻爆,并将残渣清除干净,而后方可对上半断面进行施工,由此形成掌子面并做以支护处理。

2.4 边界条件

模拟介质选用液态水,进口为速度入口,流速和雷诺数设置见表2,温度为300 K,出口为outflow,上下壁面为无滑移壁面,恒定壁温为370 K,两侧为对称边界条件,如图4所示。

阚文聪[10]在其文中指出,我国运动员退役存在就业率低、就业满意度低的现象,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技能培训不足、安置渠道不畅等外部环境加剧了运动员就业的难度。要走出当前运动员再就业的困境,必须改革人才选拔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拓宽再就业渠道,建立完善的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运动员心理调适,转变再就业观念,从体制机制、政策支持、制度体系和运动员自身“四管齐下”解决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问题。

表2 速度与雷诺数关系对应
Tab.2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peed and Reynolds number

速度/(m·s-1) 雷诺数 速度/(m·s-1) 雷诺数0.1 3 1 4 3 0.8 2 5 1 4 3 0.2 6 2 8 6 0.9 2 8 2 8 6 0.3 9 4 2 9 1.0 3 1 4 2 9 0.4 1 2 5 7 1 2.0 6 2 8 5 7 0.5 1 5 7 1 4 3.0 9 4 2 8 6 0.6 1 8 8 5 7 4.0 1 2 5 7 1 4 0.7 2 2 0 0 0 5.0 1 5 7 1 4 3

图4 边界条件
Fig.4 Boundary conditions

2.5 网格划分及求解设置

将螺旋板式换热器模型导入workbench mesh中对其进行网格划分,并根据图4所示边界条件进行设置。利用FLUENT18.0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求解,求解设定为单精度,启动能量方程,模型选择RNG k-ε模型,选用SIMPLEC算法进行速度和压力求解,各控制方程均为二阶迎风格式,将残差的收敛精度设定为10-6

2.6 网格独立性分析

为检验网格的独立性,建立4套网格对模型进行划分,网格数分别为44万、81万、219万和563万,努塞尔数为观测目标,结果如图5所示,219万和563万的结果误差仅为2%,因此,为保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节约计算成本,选择网格数为219万的条件下进行计算。

图5 网格独立性分析
Fig.5 Grid independence analysis

2.7 模型及算法正确性验证

为验证模型及算法的正确性,采用RNG k-ε模型及SIMPLEC算法对文献[23]中的螺旋板式换热器模型进行传热数值模拟,并与文献[23]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本文建立的普通螺旋板换热器模型:定距柱正三角形排列,直径D=10 mm,间距L1=57 mm,螺旋板宽度H=368 mm,板间距10 mm。由文献[23]的实验研究,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冷却水端的对流传热系数可由下式计算:

根据该公式得到的对流传热系数与模拟值基本趋势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RNG k-ε模型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最大误差为11.2%,误差在20%以内,说明本文的模拟方法是可靠的。

图6 采用本文模型和算法的模拟值与试验值对比
Fig.6 Comparison between simulated and experimental values using models and algorithm in present study

2.8 结果分析

2.8.1 速度矢量分析

取入口速度为1 m/s,对普通螺旋板式换热器和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进行对比。

图7示出了普通的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局部速度矢量。图8示出了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局部速度矢量,从中可以看出,缩放板结构影响了流体的流动,不仅改变了流体的流动方向,而且增大了流速。由于缩放板结构的存在,扩张段产生的漩涡冲刷了流体边界层,使边界层变薄,强化了传热,从而使螺旋流道的传热系数得到提高,因此缩放板结构不仅能够增加传热面积,而且可以提高换热器内部的湍流效果,增强螺旋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同时从流动速度上可以看出,引入了缩放板结构,相应的流体中的流动速度与普通螺旋板换热器中的流体相比也有所提高。

图7 普通结构竖直截面的局部速度矢量
Fig.7 The local velocity vector diagram of the vertical section of the ordinary structure

图8 缩放板结构竖直截面的局部速度矢量
Fig.8 The local velocity vector diagram of the vertical section of the scaled plate structure

2.8.2 综合性能比较

将两种结构的模拟结果按式(4)~(6)进行计算从而得到每种结构在不同速度下的传热系数Nu、阻力系数f、和综合评价系数η。通过对传热影响因子、阻力影响因子和综合评价系数的分析,比较普通的螺旋板结构和缩放板螺旋板结构传热性能、阻力性能和综合性能的差别。

图9示出两种结构在不同Re下的传热系数Nu对比。图10示出缩放板结构不同Re下的传热影响因子Nu/Nu0对比,图9中可以看出,两种结构的螺旋板式换热器传热系数Nu均随着Re的增加而增大。缩放板结构的改进对螺旋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优化起到积极作用,相较于普通的螺旋板式换热器其传热性能得到了提高。在图10中传热影响因子Nu/Nu0随着Re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缩放板结构的传热影响因子Nu/Nu0在Re为31 429情况下为1.424,较普通螺旋板式换热器有了较大改进。

图9 雷诺数对换热器努塞尔数的影响
Fig.9 Influence of Reynolds number on Nusselt number of heat exchanger

图10 雷诺数对换热器传热影响因子的影响
Fig.10 The influence of Reynolds number on the heat transfer factor of heat exchanger

图11示出两种结构在不同Re下的阻力系数f对比。图12示出缩放板结构不同Re下的阻力影响因子f/f0对比。

图11 雷诺数对换热器阻力系数的影响
Fig.11 The influence of Reynolds number on the resistance coefficient of heat exchanger

图12 雷诺数对换热器阻力影响因子的影响
Fig.12 The influence of Reynolds number on the resistance influence factor of heat exchanger

从图11中可以看出两种结构的螺旋板式换热器阻力系数f均随着Re的增加而减小,但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阻力系数f均随着Re的增加而减小的幅度明显小于普通螺旋板式换热器。缩放板的改进使阻力系数大大增加,这也是传热强化所需付出的代价。从图12可见缩放板的改进导致的阻力系数的增加十分明显且阻力影响因子f/f0随着Re的增加的而变大。缩放板结构的阻力影响因子f/f0在Re为125 714情况下为1.485,较普通螺旋板式换热器阻力系数提高了约50%。

图13示出两种结构在不同Re下的综合性能评价系数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螺旋板式换热器的性能评价系数均随着Re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因为前期随着流体流动速率的增大,强化传热效果的增幅要大于阻力损失的增幅,因此综合性能评价系数增大,而后期随着流体流动速率的增大,相应的阻力损失也会加大,其增幅要远大于强化传热效果的增幅,导致了综合性能评价系数的减小。在Re为31 429时,综合优化效果最好达到了1.34,且Re在6 286到125 714的范围内,综合性能评价系数都大于1说明在6 286到125 714的Re范围内,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的综合性能优于普通螺旋板式换热器。

复合法即将两个独立的词合成为一个词,该词成为复合词。复合词在科技词汇中占有很大比例。科技词汇中,复合法主要用于构成复合名词,其次是构成复合形容词。下面以复合名词为例,说明其主要复合类型。

图13 雷诺数对换热器综合性能评价系数的影响
Fig.13 The influence of Reynolds number on th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oefficient of heat exchanger

3 结论

(1)将缩放板结构与螺旋板式换热器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型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不仅能够增加传热面积,而且可以提高换热器内部的湍流效果,增强螺旋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2)缩放板结构的改进对螺旋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优化起到积极作用,相较于普通的螺旋板式换热器其传热性能得到了提高。传热影响因子随着Re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同时缩放板的改进使阻力系数增加,阻力影响因子随着Re的增加的而变大。

(3)整体上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的综合性能要优于普通螺旋板式换热器。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缩放板螺旋板式换热器的综合性能评价系数随着Re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在Re为31 429时,综合优化效果最好达到了1.34。

参考文献:

[1] 王冰,蒋家羚.可拆式螺旋板换热器内部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J].流体机械,2007(9):12-17.WANG B,JIANG J L.Numerical smiulation of 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detachable spiral heat exchanger[J].Fluid Machinery,2007(9):12-17.

[2] 董华东,王鑫,苗焕,等.螺旋板换热器流动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J].轻工科技,2020,36(1):52-54.DONG H D,WANG X,MIAO H,et al.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spiral plate heat exchanger[J].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2020,36(1):52-54.

[3] 李雪,陈永东,刘孝根,等.螺旋板式热交换器传热与流动特性试验研究[J].流体机械,2020,48(6):1-5.LI X,CHEN Y D,LIU X G,et al.Experiment research on heat transfer and flow characters of spiral heat exchanger[J].Fluid Machinery,2020,48(6):1-5,13.

[4] 林榕端,王英钗,孙廷琛,等.螺旋板换热器稳定性研究[J].压力容器,1991(05):28-29 79.LING R D,WANG Y C,SUN T C,et al.Stability test on a spiral heat exchanger [J].Pressure Vessel Technology,1991(5):28-29 79.

[5] 华婷婷,陈永东,徐双庆,等.定距柱对螺旋板式换热器传热特性的影响[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9,33(4):808-814.HUA T T,CHEN Y D,XU S Q,et al.Effects of spacer studs on heat transfer properties of spiral plate heat exchangers[J].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hinese Universities,2019,33(4):808-814.

[6] 顾永干.螺旋板换热器的结构设计[J].压力容器,1992(1):43-48.GU Y G.A Research in to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spiral heat exchangers [J].Pressure Vessel Technology,1992(1):43-48.

[7] 顾永干,王浩,贾殿浩.螺旋板换热器制造质量的控制[J].压力容器,1992(5):59-64 67.GU Y G,WANG H,JIA D H.Quality control of spiral heat exchanger[J].Pressure Vessel Technology,1992(5):59-64 67.

[8] 王冰,顾永干.可拆式螺旋板换热器大平盖设计计算方法及程序[J].压力容器,1993(5):58-63.WANG B,GU Y G.The method and program for designing and calculating the circular-shaped cover of the detachable spiral heat exchanger[J].Pressure Vessel Technology,1993(5):58-63.

[9] BAHIRAEI M,SALMI H K,SAFAEI M R.Effect of employing a new biological nanofluid containing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nanoplatelets on thermal and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a spiral heat exchanger[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19,180:72-82.

[10] RAJAVEL R.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of a spiral plate heat exchanger[J].Thermal Science,2014,18(4):1355-1360.

[11] 王翠芳,刘升学,卿德藩,等.组合涡发生器在螺旋板式换热器上的强化传热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2,25(4):29-32.WANG C F,LIU S X,QING D F,et al.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research on spiral 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combination of vortex generator[J].Mechanical Research & Application,2012,25(4):29-32.

[12] 王翠芳.组合涡发生器在螺旋板式换热器上的强化传热及其结构优化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3.WANG C F.Studying on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combined vortex generators applied on the spiral plate heat exchanger[D].Hengyang: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2013.

[13] 宋虎堂,李培宁.蜂窝紧凑结构螺旋板换热器[J].压力容器,2010,27(4):13-15.SONG H T,LI P N.Honeycomb type spiral plate exchangers[J].Pressure Vessel Technology,2010,27(4):13-15.

[14] 宋虎堂,李培宁,王辰,等.蜂窝螺旋板换热器螺旋板凹坑结构强度研究[J].压力容器,2010,27(5):15-20.SONG H T,LI PN,WANG C,et al.Study on the concave pit structural strength of dimple spiral plate for honeycomb type spiral plate exchangers [J].Pressure Vessel Technology,2010,27(5):15-20.

[15] 宋虎堂,王争昪,李培宁,等.新型蜂窝紧凑螺旋板换热器及其性能研究[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0,40(9):24-28.SONG H T,WANG Z B,LI P N,et al.Study on the new type honeycomb compact spiral plate heat exchanger and its performance[J].Petroleum Refinery Engineering,2010,40(9):24-28.

[16] 李平平.心形蜂窝螺旋板式反应换热器开发研究[D].青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LI P P.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n spiral plate reaction heat exchanger of heart-shaped Honeycomb[D].Qingdao: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2016.

[17] 韩鹏飞.叠蜂窝螺旋板换热器内部流动与传热强化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7.HAN P F.Research on internal flow a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spiral plate pile-honeycomb heat exchanger[D].Zibo: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7.

[18] 王艺玮.新型蜂窝螺旋板式换热器数值模拟及优化[D].郑州:郑州大学,2014.WANG Y W.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n the new cellular spiral plate heat exchanger[D].Zhengzhou:Zhengzhou University,2014.

[19] 董华东,苗焕,王鑫,等.几种不同蜂窝紧凑型螺旋板换热器的性能研究[J].轻工科技,2020,36(06):42-43 51.DONG H D,MIAO H,WANG X,et al.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several different honeycomb compact spiral plate heat exchanger[J].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2020,36(06):42-43 51.

[20] 黄维军,邓先和,周水洪.缩放管强化传热机理分析[J].流体机械,2006(02):76-79 71.HUANG W J,DENG X H,ZHOU S H.Mechanism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for converging diverging ube[J].Fluid Machinery,2006(02):76-79 71.

[21] 张磊,梁荣斌,张鹏飞,等.不同强化传热管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J].河北农机,2018(9):62-63.ZHANG L,LIANG R B,ZHANG P F,et al.Study on 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enhanced heat transfer tubes[J].Hebei Agricultural Machinery,2018(9):62-63.

[22] 陈颖,邓先和,丁小江.缩放管内湍流对流换热(Ⅰ)场协同控制机理[J].化工学报,2004(11):1759-1763.CHEN Y,DENG X H,DING X J.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of converging-diverging tube (Ⅰ)mechanism of field synergy principle[J].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China),2004(11):1759-1763.

[23] 螺旋板换热器流体阻力及传热研究[J].大连工学院学报,1976(2):53-68.Research on fluid resistance and heat transfer of spiral plate heat exchanger[J].Journal of Dal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76(2):53-6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