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没有比我在画中所创造的幻想更真实了,剩下的只不过是泥沙罢了

 泊木沐 2022-03-03

如同文字之于哲学,绘画语言对于油画创作来说,当然是表达艺术思想观念的媒介。但油画的艺术语言不是纯抽象和纯逻辑的语言,而是以物质的形式,通过视觉来实现作者与观者之间的精神沟通,而这种视觉的特性也决定了从油画语言到油画创作这一过程的特殊和艰难。

与创作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样,再庞大的叙事结构最终也需要一点一滴的语言来构成,因此绘画语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油画中,这种语言的方式包括对技法的娴熟运用和对材料的高度熟悉。语言同时又是个性的,仅仅对于技法的熟练运用还不够,还需要加入艺术家的情感和观念,因此,成功的艺术家对于油画语言的运用必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也是形成个人风格的要素之一。

从技巧上来说,一幅好的作品必定会有最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在我看来,将流动的笔触与完美的色彩融于一体,是创作一幅优秀作品的必然途径。尽管对于笔触地注重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对象的;写实性",但我并不觉得这种方式会削弱画面的“现实感'。相反,正是那些带有写意性的用笔,才使得画面空间得以无限扩大一一一物理的空间缩减了,心理的空间却扩大了。本来,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正因为精神世界的无限和现实的有限,才给人们带来某种痛苦,究其背后的原因即在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这种看似巨大的差距在艺术领域中却并非难以逾越的鸿沟一一一艺术是沟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个天然桥梁。

在近期创作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将有限的形色与无限的空间联系起来,既能在绘画语言上有所突破,又能在画面的意义上获得新的发展。对于有限与无限的思考实际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庄子所言“道也,进乎技矣" 是由有限走向无限的一个中国式方法。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以形媚道"始终是绘画创作的指导观念,正是对“道" 的不懈追求,才使得中国画最终走向写意和文人画。那么,在当代油画创作中,这种对“道",即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还有没有价值?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在具体的探索上,我以音乐会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作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试图突破现实形象的约束,将具象的人物造型与抽象的画面意蕴融合起来,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和流动畅快的笔触,营造出一种似真似幻的空间,从而获得精神的回响。在这种意识的引领下,我的三联画《山水》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元素与现代音乐人的形象都纳入了画面空间中。

显而易见的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关系统领了整个画面。为了避免冲突,我将现代人物的造型最大程度地简化了,使之更为恰当地融入我所追求的气氛中。在红色系列的背景下,斑驳的色彩与块状的笔触更加具有跳跃性,如同滑动的音符。在我的画面中,笔触是轻盈的和畅快的,似乎是在精神世界中一闪而过却又无法清晰地辨认出来的东西。我希望绘画可以给人感觉到一种如同音符般的存在,一种与乐相通的气质。#油画#

从语言的选择锤炼到画面的营造与建构,再到作品的最终完成,其间之定经历一个艰苦甚至漫长的历程。也许在天才艺术家那里只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我们无法苛求每个画家都是天才。当年的莫扎特为了还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谱写出第40、第41交响曲,而这两部交响曲都被后人认为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交响曲。我只能从心底里惊叹莫扎特,无奈人家是天才。

于我而言,每创作一幅作品都需要一个漫长而难熬的过程,我的《99红色汇演》创作了四个月,而《沪的由来》则花费了半年时间。在他的创作中,从绘画语言的选择到创作的完成,几乎都需要经过漫长的精神探索和语言锤炼。我在创作《马友友》之前,算在三周内完成这幅肖像画,然而这幅尺幅不太大,结构也六很复杂的肖像,竟占用了我整整一个夏季。

这倒不是我善于自导其乐地精雕细琢,而在于我矛盾的内心或者说是我对自己的怀疑超过了自信。由于我个人对这位华裔大提琴家怀有敬巛在起初的构思酝酿中,心里充满着强烈的激情,所以这幅画在一开始就很快确定了基调并上了画布,当时也出了一蚱效果。后来才发现,这种效果是多么不可靠,从此我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修改和否定上。激情冷却后的工作是可怕的,我竭尽全力想把握最合适的分寸,但这种劳动异常艰苦。我想追求真纯,又害怕带来贫乏;求得丰富,又担心沾上琐碎;梦想出现一蚱新奇而偶然的东西,又担心过分的放荡不羁会动摇隐固的内在逻辑。

为了把马友友的脸部变化处理得更加到位,我把每一种能变得出的形象一一往上安装,把每块认为最合适的颜色一一往上覆盖。这样反反复复,刮了又填、填了又刮,到底更换过多少次形象、更改过多少次色彩,现在已竟然记不清了,它们永远消失在那层层颜料的背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能独自在去留之间艰难徘徊。

每一件优秀的作品都有点像十月怀胎后呱呱坠地的婴儿,它经历过无数次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尽管有阵痛,有失望,有痛苦,但最终,回报你的一定是你最想要的“作品从语言到作品的最完成,其间蕴含着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

语口的改变带动技法的变化,而技法的变化造成风格的变迁,风格的变迁影响作品的面貌以及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这种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转变,正应了由技进道。从这一点看,一件作品的完成,仅靠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在其背后还深藏着冷静的思索和艰苦的磨练。

作者:赵牧,上海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