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出我心337:教育的困惑之一

 亮影请您看 2022-03-02

2022年第047期

夜已深沉,思绪却如潮水般汹涌……

今天下午七年级分析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中午在教室里,我对全班也进行了分层次地分析,还有对考试成绩不好的同学进行了“训话”,让他们回想寒假里自己的复习做的是否足够用心……

“每当因为自己的粗心,打电话通知家长来送物品,家长不得不放下手里的活,或者趁下班后不顾疲倦赶紧送来,可曾体会过家长的辛劳,可曾觉得自己的成绩对得起家长?

每当布置拿生活费的时候,有的同学惊呼,又要交钱了……当你心疼钱的时候,可曾想到这钞票背后家长的辛苦?

自私一点说,就算你不在乎是否对得起老师,家长总是对你最亲的人吧?就算再自私一点,总得对得起自己在这里一天又一天的坚守和付出吧?

类似的话语回荡在教室里,学生们低头沉默,不知是真的在反思,还是装样子,等待“训话”尽早结束。

每每义愤填膺地说完,感觉都有点上气不接下气,自己激动万分,可曾触动学生的心?空洞的说教未免单薄,严厉的质问未必有效,可不说也不行,不然有些学生会想当然的认为自己还可以,飘飘然地度过一天又一天,直到结果出来才知道现实又多残酷,才多少有点心痛,有多少有点不舒服,但随着时间过去,这种不舒服会逐渐无影无踪,直到悲剧重演,周而复始。

很少有人喜欢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虽然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逆耳的忠言依然不受欢迎,犹如苦味的药可以治病,但真的难以下咽一样,对学生的教育,批评是一方面,但应该是下下策,因为这会直接唤起他们内心本能的抵触情绪,我知道我错了,但你批评我,我就是不好受,就是接受不了。

作为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不好的表现总是抱着关爱的态度直接指出,当然出发点绝对是好的,但这没有包裹糖衣的药丸孩子还是吃的别扭,现在的药品为了服用舒服,要么包糖衣,要么做成胶囊,既可以治病,还有利于下口,没有包装的批评几乎是越来越奏效了。

那么对于孩子好的表现呢?我们总不敢表扬,怕孩子骄傲,怕孩子认不得自己是谁,飘飘然……过去听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讲座,他的看法和常人不同,他说:优点不夸不得了,缺点不说少不了。他就是用以小见大甚至是夸张的肯定、激励、表扬将自己不健全的女儿夸成人才的,家长们听他的讲座的时候也认同,可在实际生活中还真是不容易做到。

当你的孩子算十道计算题,对了一个,错了九个。你是夸奖还是批评呢?一般本能的处理方案应该是失望,接下来是批评,但周弘却不是,他对女儿说:你能把这道题做对真不容易,爸爸当年就没做对,你太厉害了!至于错的那九个,他没有选择批评,而是让女儿再试试,看看还能做对其中一道不能……

教育的困惑正是这里的问题,家长面对一两个,老师面对几十个,由于成人的浮躁和杂事的纷扰,我们很难对孩子保持耐心了,批评和指责是很多的,而表扬却少之又少,结果导致孩子和我们家长和老师反而成为孩子最想逃避的人,特别是青春期遇上更年期,简直就是一道鸿沟。

面对成长中的孩子的表现,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呢?是本能地出于关爱的目的而严厉指责?还是将心比心地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尊重他、鼓励他、支持他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