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动

 湖南杨为民 2022-03-03

   有一个广播剧,叫《远山的书楼》。只有上下集,叙说的是安化大山里的一名老共产党员老教师唐上君平凡的故事。

    这是由益阳交通广播录制的。

    这个剧我不止听一次,每次听,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落泪。

     唐上君老人已经94岁了,退休后自愿回到老家雾寒村,开办了一个书屋,义务辅导山沟沟里的孩子。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经他辅导的孩子,有50多位考上了大学。

    三十多年啊,老人家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就这样兢兢业业地,黙黙无闻地为山里孩子服务。有人劝他,退休了享享清福,何必这么累?他说,人是退休了,共产党员不退休啊。这种品格不是人生最高境界么?

   录制这么一部广播剧,而且要感动人,没有一种情怀是不行的。因为它的难度不小。

   一是时间跨度大。三十多年啊,如何写?写那几个时间段?

    二是事迹平凡。没有那种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如何挖掘?如何表现?

    参与创作的团队,明知难度大,还是迎着困难上。市委宣传部也特别重视,派专人全程参与。

   他们说,唐上君老人能够不顾高龄,为孩子们尽职尽责,我们就不能把老人家的形象塑造好?

    带着这么一种心情,他们翻山越岭来到偏远的雾寒村,与唐上君老人朝夕相处,听乡亲们讲老人的故事,跟老人一起上课。

    初稿写了一稿又一稿,改了一遍又一遍。他们说,要让唐上君老人的事迹感动听众,首先自己要感动。

    在采风的过程中,他们被唐上君老人的一言一行感染,老人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打动了每一个创作人员。

    由于采风深入,一个鲜活的令人感动的艺术形象在大家脑海里浮现出来了。

    剧本初稿出来后,他们征求各方意见,反复修改。哪怕是一个细节也不放过。成稿后,要进入制作,如果请专业演员来演播,经费就捉襟见肘,怎么办?

   他们认真研究后,决定在交通广播里挑选有艺术素质的同志,进行培训,自己来演播。

    所有参加演播的同志,一人要干俩人的活,既要完成本职工作,又要投入演播。一句话有时要录好几遍,一次不行再来一次,直到满意为止,没有人说怪话。

    录制完成以后,他们请专家挑毛病。对专家提出的中肯意见,他们半点怨言,虚心地修改。

    这样一部上下集的广播剧,从采风到成型,前后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

    听到他们的录制故事,我很感动。正是应是那句话,好作品是磨出来的。

    这是一部倾注了广播人心血的好作品,是良心之作。

   一个市级电台能这么用心地制作一部广播剧,真的难然可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