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些无用的事,未来进入右脑时代

 QUE腿猫 2022-03-03

三月,到了;春天真的是到了。

二月末,春寒还料峭着,儿子画好这幅画时,那刻,把我的春意唤醒,是他带我进入了今年的春天。春天多么美好,万物萌动,姹紫嫣红,诗情画意。

我说,“你怎么画得如此细腻。”他听了,羞涩一笑,不回答我。

这是一幅水彩画,色彩加深处用上了彩铅。取名为《三月的日历》。很欣赏他在绘画时,每一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就好比给了一个主题,创作是一触即发的灵感展现。三月二十一日是春分,春分正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他运用了两个色彩,把春分给“分”了。

我想,他的绘画设计有想象力,手法细腻,表现丰富,思维灵动。或许成长中,我们做了很多“无用”的事.....蹲在地上看蚂蚁;去大自然中去探花;站在树下听蝉鸣叫;到溪边去看小鱼游动;在雪地里堆雪人......或许“无用”的事情做多了之后,习得了一种能力,触类旁通,一个主题一个信息都能触及灵感,因为那些素材早就在头脑中,在思维里,随时调用,从而丰富了创造。

无用的有什么用呢?很多大师是这么解读的:

想起,侯孝贤拍《海上花》的时候请了阿城当顾问,阿城说了一句相当重要的话,电影里,无用的东西要多。于是,有了长三室子明明灭灭的烛台烟火、昆曲、酒、胭脂、华服、骰子、器物……那些无用之物把环境营造得无限颓迷,而这颓迷又恰恰是一个风月场所必须有的腔调。

又想起,叶嘉莹先生说的那句话:“诗词无用,只是能在你最低谷的时候,把你拽离深渊,给予你向上的力量。诗中有生命。”

还想起,季羡林先生说的,“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再想起,有教育家说,偏向实用主义教育,虽然有用,但没有内在价值,并没有实际用处。但人文学科的价值就不同,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虽在现实生活中毫无用处,但是它却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充实感,没有这样的文艺作品,你会觉得生活是干瘪的、了无生趣的。

无用的,恰恰需要运用右脑思维能力。《全新思维》这本书告诉我们,人工智能正在逐步代替我们的左脑,计算机比我们有更强的计算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而这些能力人工智能可比人类强多了,那我们剩下什么呢?就剩下那个善于想象,善于创造,善于图像化思维的右脑了,于是右脑的开发过程就变成了未来一个人真正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未来需要“无用的自由技艺”,简单来说,就是文科的那些知识。文科思维在面对很多复杂问题时更有优势,但复杂问题又都没有单一的答案。而无论历史、哲学,还是人文、社会,都是“复杂性”很强的学科。

你看,世间许多事皆无用,比如残荷听雨,填词著文,喝茶参禅,都是无用之功,消磨光阴。这些无为之事,却也是一种修行,可以洗却浮心,静养情怀。

无用的事物才让灵魂更丰润,滋养着精神,让人生变得生动有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