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济麟

很多教科书赏析这首作品,总说苏轼是乐观的,是在强调人生应该积极有为,干什么事都要像鸟的爪子踏雪一样留下印记。但我觉得这种分析这种分析仅仅着眼了第一句。读完第二句,我就觉得苏轼是悲观的。“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什么事都留不住,那我们还追求什么呢?你再努力,最后不还是个空吗?我陷入了深深的怀疑。苏轼是儒释道合一的思想者,他的作品里绝不仅仅只有儒家的积极进取,也更不可能只有悲观。从儒释道合一的思想的角度去想,或许我的理解和书上解释之间的矛盾就可以解决了。人生的本色就是无常,苏轼自己说“长恨此身非我有”,又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连我们自己的人生都是随时可能会失去的,也必然会失去的,更何况身外的种种呢?人生无常的观点不光苏轼一人懂得,古代很多文人都参悟到了,但境界有高有低。北宋晏殊笔下的《浣纱溪》:美虽美,但境界不够。岁月流逝,日出日落,这些事实在非人力可以挽留,纠结于这些只能是徒费心力,这只是停留在了抒发悲春伤秋的感情上了,却根本没有回答在这种人生的不确定、生命的短暂中我们该怎么做呢?晏殊没有答案。他位高权重,得到的东西太多太多,或许只是自己的青春中的激情与此生的荣华富贵吧。“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也发现了人生无常的悲剧,年轻时的放浪形骸在晚年也必然会失去,但他和晏殊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知道逃避生死的区别没有什么作用,他选择了用文学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心迹和思想,和晏殊相比,至少逃离了悲观主义,是“有为”的了,但这个有为的境界还不够。在人生无常的重围中,有一个突围者。李白是十足的浪漫主义者,他面对人生无常的问题,表现出的乐观旷达往往是我们这些世俗的人无法企及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天地不过是万物短暂存在的旅舍,光阴是来来往往的行人,一生就像梦一样,快乐的时候能有多少?李白的才华,几千年来无人能超越,但在现实中的功名上,李白追求一生都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甚至不如《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赐金放还”的归宿是何等的痛苦。但李白如何走出心灵的困境?他爱这个世界,爱世间的奇山大川香草树木,爱美酒带来的欢乐的感受,爱一觞一咏中,享受着文学带给我们超越生活的快乐。于是他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可以通过自己奇幻的诗兴来解脱人生的烦恼,但我们凡人不可以。李白一生至少是不愁吃喝的,他在各地都结交权贵,渴望获得引荐,他甚至写过“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的看起来有些谄媚的诗句。甚至于全国各地都有李白给当时在任的官员为夸耀功绩写的厅壁记,济宁任城有幸也有。在《任城县厅壁记》中,李白写下了:“行者让于道路,任者并于轻重。扶老携幼,尊尊亲亲,千载百年,再复鲁道。非神明博远,孰能契于此乎?白控奇东蒙,窃听舆论,辄记于壁,垂之将来,俾后贤之操刀,知贺公之绝迹者也。”
在他笔下,济宁仿佛是三皇五帝时期的大同社会了,但这又怎么可能呢?浪漫主义者也要养家糊口,李白只有为肉食者写文章才能换来安身立命的资本。我们不可能因写一篇表彰功绩的文章就换来锦衣玉食的财富,连普通稳定的工作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考出来。现在每天面临考学、就业,成家立业后又是房子、车子、票子,哪里能得一刻心灵的安闲?我们不是李白,没有他的才学和境界,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烦恼的、不定的、仿佛我们求什么都求不来的无常人生。这样分析起来,人生仿佛是有点绝望的。在人生的追求中,我们可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后结果还是空,就算得到了,马上又会有下一个欲望出来折磨着我们,已被自己劳劳碌碌,死后一切成空。那为了避免失望,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自己的坚守,放弃种种追求,选择“躺平”呢?新闻中说日本的青年进入了低欲社会,不结婚不生孩子,自己简简单单地过日子,这也是保护自己心灵不受外界烦扰侵犯的一种方式。这几年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我们中国的青年也有了这种趋向。但这究竟是无为的,更何况我们真的能放下一切吗?我们是有情之人,我们一生都不可能完全没有追求。你对某个人的爱和想得到他或她的执念,你希望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让自己有大展拳脚的机会,乃至于你希望年迈的爷爷奶奶能多陪你几年,又到了几十年之后,我们面对年迈和老去的父母,对他们的留恋。人只要有善心、有爱心,不是大奸大恶、狼心狗肺的人,都会有愿望,有欲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苏轼的这首诗或许就告诉了我们答案。“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在世,当然应该奋发有为,要让人生的每一步都踏踏实实走下去。前几日收拾高中的书籍,找到了当时一道题一道题总结出的二十本数学错题本,我有些沾沾自喜了,这也算是做到了“飞鸿踏雪泥”般有人生奋斗的印记了。“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但一切又都是不定的,你得到的东西终究是会消失的、离开的。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可四年的时光不过是一瞬,我又马上要失去大学的生活。我们最看重的东西,爱情、友情、亲情,也往往是必然要失去的。即使没有外力的干扰和作用导致的生离,最后总是逃不了死别。但会失去不代表就要不作为,就像学习,你全心全意投入了,是种下了你能考上理想学校的一个“因”,但具体得到怎样的'果’又多了太多外在的因素。可如果你不种下这个'因’,不去努力,你是注定与'果’无缘了。所以我们在这有所作为的时候,不要太执着于要有结果,结果往往真的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三分尽人事,七分听天命。”人生都是不确定的、必然失去的,哪还有什么确定的、不变的东西?苏轼又写“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佛教里讲“轮回”,我在苏轼这里悟透了一点点门道,老僧去世但舍利被放入佛塔,残破的墙壁上记载着前人的诗句,万事万物都不会真正的离我们而去,彷佛是转化成了别的方式在陪伴着我们,我们也将转换为别的物质继续存在着。所以不必在乎人生的得失。诗的最后“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更是点明了人生需要有为。我们在人生中,必然有欲望,如对自己的学业,对工作,对爱人。如果我们不去追求学业,那必然成绩一塌糊涂;不去追求好工作,怕是免不了大街上要饭了;不去追求爱人,那往往是要孤独终老或仅仅找一个人搭伙过日子的人,不成爱情,更免不了生活的苦恼。我们的欲望决定了我们是生活在世间的“有情”的人,既然有情,那便一定要“有为”去追求,即使得不到,但至少奋斗过,种下过希望的种子。但有为往往容易急功近利,太追求结果,可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生都是无常的,眼下的奋斗与从中得到的快乐才是永恒的。太在乎得到,反而迷失了自我,陷入了“欲望”的陷阱中,不再是“有情”“有为”,而是“痴情”“乱为”,因为急于求成不符合规律急于求成地做事,那结果必然将会是事与愿违的,世间因此酿成的悲剧还少吗?人生苦短,但我们身为青年需要奋斗的时间还很长。愿我们在这个苦恼的,不定的世间,都能做一个“有情”“有为”的人。虽有追求,但不执迷于我们改变不了的事,比如最后有没有结果。我们只需做好现在,为那个最美好的结果种下一颗种子,静静等待它生根发芽,在每一天呵护好它,全心全意投入我们的情感。最后有没有结出我们想要的果,又有什么重要的呢?人生的快乐,或许就是这样得来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