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镖王李尧臣真实回忆:走镖靠贼赏饭,2次恶战,6个兄弟战死

 大俗人精舍 2022-03-02

为了自己更加专业,多学一门功夫,进入镖局之后,

李尧臣先生就拜在了宋彩臣的门下,学习了他的第二套本事,三皇炮捶

李尧臣先生是个刻苦的人,对于武学打小便是精益求精,用他们的家乡话来说,

就是“熬过两灯油的”。

再到后来有苦心研究水上功夫,飞檐走壁的本事等。

本以为这一次在跑镖路上,定是万无一失的,但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

一手以柔克刚把李尧臣先生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李尧臣先生当下拱手作揖,把老先生请进室内,拜师求艺。原来老师父用的是“绵掌”。

李尧臣先生得此绝技,动心将其用到自己熟悉的三皇炮中去。

好一个刚柔并济

在编撰给29军的刀法之时,李尧臣先生参考自己使用的三皇炮捶,能以柔克刚的性能,

结合刚刀有刃编出了一套独有的“无极刀”。

这套刀法还融入了剑术特点,攻可有刀剑之威,守可有太极绵柔之效,亦刚亦柔,

,短短几个招式,变化莫测。

可以说是完胜。

心酸走镖生涯

。但是在十几年前那个内政混乱的清末时期,李尧臣先生却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

为的一口粮饷不仅不分日夜的奔波跑镖,还要时刻担心自身的安危,为了能少打架,

只能和强盗劫匪“讨饭吃”

尽管如此,

还是没能保住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弟兄们。

自小来到镖局的李尧臣先生,已经过惯了刀尖舔血的日子。这一日李尧臣先生和兄弟们吃饱喝足之后,照常去跑镖。

只是这一次运送的是十万两官银。还要从保定送到天津去。

再加上两地相隔甚远

,一路上长途跋涉,这一趟只怕是不好走。

镖局也知道,

这趟难走足足派了八个高手保这一趟

。众人商量过后,

决定走水路。

四条大船慢慢运着这些官银,一路上几人都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轮流值岗。眼见着船刚刚靠岸,

一群税丁模样的江洋大盗,

未等他们报上名号就已经打了上来。

虽然寡不敌众,

李尧臣先生知道一定打不过,应战之余向官府求救,但姗姗来迟的官兵,也只是保下了部分银两。

李尧臣先生却失去了四位挚友

这样的情况,

在李尧臣跑镖生涯中并不少见

,若是遇到讲道义的劫匪,下身好言相告,出些交情银两也就借的路了。

若是碰上非打不可的人

。也就是卖命的活了

不只是官银易被劫,到了生地盘,

碰上没交情的生匪,也是必有一场恶战的。

李尧臣也是痛失两位师兄。

别人看着光辉的行当,却有外行人体会不到的心酸。众人羡慕他们餐餐有酒,顿顿吃肉。

他们却希望过上正常人的平淡生活。

不必在向劫匪低声下气,不必在为兄弟的离去悲伤。

重获新生

他也很快跟上了新社会的建设

自己引以为傲的武术,受到了

他也有机会真正地去诉说自己对武术的热爱,

让武术变成了一项像身健体的有意义的项目,而不是求生的本事。

在前期抗日和后期抗美援朝的义务演出中,李尧臣先生和他的徒弟都出了很大的力气。

也受到了组织上的重用。

一生习武的李尧臣先生不仅有武者的体魄,计谋。

更重要的是习武之人的“义”字伴随着他走过了坎坷的一生。

1973年,九十七岁高龄的李尧臣先生离开了我们,

身死神由在,李尧臣先生的武魂将被他的徒弟代代相传,他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结语

李尧臣先生一生坦荡,刻苦。

做人义字当头,待兄弟讲究情义,为国家奉献大义,实则是难得的仗义之士。

就像他说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虽然没有手刃几万轻掠者,但是刀法和智慧的贡献同样为祖国走出黑暗点起一盏指路的明灯。

平常心

,还有那份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