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白术天麻汤怎么用?这些临证要诀需注意

 杏林博览 2022-03-03

 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

半夏白术天麻汤是治疗眩晕的主要方剂之一。现对该方起源与临证应用略作梳理,以冀更好地发挥其临床效应。

起 源

半夏白术天麻汤首见于金代李东垣的著作,在《脾胃论》《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三书中均有记载。方药为:黄柏、干姜各二分,天麻、苍术、茯苓、黄芪、泽泻、人参各五分,白术、炒曲各一钱,半夏、大麦芽、橘皮各一钱五分。(全方用量为九钱九分)

在经方中没有半夏白术天麻汤这类方名,但从组方法则上比较,其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有类似之处;其方药组成和主治,则与苓桂术甘汤(《伤寒论》67条“起则头眩”)、泽泻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其人苦冒眩”)、真武汤(《伤寒论》82条“头眩”)等略有类同。

仔细查阅,《脾胃论》《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三书中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均以治验出现,病例、方药、药性分析也都一样。为了更好理解李东垣制方原意,有必要将原文罗列于后。

原文:范天騋之内,素有脾胃之证。时显烦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归,为寒气怫郁,闷乱大作,火不得伸故也。医疑有热,治以疏风丸。大便行,病不减。又疑药力小,复加七、八十丸,下两行,前证仍不减。复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涌出不止,眼黑头眩,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不欲言;心神颠倒,兀兀不止,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余谓前证乃胃气已损,复下两次,则重虚其胃,而痰厥头痛作矣。制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而愈。

又云:此头痛苦甚,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为定风草,独不为风所动也。黄芪甘温泻火补元气,人参甘温泻火补益中气,二术俱甘苦温,除湿补中益气;泽、苓利小便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升阳;曲泻实、荡胃中滞气;大麦蘖面宽中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发燥也。

李东垣是“易水学派”张元素的亲传弟子,受张元素学术思想影响极深。翻阅张元素《医学启源》,可以看到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厥头痛”的起源。如暑热篇的化痰玉壶丸(南星、半夏、天麻),书后的天麻半夏汤(天麻、柴胡、黄芩、橘皮、半夏、茯苓、甘草)等。书内有:“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治”;“治太阴痰厥头痛,非此(半夏)不能除”;泽泻“除湿之圣药也”;白术“治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苍术主治与白术同)等记载。这些方药的组成与药效分析在李东垣著作中均可以见到。

一首方出现在几本著作中,这在李东垣的医籍中并非少见。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益气聪明汤、升阳散火汤、橘皮枳术丸、升阳除湿汤等,在《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中均有记载。为什么一首方会重复出现呢?直白而言,那就是此方实用价值极高,李东垣及其弟子唯恐后人有所忽略,所以就将其方记载在几本书里。上述几首方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代表方,是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是“补土派”的代表方。

到了清代,医学家程钟龄《医学心悟》书中有两处出现半夏白术天麻汤。一处是在“头痛”篇,一处是在“眩晕”篇。“头痛”篇云:“痰厥头痛,胸膈多痰,动则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方药为:半夏一钱五分,白术、天麻、陈皮、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生姜二片,大枣三个,蔓荆子一钱。虚者,加人参。“眩晕”篇云:“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方药为:半夏一钱五分,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二枚。

除李氏方与程氏方外,半夏白术天麻汤还见于明代《万世济世良方》《苍生司命》《古今医鉴》《奇效良方》等医籍,其方药组成大同小异。

方 义

李氏半夏白术天麻汤,以补气健脾、行湿蠲饮、熄风定眩为其功效。方以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定眩为主药;以人参、黄芪、白术、苍术益气健脾,燥湿除痰为辅药;以干姜温中健脾,橘皮、神曲、麦芽理气消食为佐药;以茯苓、泽泻、黄柏利湿清热为使药。药效重点在健脾化痰,这是治疗之本,舍此唯天麻、钩藤亦是无效的。

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是以燥湿化痰为其功效。其方以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定眩为主药;而以陈皮、茯苓、甘草(二陈汤义)健脾化饮为辅药;以蔓荆子除风热、清头目为佐药;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

这里重点谈谈蔓荆子的作用。为什么程氏两首方名称一样,主治却不一样?“头痛”篇的方子仅仅多了一味蔓荆子,主治除“痰厥头痛”外,还主治“眩晕”。

《神农本草经》将“蔓荆实”列为上品,言其“味苦,微寒。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久服轻身,耐老。”张元素《医学启源》云:“蔓荆子,气清,味辛温,治太阳头痛、头沉、昏闷,除目暗,散风邪之药也。”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则云:“蔓荆,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证。”翻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头痛》篇,许多方子都用到蔓荆子。周岩《本草思辨录》云蔓荆子“唯风头痛脑鸣,则确有专长”。唐容川《本草问答》云:“蔓荆子气烈,而质亦轻,故主散头目之风。”

综上所述,蔓荆子主治部位在头与目,所治病症有头痛、头沉、昏闷、目暗、头目之风等。《神农本草经》云蔓荆子“利九窍”,说明它可以“通窍除风”,而头痛与眩晕常常是由风引起的,包括风热、风寒、风湿、肝风等。有人用“象学”理论来解释蔓荆子的作用:蔓者藤也,可以舒筋;荆者,走四肢;子者,降也,可以使上部与四肢气血的郁滞下行而散。总之,蔓荆子是一味清头目、除风眩的要药。程氏用一味蔓荆子,就改变了一首方的性能。

程氏方与李氏方,主治基本一致。除其主要药物(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相同外,其他差别很大。程氏方加入了蔓荆子,而李氏方另有黄柏、干姜、苍术、黄芪、泽泻、人参、炒曲、大麦蘖等。完全是益气、燥湿、消食、温中等,所以其治疗病症要比程氏方复杂得多。

应 用

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治验

《岳美中医话集》有一段话,讲述岳美中应用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经验,云:“此方不单纯是治太阴痰气上逆之方,更是一个调节人体机能的重要方剂,尤其是对调整血压忽高忽低者有良效。不但对发作性头痛,食后嗜睡之低血压有效,对于由于肠胃虚弱头痛体倦之高血压也有效。它之所以具有双向性,是因为它有增强生理功能、使气血充盈,恢复机体自身调节的作用。这种方剂,实胜于抑制血压的药物。但只宜施于虚性高血压,若肝阳上亢,偏于实性者则不宜用。岳美中以小剂量煎服长期应用方见效。”书中还附有一例治验,可供借鉴。

程钟龄半夏白术天麻汤治验

国医大师张志远善用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加生龙骨、生牡蛎等治疗神经性呕吐、眩晕(见《张志远临证七十年日知录》)。著名中医学家张赞臣用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加珍珠母、石菖蒲等治疗内耳性眩晕(《当代名医临床秘诀》)。有人用程氏方加菊花、生地、当归、麦冬、白芍,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5剂而愈。笔者临证治疗痰湿性头痛与眩晕,对于没有热象指征者,一般取程氏方加减,常能取得如期效果。

体 会

历代医籍中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方名的有六首,其中以李东垣与程钟龄之方最为常用。初为李东垣所创,其拟方思路和药物组成与张元素《医学启源》有一定继承关系。至清代程钟龄在循行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基础上,仅仅抓住“痰湿”二字,将李氏方精简化裁,专于化痰湿、息内风,主治痰厥头痛与风痰头痛,成为至今最为常用的方子。

不少中医学者认为,痰饮可以见于顽固性高血压的各个阶段,而在高血压病心、肾并发症中尤为突出。饮邪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或难以控制高血压的极其重要的病理因素,饮邪不除,血压难降,或降而复升。因此,采用健脾化痰(痰饮)利湿方药,是血压平稳下降的重要措施。

不管是李氏方或是程氏方,它们应用的指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痰湿体质(形体肥胖)、痰饮征象(包括生化指标)、湿性舌苔(苔白而润)。区别在于,李氏方有热象可查,如舌苔黄白相兼,经常有“上火”征象,如口腔溃疡,鼻孔红赤,咽干口燥等。而程氏方以痰湿为主,很少有热象出现。

李氏方所治,其血压有明显波动,时高时低;而程氏方所治,其血压比较稳定,波动不大。李氏方可以随证加减,而程氏方加减不大,唯蔓荆子是不可缺少的。程氏方的应用指征以“胸膈多痰,动则眩晕”为主症,即患者发作时痰量比较多。这类患者体质虚弱,胃内不适,或常有振水声。

半夏白术天麻汤其主要药物用量,李氏方为半夏一钱五分,白术一钱,天麻五分(用量比为1.5:1:0.5);而程氏方为半夏一钱五分,白术三钱,天麻一钱(眩晕篇)(用量比为1.5:3:1)。李氏方有参芪,而程氏方没有,所以程氏加重白术用量,以补气之白术代参芪。更何况另一首方后有虚者加人参,说明程氏也非常重视补益中气。

在现代临床实践中,半夏白术天麻汤广泛应用于各类以头痛或眩晕为主症的疾病,如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眩晕、梅尼埃病、三叉神经痛等。其中李氏方应用比较广泛,而程氏方用于以头痛恶心为主症者较多。

头痛与眩晕,不仅仅见于高血压病,在许多疑难杂病中都可以出现,而痰湿类证候也比比皆是。因此,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使用率就比较高。后世医家对李东垣用药,常用“韩信用兵,多多益善”来形容,但其用量却非常小。补中益气汤每剂仅用三钱三分,葛花解酲汤仅用二钱,而半夏白术天麻汤也只用到九钱九分。笔者认为,药物用量会越来越少,而不会越来越多,这是时势的必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