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思想起源》 读书笔记

 新用户49272060 2022-03-03

chapter 0 导论

书的前言,一部“古希腊哲学史论”,一句话——柯林伍德思想why,而不是what

1、古希腊文明的多样性

在地中海文明圈中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向东方和南方开放。深长的楔形所嵌入的恰好是地中海文化圈的腹地,置身于周围各大分支文明的包围之中,成为文化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中心底带。独特多山破碎的地貌使居民彼此分散,但这在客观上产生了联系的需要,物产的单一和贫乏迫使他们必须彼此交流、沟通互通有无。与海外沟通、历史上频繁的移民浪潮等等使它的文化多样性展现出来。正是殖民运动以及希腊的海外殖民,城邦不得不直接的面对多种异质的文明相冲突、相交流、相融合的格局,而这正是使得希腊人的理智更进一步地成熟起来,最高阶段的产物就是能够理性地反思和概括的哲学。

2、僭主政制与古希腊的政治智慧

米利都人泰勒斯在政治上的智慧,政治的理性逐渐发展成熟,那么对整个城邦生活——自然的、社会的——进行更一般层面和更为深刻的理性反思就不难想象了。加上自身所经历的急剧的社会变革和所处的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必须要用理性的方式来审理这一切,积累起来的经验也使哲学成为可能。

3、古希腊哲学的几个特征

自然主义性质。小农经济的局限下,尚不能把人与自然分离开来,相反,人被置于自然整体之中,把人作为自然的内在有机的一部分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基础是自然而不是现代所说的自由。

缺乏历史主义的视角。这是因为特征一所导致的。强如希罗多德对待历史也只不过是认为历史是不变的人性的具体体现,人性如此,类似之事难免重复。

先验主义。建立在自然的、脱离一切实际的历史的进程,被完满化和目的论改造,造成其哲学在本质上都是先验目的论的哲学体系,每个环节严格演绎,思想体系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思辨性。

贵族主义、精英主义的思想特征。

chapter 1

引言 作者 想抛弃“前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哲学”——“后苏格拉底哲学”这一种常见但线性的研究基础,根据自己的理解转而将“前苏格拉底哲学”进一步划分,不是以学派而是以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划分。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三部分:1——以赫拉克利特为顶峰的宇宙生成论传统;2——以巴门尼德为开端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3——智者运动

(几百到两千多年前的哲学思想。那些理论不少都明显是错的,有些今天看来甚至有点荒诞可笑;但错的理论也可以是重要的,例如可能在思想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角色。尽量把问题的背景和脉络整理清楚,给一幅big picture ,让他们较容易看到某个理论的位置和重要性。就算是前苏格拉底(pre-Socratic) 哲学里说的那些「一切都是水」或「一切都是火」,如果理解为形上学,便不明显是错的。big picture 确实非常重要;每个哲学问题都有来龙去脉, 脱离了这个big picture ,便很容易误解问题,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哲学的其中一个难处是判断给学生的big picture 应该多big 和多仔细)

一、以赫拉克利特为顶峰的宇宙生成论传统

1、宇宙生成论

早期希腊宇宙生成论的关键之点不在于它对宇宙起源的追溯,而在于它对变化的关注。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且有变化的原则,这就是米利都学派的宇宙生成论哲学一直到赫拉克利特的宇宙生成论哲学所达到的最根本的理论见解和理论成就。这也对应着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早期希腊城邦世界所经历的急剧的社会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没说)

2、泰勒斯与水

最早的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的命题“水是万物的本原arche”。人们通常从形而上学甚至是现代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待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本原”,命题的含义被解读为:万物是由水构成的,水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但实际泰勒斯是在强调世界本质上是变化的,水是河水、溪水、泉水......可在日常生活中经验到的,给万物带来滋养的,而宇宙它像水一样出于不断的循环、往复、生成、变化之中。于是我们现在可理解“水是万物的本原”不是在对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进行说明;相反,它是在对支配世界的根本原则进行说明——变化是世界的根本原则。

泰勒斯的第二个命题“大地浮于水上”,大地指人类的居所,是被建立在流转不停的水的基础上,也就意味着人类生活是流转不定的。泰勒斯通过这个命题,对他所经验的城邦生活的本质做了类似的刻画。

第三个命题“万物充满了灵魂”,灵魂这个词同样不“是指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某种抽象的精神或者道德品质,而就是生命本身。万物充满了生命,它们是活的、生生不息的,是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另泰勒斯的思想之妙还在对当时主流神作为自然之物的超越)

3、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

泰勒斯只是从总体变化的角度给予了宇宙一个一般的原则性的表达,阿那克西曼德第一次深入宇宙生成变化的内部,对宇宙生成变化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早期希腊的宇宙生成论做了全方位的理论结构。阿那克西曼德不再借助象征(水、元素论),而是直接用一个概念表达出了世界的根本特征——无定(阿派朗)。既不被万物传造、又不创造万物,那么无定就是万物的本原。

“.......按照必然性.......””.......按照时间的安排.......”,阿那克西曼德不仅把握了世界在变化这一总体特征,而且发现内在变化的原则机制,正是这一原则机制才规定着变化并且实际地造成了变化,使变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向彼此交付不正义的赔付和补偿”——事物在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和生成的原理。

4、阿那克西美尼与气

用一种更具经验实证性的物质——气,代替“水”和抽象的“无定”。强调气的“凝聚”和“疏散”,从动力的角度刻画了对立面是如何相互生成与转化的:气被疏散,火生成;气被凝聚,风云石头.......

但同时此思想也造成了问题: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通过气、通过气的疏散和凝聚来加以解释,神在哪?阿那克西曼德断言,气就是神。这个理论给后来的自自然哲学学派提供进一步发展,也给希腊普通人的宗教信念带来巨大的恐慌。

以上是公元前6世纪的以米利都学派为代表的希腊世界的理智革命。

5、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从米利都学派而来的早期希腊宇宙生成论的哲学传统在爱菲斯哲人赫拉克利特那发展到了最高峰。“万物根据这逻各斯生成”,即逻各斯是万物生成的原则,逻各斯是共同的原则,是统一的原则,它支配着万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流行的说法是将逻各斯等同于不变的自然规律,但这一理解是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思想从强调变化和变化的法则的早期的希腊宇宙生成论的传统中剥离出来,置于后来关注永恒不变的本质世界的形而上学的视野下,这是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不具备的特征。他强调“一切是一”的同时,更强调的是差别和对立,以及事物基于彼此之间的对立和差别而产生的各种具体入微的变化。“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一且同一”,就是这样,任何一条路实际上都具有这样的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在对立、冲突、斗争的动态关系中才实际地延申成为一条路。因此,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与其说是一种抽象的原则,不如说是一种分别而又结合的力量,它在本质上不是静止和统一,而是运动和斗争,它将事物维持在一种对立面彼此斗争的生动的变化、发展的统一之中。

“永恒的活火,一些分寸上点燃,一些分寸上熄灭。”其中“分寸”正是要表明变化的活动于对立面的对立与统一之中的那种特殊限制关系,表明变化不是任意的变化,而是有着内在的具体限制关系的变化。而如果忽略这限制,变化也就成了抽象之物,且再不可能。在“河流残篇”中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不像其学生所说的——人甚至一次都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chapter 2 以巴门尼德为开端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

1、伊奥尼亚学派与意大利学派

希腊殖民地米利都与爱菲斯被并称为伊奥尼亚学派,他们对于变化的关注是同当时正蓬勃兴起的、处于同周边文明广泛交流和冲突之中的工商业城邦文明的发展分不开的。而公元前6世纪的殖民地南意大利的哲学家用理性而非想象来思考世界,摒弃变化的世界,关注心目中永恒的世界,使得理性得到了抽象的发展,理性在超验的运用中逐渐具有了先验的特质。

2、毕达戈斯拉学派与克塞诺芬尼

毕达戈斯拉学派通过几何去寻找本原——万物的本原是数。(来源是打铁声,音韵也可以归结为数,什么不能被归结为数呢?)但其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算术研究,相反,他是和特们对另一个世界的神秘宗教追求联系在一起的,对数学的研究者包含了对绝对永恒的世界的行事法则的追求,而正是此宗教追求,使毕达戈斯拉学派离开了经验世界,按照数学的法则构想整个世界,这也就在客观上使得数学在古希腊朝着理论化、抽象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一门理论科学。数学与宗教的结合也开始于毕达戈拉斯,“只有神是智慧的”。(柏拉图:不懂几何者不准入内)

克塞诺芬尼的哲学同样倾向于沉思,他反对希腊传统的多神论,而企图寻求一个唯一的神,神是超然于变化世界之外的绝对不变,神是有超验的品格的。

二者对一个永恒世界进行先验构想的企图造就了巴门尼德的思想,由此奠定了一个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新传统。

3、巴门尼德的“存在”

巴门尼德对存在的分析,达到了纯粹概念思维的思想高度,撇开了一切具有对象内容性质的考察,而径直抓住我们思维判断中的一个核心词,系词“是”,也就是那个“存在”。我们对于世界的真实认识是通过我们关于世界的真实判断形成的,但系词“是”起了一个关键作用,表明这个判断是真的。“是”的两种功能:1、对于思维来说,无论如何存在一个可以最终被确定为真理的真实的认识;2、对于思维来说,无论如何存在一个可以最终被确定为实在的认识的对象

“是”就是“是”,不是“不是”,从中蕴含着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通过对系词“是”的内在逻辑规则的揭示,一个永恒不动的本质主义的对象世界就被理论地确立了下来。既然一切都是“存在”,一切都可以归于“存在”,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就不存在,理性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

4、芝诺悖论与辩证法

作为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为他老师的那个超出人们日常的经验的认识——一动不动的本质对象世界,作辩护。沿承巴门尼德的观点,运用严格的逻辑同一律,指出只要我们坚持逻辑的原则,那么主张世界是多、是运动的,人们的观点就存在着明显不可避免的矛盾。“存在者是多”的矛盾让他认识到“存在者是一”的真理。芝诺否定运动,将宇宙万物归于静止的四个证明,“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基于逻辑将运动做了机械的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点,不仅变化是不可能的,由变化而来的世界的多样性也是不可能的,世界终究会被归结为一个静止、单一、抽象的存在。这是持极端本质主义的埃利亚学派。

5、拯救现象运动和元素论者

在上面的刺激下,一场拯救现象的运动在希腊知识界兴起。核心理论目标就是,如何在承认巴门尼德所奠定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路线正确的同时又能够有效地保存经验现象的实在性。

恩培多克勒认为构成世界不变的基础的四个元素,“四根”,水、土、火、气。世间万物都是这四个不变的元素的按比例结合或分离,使其结合或分离的两个重要原则就是“友爱”与“斗争”。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世界不变的元素是“种子”,不同事物是无数同质的微粒数量的构成。还第一个提出“心灵”的概念,保证世界形成过程的理性秩序,一切都在一切中,除了心灵。这种对世界从理性原则的角度加以说明的任务便提上了日程,,直接导致了后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事物的定义即形式因的哲学追求。

原子论学派代表德谟克利特《大系统》和《小系统》,事物被归结为两种最简单的本原——原子(存在)和虚空(不存在),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形成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了我们经验中的各种食物的运动、变化和生灭。

chapter 3 智者运动

1、公园前5世纪的希腊社会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一场希腊理智变革运动,此时的希腊繁荣与危机并存,兴盛与衰败交替,希波战争胜利促使希腊在海外殖民的利益扩张随之本土的城邦工商业迅速发展,新兴的私人生活逐渐取代了古老的宗族生活,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作者观点是社会生活、道德风尚的变化都源于工商业的发展,带来民主制的发展,而民主制从根本上瓦解了城邦政制度。

2、智者运动及其基本问题

这批新型知识分子并非出身世家大族,也不定居于某一城邦,而是游走于希腊世界各地,通过传授带有反传统色彩的观点而招揽听众收取学费,擅长修辞术。

巴门尼德奠定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开辟的先验主义道路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如何能够摆脱日常生活经验认识的局限性而达到对那个永恒的、不动的、本质上是先验对象世界的认识呢?智者学派正是从这个这点质疑出发。

3、普罗泰戈拉与“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并不是在说人类是宇宙的中心,试想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1这种明显的现代思想痕迹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个命题只是在宣扬一种基于人的主观感觉经验的相对性的认识上的相对主义,没有人能够超越自己的主观经验局限而达到对客观实在的认识。个体的主观经验构成了每一个人判断自身有效的真理的尺度和标准。“关于神,我不知道他们存在与否,也不知道他们在形式上是怎样,因为阻碍认识的东西有很多,但人的生命是短促的。”

4、高尔吉亚论“非存在”

在《论非存在或自然》中,他提出了三个相护关联的命题:

1、无物存在(本体论命题);2、即使有物存在,我们也无法认识它(认识论命题);3、即使我们能够认识,我们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语言学命题)

5、“自然”和“法律”之争

智者根据自己对新的社会生活的认识,认识到道德具有非常大的相对性,道德不再是向以往那样是自然形成的有确定的标准,而是习惯和教育的产物。但这无疑否认了道德自身价值的正当性,彻底消除了道德本身。普罗泰戈拉提出“德性可教”的命题,表面上是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更深层次还是一个民主的命题(传统上认为德性是作为一种自然的贵族品质特权),也是一个相对主义命题(道德可被塑造,道德本身的价值就丧失了)

第二部分 古典希腊哲学

引言,前文已说明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和消极智者运动,相反要意识到,它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思考,深化了对人自身认识能力的认识。在智者运动的框架下继续思考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统称为苏格拉底时期。

chapter 4 苏格拉底

1、苏格拉底的形象和使命

苏格拉底针对当时雅典复杂的社会现实状况与人进行交谈,反对当时人们所崇拜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批评城邦生活,最终被民主投票表决而死。

2、苏格拉底的方法

苏格拉底问答法Socratic Elenchus。通过一种巧妙的情景设计将某人引入一种探讨的预计,针对某人话中的一些关键词,提问题,模式一般为”什么是X”。这其实也就是将那个作为X的事物置于巴门尼德所奠定的那个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领域中,但在此思考、启发的引导下展现了一种克服人感觉经验认识的主管局限性的有效途径。虽然当人们回答的时候,他们所给的只是被称作X的事物的一些偶然表现,并没有抓住其本质,即X事物的普遍适用于一切经验的永恒的、唯一的、绝对的“所是”。从消极的一面讲,而苏格拉底在对话中的反复追问迫使人们不断修正自己的定义,以达对所定义事物的本质认识,有一种盘诘cross-examining的特征,这种方法从结果上看并不是要解决问题,而是要揭露问题,这种逻辑检验会使人陷入更深的疑惑。从积极的一面讲,盘诘法具体地展示了我们如何逐渐扬弃我们关于事物的有限经验认识,通过理性对经验的分析和综合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正面回应了智者学派的问题。

3、苏格拉底思想的转变

《斐多篇》中苏格拉底从对自然哲学的爱好转向了对正义和美善的研究,转向对伦理学和政治学的探讨。他意识到之前的自然哲学家完全沉浸在经验现象中而忽略了对构成解释经验现象的原因的那个具有本质规定性的一般原则领域的认识(对物质的存在方式缺乏说明),苏格拉底意识到只有从经验现象中摆脱出来,尝试运用自己的理性达到对事物一般存在原则的认识,从这个层面才能达成认识真正的确定性。提出了认识的真正任务恰恰是摆脱我们感觉经验的局限,通过定义法,而进入对事物本质的理性探究层面才能达到对事物的真实认识。

4、苏格拉底的德性伦理学

确定了古希腊伦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人的德性。在普罗泰戈拉那,德性第一次摆脱了它所固有的自然属性的内涵,开始同人的社会属性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即快乐”的命题——不仅是用快乐来衡量德性,更重要的是用德性来限制快乐。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思想和古希腊传统伦理学的终极目的是一样的——幸福是人生的根本目的。而对什么是幸福的理解上又不同,古希腊人将财富、门第、名声、子孙视作幸福,这些在苏格拉底看来都只是外在的幸福外在的善,他认为一个人按照德性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地生活就是幸福。提出“德性即知识”的命题,与古中国不同,在古希腊伦理学中,道德首先是一种知识,完善的道德必须要诉诸理性认识上的清晰可证,那么自然对“什么才是最好生活”这些问题就需要专门的知识来回答,但现实是由于人们的自负骄傲偏见使得人们对此问题上存在认知混乱,虽然他们本质上来说“无人有意作恶”,所以需要“认识你自己”,唤醒人的道德良知,认识自己的无知,从混乱的观念中摆脱。产生真知灼见照顾自己的灵魂。

chapter 5 柏拉图的中期理论

1、柏拉图的生平及学说

早期作品主要反应苏格拉底的思想:《申辩篇》《克里同篇》《拉凯斯篇》《莱西斯篇》《希庇亚篇(大小)》《欧绪弗洛篇》《普罗泰戈拉篇》《高尔吉亚篇》《伊安篇》

中期作品有明显更成熟的理念体系,展现柏拉图的哲学《克拉底鲁篇》《曼诺篇》《斐多篇》《会饮篇》《理想国》《斐德罗篇》

晚期对话作品《巴门尼德篇》《泰阿泰德篇》《智者篇》《政治家篇》《菲利布篇》《蒂迈欧篇》《克里亚底篇》《法律篇》

2、柏拉图德理念论

“理念”,按照古希腊文德本义,是指所看到的事物的形相和外观。因为事物的形象和外观正是我们经验的直观对象,从而我们放眼望及德一切,一切经验的表象都可称为理念,但如果只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柏拉图德理念世界对应的也就是一个完全经验表象的世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相反我们应当把它理解为事物的本质,它是对事物进行严格逻辑界定之后所揭示出来的事物现象背后的存在,“理念”意味着真正的存在,而具体的经验现象倒是不真实的,认识的全部目标就是抛开经验现象,而达到对“理念”所标志的事物的真正存在的认识。除此之外,柏拉图的“理念”还有一个重要内涵:指事物的理想存在,表示的是事物最完满、最合理、最恰当的存在状态,事物的目的性存在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只有参照理想的梭子才能造出最合适的梭子)

3、中期理念论的认识论难题

仍是需要面对智者学派的难题:我们如何限制我们的经验认识出发去达到所说的排除了一切经验性认识的绝对的理念?——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

4、回忆说

在我们的感觉经验中我们实际上已经对事物的本质有所认识了,而只要通过合理的引导,通过理性分析和综合,就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真实的认识。所以本质和现象并不是对立的,理性认识和经验认识也不是对立的。我们先天有理性知识有绝对的知,只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遗忘了,而“学习就是回忆”(先验主义)

5、灵魂转向说

我们的认识如何从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具体?——灵魂转向的洞寓

线寓:我们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洞寓:

眼睛模糊地走出洞穴,看到阳光照耀的万物,人的认识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

但柏拉图的哲学解释存在神秘主义色彩,认识过程中的神秘特殊原因(铁链断了)人的灵魂发生了转向。与前面的“回忆说”没有根本的区别,最终都要诉诸于一种本质上是先验的认识与神秘的理智直观。

chapter 6 柏拉图的晚期理念论

1、中期理念论的理论难题与晚期理念论

柏拉图早期对话的论述重心主要是放在对本质定义的探讨上,也就是说,通过运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和定义法来尝试寻求事物的本质,于是中期的对话很大部分是在本体论上对由普遍定义法所确定的事物的本质存在进行形而上的论证,区别于经验现象作为真实存在。这个理论存在难题就是“分离问题”——理念世界(静止)与经验世界(流动)截然对立,本质与现象截然对立,二重化体系无法容忍;“分有问题”——在二元论的基础上又企图使二者发生联系的“分有”,却没有说明如何分有;“第三人问题”——在分有融合的基础上会出现一个第三个人,高于、更完善于具体的“人”和理念的“人”,但这在逻辑上会无限发展下去,理念的理念的理念.......

于是晚年他对自己的理念重新检讨。作品在逻辑学、纯概念思辨的色彩更强。

2、《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对理念论的自我批判

在思维发生矛盾的地方,恰是思维辩证法活跃的地方,芝诺面对这个难题时采取了不承认矛盾的思维方法从而否定了事物的多样性。柏拉图认识到引入辩证法,在逻辑上的说明可以同时是多又是一。于是区分经验层面和理念层面,事物的多只是在经验现象而言,而事物的一却是对理念而言,关键在于我们是分别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来说这个问题的。

柏拉图解决巴门尼德的问题:如果经验世界是通过分有理念而存在的,那么它们是分有一个理念的整体还是部分呢?

3、关于“一”的八组辩证推论

走上探讨概念辩证法的道路,实质就是对简单知性思维的否定,而强调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它彻底否定了仅仅作为自身而存在的、单纯自我肯定的概念,而将概念本身置于矛盾之中,使得概念正是在这种矛盾的辩证运动中获得丰富的规定性,成为现实的概念。

4、《智者篇》的通种论

更具体地探讨概念辩证法地对话,通过分析存在、运动、静止、同一、差异这五个最一般的哲学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叫做通种论。

企图弄清智者的本质是什么?涉及对存在和不存在问题的讨论。

chaper 7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1、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与著作

进入柏拉图学园时柏拉图的思想已经进入他的晚期阶段。

第一类著作是早期多以对话体形式写出,第二类著作是为科学研究所搜集的各种文献资料的集成,第三类是人们熟悉的《亚里士多德全集》

2、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历史命运

自己创建漫步学派,之后是罗马安德罗尼克的编辑整理,在公元1世纪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主要是存活在柏拉图主义者的注释中。后西欧社会进入中世纪,罗马分裂,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封闭了雅典的各哲学团队,致使希腊学者流亡东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开始东传,经过阿拉伯哲学家的解释,在阿拉伯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开始得到发展。12世纪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又开始传入西方,代表理性、推理和经验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与代表神秘、想象和超验的柏拉图主义在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舞台上较量,也代表着西方理性的复苏。

3、《范畴篇》中的形而上学的思想

“范畴”最初的词根意是指控,一般意就是对事物进行多元描述。亚里士多德从谓词逻辑的角度出发,承袭了柏拉图晚年的学院逻辑,按照叙述的方式的不同对概念进行科学分类,严格界定了各类概念的逻辑界限。十大范畴都是根据“S是P”的概念叙述,S是主词、P是谓词

分成十大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处、何时、姿态(位置)、具有、施为(动作)、遭受(被动)

翻译成日常语言就是:是什么、什么大小、什么性质、什么关系、在哪里、在什么时间、处于什么状态、有什么、在做什么、受什么影响

而在其中,实体是载体和基质,其余的九大范畴都是作为属性,要依赖于实体而存在,而实体不依附于任何范畴。实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事物——如作为具体的某个人,一种是种和属的抽象概念——如作为抽象的人、动物,而个体事物不能作为谓词来叙述抽象事物,但抽象事物反过来可以作为谓词来叙述个体事物。(姚明是人,但人不是姚明)。于是就有了,在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个体只能作为主词被其他谓词述说,所以个体是最基本的、最终极的载体,也就是第一实体,而作为抽象概念的种、属属于第二实体。我们看到第二实体虽概括了第一实体的共有性质,但第二实体确是处于第一实体之中,无法脱离第一实体存在的,显然是对柏拉图理念的反动。

谈论《范畴篇》的形而上学性质:

第一、亚里士多德对概念所做的范畴分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学上或逻辑学的研究,同时也是对存在本身的研究

第二、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是确认了实体是存在的核心,其他范畴都是依附于实体的,是次要的存在者。于是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理念世界所圈定的那个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领域中建立起了一个严格清晰的概念的逻辑层次关系和存在论关系

第三、明确了实体作为主体的和实体作为个体的原则。

4、《物理学》中的形而上学理论

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根本上否定了生成与变化,那么一门专门研究事物生成与变化的学科就成了不可能,亚里士多德批判巴门尼德的观点,构建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自然是自身具有运动来源的事物的形态或形式,运动就是实体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变化。

提出“四因说”,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从生成的角度来考察事物。质料因是指事物得以生成的材料基础,事物的生成总是需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材料。动力因是指事物生成的动力来源,事物总是借助一定的原因推动才得以开展活动。形式因是指事物具体生成为什么的形式规定性,规范事物的形成,。目的因则是指事物生成的目的,构成了事物内在的目的指向。解释一座房子的生成,质料因是建造房子的砖石,动力因是建造房子的人,形式因是指建造房子的具体样式,而目的因是建造房子的目的居住。但在其中,形式因既规定了自然物生成的具体形式,又构成了自然物生成的具体动力和目的。所以在自然实体那里,四因最终可以被简化成质料因和形式因,将质料看作卡在的形式,将形式看作实现了的治疗,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形式因是占主导地位的要素,整个自然生成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由形式因所引起的一个事务由潜在到现实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一旦我们取得这种认识,我们也就能认识到,四因不能被理解为构成事物的四个不同的部分,相反,他们是我们观察和把握事物的生成与变化的四个不同方面。

5、《形而上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形而上学是对最高存在者的研究,它相比于物理学更为根本,因为它研究的不是自然事物,而是自然事物存在的原因。研究存在的存在。它是对尸体的原因和本原的研究,通过对尸体所做的原因论的分析最终将研究引向实体的原因和本原,也就是最高存在者。什么是存在的问题,变成,什么是实体。于是要确定他在《范畴篇》中质料、形式和质料与形式的合成物,谁在更严格的意义上是实体

剥离了所有偶然属性的实体是纯质料本身。但纯质料无法单独存在,也没有个体性。亚里士多德最终明确只有形式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体。

chapter 8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与政治学

1、至善与幸福《尼各马可伦理学》

对善的追求被看作全部伦理学研究的中心。但和柏拉图采取对概念本身进行抽象定义和辨证推理的研究方法不同,亚里士多德一开始就采取了另一种途径,就是逻辑分析的方法。也就是撇开对善本身的研究,而转向对善的逻辑分析。什么是善?的问题就转化为“什么是可以作为自身而存在的目的?”——幸福。将快乐分为三种:

物质生活中通过物质享受而有的肉体上的满足、政治生活中通过名誉声明而带来的精神的满足、思辨生活中通过静观沉思而来的理智的满足。

对于哪种更高级的判断标准是“自足”,就是看在不同快乐之间究竟哪种才能够真正作为目的自身而自足地存在。“何种幸福是真正的自足?”

2、思辨是最大的幸福

唯有思辨活动是一种最自足的快乐,也就自然是最大的幸福。这种至福是属于神的,而我们只是分享了神的理智,遵循它的指示生活

3、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

什么是德性?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另一个特征,即不只是幸福主义伦理学,还是德性伦理学。在希腊语境里,德性不具有道德内涵,在本意上指“最优”即事物特有功能的最优。人的德性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理智德性,为灵魂的非理性的动物性部分提供理性的指导,这部分可以通过教育来养成;二是伦理德性,是人的感觉和欲求的功能在理性的支配下的完满实现,这部分更需要通过习惯来养成

4、中道、选择与明智

德性是主观方面而言的,是指主体能力的最优,从而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具有某种德性;中道是就客观方面而言的,指与这种主体能力的最优联系的感受和行为的最优状态。而明智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沟通灵魂的非理性部分与有理性部分的一个重要的理性环节。亚里士多德的这种伦理生活的最优和最善的生活是按照一般的道德原则展开的,当它以一种共同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它便是一般的城邦生活。

5、政治体制和理想政制

人如何才能养成这些德性、过上幸福的生活?

之前已说,德性的养成更大程度来自于习惯,而不是教育和说服。习惯的形成在于立法的强制。于是德性就同习惯、立法联系在一起,而这在根本上就是将属于个人内在品质的德性同作为风俗习惯的一种生活共同体的制度形式联系在一起,习惯和立法不是别的,就是一整套实体形态的制度设置。

将政体分为六类。三种正确的政体: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三种错误的政体:僭主制、寡头制、民主制。后三者是前三者的变体。区分前者和后者的关键在于,统治是否依据德性,统治者是以城邦整体的善作为自己施政的目的,还是以一己的利益作为自己施政的目的。

而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政体本质上是和柏拉图一致的,是贵族政体,政权是有德者来掌握,但所有政府的权力又都是分享的,没有永远的特殊阶级,这样看来他似乎又是民主的拥护者。于是他真实地也许趋向于共和政制这种混合了寡头制和民主制的混合政体,兼顾了财产的原则和民主的原则。

第三部分 晚期希腊哲学

指从亚里士多德之后一直到公元529年最后一个希腊学园被关闭为止这个时期内的古希腊哲学。完整地覆盖了公元前4世纪30年代以后的哥哥古希腊哲学学派,例如斯多亚学派、伊比鸠鲁学派、怀疑论学派、新柏拉图主义学派。

chapter 9 斯多亚学派、伊比鸠鲁学派和怀疑论学派

1、晚期希腊哲学的社会历史环境

我们有什么理由把晚期希腊哲学看成一个与古希腊哲学不同的哲学阶段?

有相同部分:都把对世界的体系化说明作为自己的根本追求;以学者共同体的方式展开各自的哲学研究活动;社会文化氛围都良好。那是基于何种理由把它们视作不同的哲学阶段呢?

晚期希腊哲学在研究视野上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古典希腊哲学是以一个自然的政治共同体——城邦,作为它的基本研究视野的,晚期希腊哲学的基本研究视野是从这个共同体中分离出来的个人。这和当时社会的历史发展分不开,工商业的繁盛和城邦内部民主政治的发展,历史演变的一个趋势就是,旧的、以自然宗法关系为基础的城邦解体和新的、作为单独个体的个人出现,私人的生活在城邦内部发展,传统的宗法秩序被破坏,道德和宗教被颠覆,个人主义世界观让人更多地从个人命运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个人生活和世界生活,在哲学上也就很明显的表现为如何理解个体人在世界中的存在问题。

2、晚期希腊哲学的一般理论特征

斯多亚学派、伊比鸠鲁学派、怀疑论学派的共同点:都突出了哲学的道德实践意义,致力于关注对人生产生实际意义的指导,而把哲学研究的理论目的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其次,三个哲学学派的伦理学都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关心一个个体的人如何幸福而完美地度过其一生,共同结论就是恬静无为;能达到这一境界的就是圣人,圣人理想;由于都是古典希腊哲学的后裔,三个哲学学派都具有浓厚的理论化倾向。

3、斯多亚学派

哲学上的直接渊源是犬儒学派,但又比其具体、系统得多。斯多亚学派的物理学是强调自然的整体的和谐统一,每一个特殊个体都属于这个整体,人也不例外外,相比于宏大的宇宙,人是小宇宙,支配宇宙的逻各斯也支配着人本身,人与自然是和谐一致的。因而人的目的就可以定义为顺从自然而生活,人的“义务”在本质上是合于“自然”,而不是合于人“自身”。那么任何非理性的东西都是不允许的,激情是一种不合理的、不自然的活动。于是最高的幸福就是内心的安宁,我们的心灵服从理性的命令,顺从自然的规律,自觉地按照命运所指引的道路前行而不为外物所动,这是最高人生境界,也是善本身。这是古典希腊的自然逻辑。

4、伊比鸠鲁学派

斯多亚学派是自然整体立场上的个人主义,相反,伊比鸠鲁学派是更极端发展得个人主义,将人从自然之剥离出来,从而使个人完全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人而存在,完全沉浸在自己个体的感性之中,听凭命运的安排,疑惑的个体灵魂的宁静。在认识论上,不再强调理性,而是强调个体对事物的感觉,个人的感觉作为唯一的真实性,确立了唯一的真理,即个体的真理。但他们相信灵魂的快乐和痛苦远比肉体的快乐和痛苦更为重要,所以一个人该追求的是心灵的愉快,这同样坚持了古典希腊得道德理性。

5、怀疑论学派

怀疑论的希腊文在本义上是指研究、思考、反省。表明怀疑论者总是处于研究和探寻的过程中,并不试图给出一个完整的真理的体系,更愿意保持一种审慎的思维,来悬置判断,认为人并不能对外界事物做出任何肯定的判断。也许退回自己的内心,无所作为。

chapter 10 基督教的兴起

1、基督教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公元前4世纪前后,古典城邦体制衰落,个人出现,那么所有人都面临着一个根本性问题: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的个人应该如何面对他所置身于其中的那个广阔而又陌生的新世界,在各大历史事变面前、在人生的种种遭遇面前,人应当采取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这个问题虽然晚期希腊哲学各派有从不同思想立场出发做了不同回答,但他们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这些派别都是从古希腊自然本体论的传统出发对个人的生命及意义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个人仍未从自然的母体中分离出来,并没有解决真正的时代困惑,理论在本质上是空虚的。柏拉图主义也只能提供自然真理,而不能揭示有关人的生命的真理。对应着当时的社会历史现象,虽然晚期希腊哲学也很活跃,但人们却从各种宗教中寻找世界的解释。

2、基督教的精神

基督教给西方人的精神生活注入了什么新的精神因素?

耶稣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全身心沉浸在个体生活中的安详宁静的精神,以及为了宣扬这种个体生活之道而承担个体命运苦难的精神,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慰藉。且耶稣呼吁的是一种区别于古希腊强者伦理学的弱者伦理学,不为强者祝福,而为弱者呼吁。

总的来说,基督教更新了西方文化的两层精神内涵:个体性和精神性

3、保罗对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奠定

确立耶稣在信仰中的核心地位;因信称义;普世主义

基督教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人精神生活的向度,也使得一种本质上是自然习俗意义的古代生活走向终结。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