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粤西文学】鸟洲(鸟语.虫言9 《山楂树之恋》评影)

 鸟洲 2022-03-03
《鸟洲》是一本以粤西文化为基础的的散文体小说,时代在飞速发展但古老的习俗却依旧,张裂成新与旧的挣扎、女性在男尊女卑的习俗中苦求爱情而不得、知识女性特有的梦想的觉醒和追求等元素串连成一位女子在她的青春年华里的彷徨和呐喊,却最终又与自我和解

 本平台联系微信号:378072574 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爱好者   

【粤西文学】鸟洲  (合集更新中)
(点击任一标题即可直达阅读)
【粤西文学】略谈鸟洲为神马叫鸟洲(又名《鸟洲序》)
【粤西文学】鸟洲(鸟语.虫言1  冬至的人间烟火)
【粤西文学】鸟洲(鸟语.虫言2  虚构与现实的叙事圈套——记王小波《白银时代》1)
【粤西文学】鸟洲(鸟语.虫言2  虚构与现实的叙事圈套——记王小波《白银时代》2)
【粤西文学】鸟洲(鸟语.虫言2  虚构与现实的叙事圈套——记王小波《白银时代》3)
【粤西文学】鸟洲(鸟语.虫言3  试论田艾之前世今生及穿越1)
【粤西文学】鸟洲(鸟语.虫言3  试论田艾之前世今生及穿越3) 
【粤西文学】鸟洲(鸟语.虫言5  舌尖上的童年——民间故事篇   编号3:两兄弟分家【 原始版本  流传地区:WC】)   
【粤西文学】鸟洲(鸟语.虫言5  舌尖上的童年——民间故事篇   编号5:蟹识讲话【 口述整理 原始版本  流传地区:WC】) 
【粤西文学】鸟洲(鸟语.虫言5  舌尖上的童年——民间故事篇   编号6:打捉儿佬攞哑老婆)
【粤西文学】鸟洲(鸟语.虫言5  舌尖上的童年——民间故事篇   编号7:映喑【音译,拟声词,小雨蛙的叫声】)
【粤西文学】鸟洲(鸟语.虫言5  舌尖上的童年——民间故事篇   编号8:嫁到只木佛跟着守)
【粤西文学】鸟洲(鸟语.虫言6  舌尖上的童年——傩俗——补胆歌【根据外婆的录音整理歌词】)
【粤西文学】鸟洲(鸟语.虫言7  栏哥栏哺之来源猜想)
【粤西文学】鸟洲(鸟语.虫言8  睇大戏)

好久没看过那传说中的电影,都快忘了这世界上还有那传说中的电影这个东东。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觉得看一只传说中的电影应该很好打发时间的。好久前就听说那《山楂树之恋》炒得很热,虽说迟是迟了点,但是我还是去凑热凑闹。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我已经不再会把一只电影当成一只纯粹的电影来看,反而在看的时候老是想着,看完之后得来一只传说中的观后感。

《山楂树之恋》如果是别人拍的,可能我会觉得那是一只很普通的电影,可是这个不是,它是那传说中的大导演拍的,所以我觉得那是一只很有深度的电影。我从里面看到了影射,还看到了意象或符号,反正我看不出那就是一只传说中的电影就对了。

《山楂树之恋》顾名思义就是和山楂树有关的一只恋爱事件,山楂树,点明了地点应该是一个小山村,那个村子里有一棵传说中的山楂树;之恋,应该就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也就是情节元素(注意,是男孩和女孩。如果是男人和女人,就是之爱,不是之恋)。

地点有了,人物也有了,事件也就应该开始了。

如果单纯就照题目那样的,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山楂树上或山楂树下谈情说爱,那肯定没什么新意,让观众一猜就猜到戏路了,一点也不好玩。所以,根据那个传说中的审美原则,那棵传说中的山楂树应该是一个道具或意象或符号来的,反正不会是一棵真实的会结果的山楂树。虽说电影题目有个“恋”字,但是那电影肯定不是单纯说爱情的,可能是说人生的。反正就是酱子的,就像周星星的国产007一样,你看到的虽然是一只剃须刀,可事实上它是一只吹风机来的。

好,还是回到电影中来吧。影片带观众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上个世纪的事情,总是很浪漫的。好,一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观众应该就会想到文革、右派、知青、贫下中农、上山下乡、城市、农村、劳改……反正就是,现在的农民工都往城里赶,可是那时代的城市知识分子都积极地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拿人民群众的一针一线,做一名奋发有为的大好青年,发光发热……

当然,如果全是这些高大全的主题元素,那也不能成为一只传说中的电影,特别是在21世纪出现的一只电影。所以在那些时代元素之外还得有一些人文的元素,还得有一些细节,那才能成为一只好看的电影。

那个传说中的人文元素就是,那是一个没有爱情的时代,所以传说中的爱情,就是一个很好的卖点。但是光有那传说中的爱情也是不够的,还得有点牛奶和面包来衬托。也正因为爱情和牛奶面包有了冲突有了矛盾,才能使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去推动情节的发展以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这一举两得,一方面可以推动电影飞轮的旋转,另一方面则通过那些画面及台词引起观众的思考,从而实现那个传说中的影射及共鸣。

本来是一个很美好的爱情故事,一个还不到二十岁的清纯的忧郁的女高中实习生和一个风度翩翩的年轻小伙子在有着一棵传说中开红花结红果子的山楂树的小村相遇或邂逅了,然后故事就开始了。

如果在今天,那个孙三锅和静秋的故事肯定会开展得很顺利,男才女貌,夫唱妇随。可是那个故事是发现在那个抽象的年代里,他们都是被时代遗弃了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在今天肯定是精英,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可是在那个年代,他们却是挖社会主义墙脚的坏分子。如果在今天,他们只要说一句“我爸是李刚”,静秋的老板肯定不会找他们的碴儿,然后静秋就能安安心心地开工,快快乐乐地在那棵山楂树下谈情说爱(当然,这样,静秋也不可能出现在那个有着一棵山楂树的小村里,也就不能来一场传说中的山楂树之恋,所以说时代的因素是很重要的)。可是那个时代不是今天的时代,在那个年代,面包远比那传说中的爱情要重要得多,但是,鱼与熊掌好多人都想同时拥有,为了保存那只面包,同时又拥有那传说中的爱情,孙三锅和静秋只能玩地下情。

也正是通过孙三锅和静秋那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清醒的观众从中看到了对那个时代的影射和抨击。看了那电影,我们会知道,当时的人们在说话之前得先来一段毛主席语录,即使是在谈恋爱的时候也不例外。在那个年代,如果不懂语录,可能生活就会很不方便。按理说,男未婚女未嫁,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情投意合。可是,静秋她妈说了,她女儿不能早恋,她女儿好不容易才找了个单位,她女儿有一年的试用期,在这一年里她女儿得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像林黛玉初进贾府一样不能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简单地说,就是不能犯错误。工作上的错误绝对是不能犯的,可是那是一个全民皆兵的时代,生活的错误更不能犯。如果一犯,就会被清退。可这里的问题是,谈那传说中的恋爱属不属于犯错误?梁山伯和祝英台为什么不能谈恋爱、牛郎和织女为什么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罗密欧和朱丽叶为什么会有悲剧?所以说,这个问题也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可还有一个问题,他们不被允许谈恋爱,那么直接登记结婚行不行呢?好像也不符合当时的国情,静秋还是个刚出江湖的小姑娘,她得事业为重,努力报答国家和组织对她的厚爱和栽培,儿女私情还是先靠边站吧。呼呼,那真是一个抽象的时代,原来妇女真的是那传说中的半边天,也要和好男儿一样发光发热、为国家民族的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人的青春是用来报效祖国的,而不是用来谈情说爱的。——突然想到的。

反正事实就是,如果孙三锅和静秋的关系被公开,静秋就会丢了她的铁饭碗。其实孙三锅也算是一个时代的觉醒者,他在那个时代里能认识到“说不定政策就变了,以后想上山下乡也找不到地方了”,可是他为什么就不能意识到,他父亲会被恢复高干身份,然后他也会成为一传说中的专家学者,他会有份很体面的工作,他的妻子即使不开工专职在家做家庭煮妇他也能很好地让他的家人过上好日子。还有,其实,在农村呆一辈子也不一定就是一件很造孽的事情,要知道,农村空气好,还有一棵美丽的山楂树。可是,孙三锅还是有他的时代局限性,所以他也成了一牺牲品。当然,说到牺牲品,除了孙三锅是个牺牲品外,静秋那个单纯得抽象的女子也是个牺牲品。看了那只电影,我不能不说,那个时代的小姑娘怎么生物知识贫乏得如此抽象,不过可能这就是那传说中的单纯吧。虽说我的生物也学得够抽象的了,但是我绝不会相信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睡一张床上纯聊天就会有了孩子,更不会不知道“得手”和“做了”是什么意思。所以说,从小就普及一些性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就不会在长大后的谈恋爱中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猜疑。

在影片中,孙三锅的人格魅力是很动人的。好,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性,他可以等静秋一年零一个月,甚至五年。可命运却往往弄人(当然,这也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孙三锅却英年早逝,他那一等就成了一辈子。好像传说中的爱情都是这种口味的,如果有情人终成眷属那就俗了,王子和公主从此在树林里或在皇宫里过着幸福的生活那也只是童话的结局,电影的结局则是阴阳相隔、天地通灵,物我合一,这才是高层面上的审美意识形态。

现在再来说说那棵传说中的山楂树。电影题目叫《山楂树之恋》,可是整部电影出现山楂树的画面并不多,正常情况下山楂树开白花,可人们都传说这山楂树开的是红花,那是因为革命先烈的鲜血把那一树的花给染红的。开红花的山楂树,很美。那个单纯的高中女生也相信这个山楂树的传说,还要把那个传说给编进中学的教科书让祖国的花朵都来学习学习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知道,原来那个时代只要被组织信任,一名高中生也能编教科书的。当然,现在只有专家学者才能编教科书,其他人最多只能编小说。

还是再说回那棵传说中的山楂树。孙三锅为什么能对静秋一见钟情并不离不弃,我想那是因为他爱上的是一棵传说中的山楂树,那不是静秋那个有着人的思想和灵魂的物体。在一大片开得很盛的金黄的油菜花季节里在野外帐篷中弹唱着苏联民歌《山楂树》,就是在那时,他遇到了有着山楂树花一样忧郁的静秋,也是在那一瞬间,他就知道眼前的人,就是他此生要寻找的人。至于他为什么喜欢山楂树,这也是个问题,可能他就是那个革命年代的一棵开着忧郁白花的山楂树吧。也有可能他的父亲母亲都会唱《山楂树》,然后他自然也会跟着学会了,就是这么简单。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他的同类人只会唱“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也就是说,即使是在抽象的年代,孙三锅他还是愿意相信那传说中的爱情,并原意用他的一生去实践他的那个爱情宣言。当然,这种传说中的美好爱情,在当时是极其珍贵和罕有的,影片中还通过静秋的姐妹的堕胎事件从侧面说明这世间的大多数男人都是不相信爱情的。男人所做的一切都只是装,只是为了得手,一得手就放手。然后通过这一对比,观众就更为孙三锅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时他的爱情理想是那么的令人景仰,真的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可是,太理想的东东往往只是精神上的长久,在现实层面上都是短暂的,最终陪伴着静秋的只是那棵传说开红花的山楂树,也由于种种原因,静秋一直都没看到那棵山楂树开红花。后来因为三峡工程,连山楂树也没有了,山楂树就纯粹成了一符号。

最后还是说说山楂树。当影片的最后,当曲终人散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一直都默默地为祖国和民族的事业而全程奉献并为之付出生命的,是孙志新。影片中明线他在爱得坚定爱得执着,可是另一隐线通过那棵传说中开红花的山楂树,理论上讲,那应该是一棵由于受到辐射而基因特变的树,作为地质员的孙志新从事的是一项高危性的工作,他在工作中因为那几块有毒的石头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实,他是死得其所的烈士。

这样总结开去,那还是一只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影片中的人物虽平凡却很有人格魅力;故事虽简单,却动人。开红花的山楂树虽没见到,但是那只苏联民歌《山楂树》却很好听,那一片金黄的油菜花也很美丽。

最后我想说的是,《山楂树之恋》是一个想恋爱而不得的时代。可是现在呢?万恶的新社会,居然没了包办婚姻,这是一个被剩的年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