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顶尖高校扎堆建书院!书院热背后的冷思考

 徐润秋nlxepzt1 2022-03-03


视角

Xing Perspective

2月18日,《星视角》系列专栏的首篇文章——《“书中自有那个啥”》(戳☜阅读原文),文中分享了他对于世界顶尖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一些研究和观察。今天程星博士将继续就“住宿书院”这一高校改革研究的热点话题分享其独到见解。一起来看——


原标题:《住宿书院的期许与迷思》

2008年常青藤盟校一年一度的院校研究年会由普林斯顿大学做东,与会的是八个藤校加上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等十个大学的院校研究和管理人员。好客的主人问大家,有没有兴趣参观一下普林斯顿刚建成不久的住宿书院——“惠特曼书院”(Whitman College)。这是一个在大学圈子里争议不断、甚至在主流媒体上都被炒得火热的话题,有机会作内部参访当然是件求之不得的事。

备受瞩目的惠特曼书院

惠特曼书院以1977届毕业生、全球网络交易平台eBay的CEO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的名字命名。惠特曼本人给母校捐赠了三千万美元建造这个住宿书院,但据《彭博商业周刊》报道,普林斯顿大学在这个项目上的总投资达1.36亿美元。1

这个“四合院”从设计到装潢尽管极其精致考究,但用美轮美奂来形容,却是既不准确也不合适。这是一组集住宿、社交和教学功能于一体的学院哥特式建筑群,手工镶嵌的灰白石板墙包裹着楼宇,错落有致,素雅而低调。四合院中间的草坪上,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纵横交错。古色古香的餐厅和图书馆则完全是牛剑(Oxbridge)风格的现代呈现,吃瓜群众大概只是在电影“哈利波特”中见过。

▲惠特曼书院

图片来源:普林斯顿大学官方网站。

我此前虽阅校无数,但还是被这个“四合院”奢华的装潢震惊了。难怪美国媒体在报道“惠特曼书院”时极尽挖苦,说这是“以宿舍方式呈现的亿万富翁的豪宅……镀金的新宿舍引发的是对于捐赠人品味和自负的质疑。随波逐流的学生和他们野心勃勃的家长们会因此更愿意把上大学当成一种炫耀性的消费。”2

问题是,普林斯顿大学究竟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破费建造一所住宿书院呢?难道他们不知道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这样的项目会引发社会的反弹?参观中我们了解到,普林斯顿原本只有大一和大二学生住在五所住宿书院内,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则住在普通高年级学生的宿舍里。2000~2001学年,大学董事会通过一项计划,将本科生人数增加11%。同时,为了满足许多大三和大四学生希望继续留在住宿书院的愿望,大学在制定新的书院制度时决定将三所住宿书院设为四年制,其余三所书院为两年制;选择不住书院的大三和大四学生仍然可以附属于一个书院并享受同样的书院生活。因此,惠特曼书院是为实现新制要求而建造的第六所书院。

重塑本科生的就学经验

关于重建住宿书院的设想,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蒂尔曼(Shirley M. Tilghman)如是说,“新系统最创新和最令人兴奋的元素在于它寻求大学生活的学术和非学术方面的融合。书院是住宿和就餐的地方,但也是进行学术指导、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地方。”3在蒂尔曼校长看来,普林斯顿这么大的动作,与其说是重建书院,不如说是重塑本科生的就学经验。

▲本杰明·富兰克林住宿学院

图片来源:耶鲁大学官方微博

无独有偶。耶鲁大学的住宿书院系统虽已存在近百年,但在1990年代大学仍决定斥资对12所住宿书院进行全面翻新。2007年,莱文校长(Richard C. Levin)宣布再建两所新书院,至2017年才最终落成。大学在书院网页上这样描述住宿书院的目的:“耶鲁的住宿书院让学生在享受大型大学的文化和学术资源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小型书院的凝聚力和亲密感。”4

普林斯顿和耶鲁不约而同地投入巨资重建住宿书院,在1960年代以降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趋势下,颇有逆潮流而动之嫌。大学的急剧扩张不仅使学生人数激增,还使学生群体的面貌更加多元化。低收入家庭、有色人种、以及成年学生涌进大学,使得走读成为大学生活的常态,特别是在大型州立大学。反观住宿书院,这种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既不可能在州立大学全面实行,也不符合美国大众的价值观。我的大学同学徐贲教授在《阅读经典》一书中对此做过精彩的分析:“由于在美国人与人平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一般美国人对精英/非精英的说法都会非常反感。……就是真的精英,也极少有愿意在众人面前自称是精英的。”5

其实,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大学、特别是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一直都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办学方向之间挣扎。一方面,大学非常清楚他们所肩负的责任,即在学生来源复杂、价值取向多元的校园环境中争取教学优异、科研卓越。另一方面,大学还是希望保留传统本科学院的价值,即通过住宿书院这样的方式教书育人,塑造学生的精神与性格,培养团队和领袖才能。“耶鲁就一直努力做到书院与大学并举,保留各自的优势,将二者融合为一个'大学书院’(university college)”6

这样的努力似乎并不容易在高教圈内达成共识。2006年哈佛学院原院长刘易斯(Harry R. Lewis)出版《没有灵魂的卓越》一书,批评哈佛大学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上表现卓越,却在人才培养上失去了灵魂。7这种批评是对当代大学之间为追求科研卓越日益加剧的内卷的一种反弹。科研卓越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大学的声望,但这是以牺牲学生培养这个更加重要的目标为代价的。但是,刘易斯在提出批评的同时,并未能够指明高教普及化的大环境下学生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职期间为了提升本科教育,曾投入精力研究这个问题,试图在教授科研与学生培养这对看似水火不容的选项之间找到一条两全其美的出路。

建书院并非有钱就行

为什么哥伦比亚大学没有跟着普林斯顿和耶鲁走,通过住宿书院加强教授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呢?我仔细研究了普林斯顿和耶鲁的书院建设后发现,两校虽富可敌国,但重建书院却并非有钱则灵。一个好的书院首先要有资深学者担任院长,而其人格魅力和学术素养则是书院的灵魂,对年轻学子的影响更多是熏陶而非管理。院长与学生同吃同住还不够,连他/她的全家,包括小孩、小狗、小猫都得贡献给书院,为学生营造家的氛围。其次,书院是集学习、社交、餐饮、娱乐等大学生活方方面面于一体的场所,因此牛剑式的“四合院”成为书院首选的建筑风格并非偶然,而将现代高层建筑改造成书院则相对困难。再次,书院往往有自己的学术项目,包括通识课程和/或专业课程,并由全职或兼职导师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一般书院通过小班研讨课打造其学术特色和优势,结果导致书院与大学院系在有限的学术资源上形成竞争。

比照哥大的校园环境,上述三项条件,实现第一项虽不容易,却仍有可能。以我对哥大教授的了解,招聘学养丰厚、古道热肠的资深学者担任书院院长还是可以做到的。第三项则完全不可行,原因是哥大本科教育的招牌就是以小班研讨为特色的“核心课程”,经百年而不衰。为了建立住宿书院而将这些经典课程下放到书院,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第二项要求是形式大于内容,可以考虑,而且哈佛大学在这方面的实验可圈可点。很多人认为哈佛也有住宿书院,其实是一种误解。哈佛将学生宿舍称为“住宅”(house),勉强可以翻成“书院”。哈佛没有追求牛剑式“四合院”建筑,而是将“住宅”多功能化,除生活区外,还有厨房、图书馆、娱乐、体育及其他设施。每个“住宅”都有一名教授担任“主人”(master),由研究生助理帮助管理。很多非住校的导师参与“住宅”的各种活动,比如午餐,晚餐,研讨会等等。这种融入书院元素却不刻意追求书院形式的尝试,得到很多大学的认可。

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1990年发布题为《校园生活:找回失落的共同体》8的专门报告,呼吁加强大学的“教学共同体”(campus community)建设,营造融师与生、学术与社交于一体的教育环境。很多大学赞同这个倡议,也深知住宿书院是加强学生“共同体意识”(sense of community)的最佳选项,却不具备建设书院的条件。他们必须另辟蹊径。哥大在2000年代初决定拨出两栋高层宿舍楼,作一个教学共同体的实验,名为“Living-Learning Community”(简称LLC)。这个“共同体”由一名学生事务资深主管担任“主人”,并将顶楼的套间作为她和家人的住宅。LLC开始颇受学生欢迎,但由于缺少教授的深度参与,结果可谓毁誉参半。最终哥大虽然没有放弃提升学生住宿体验的追求,但营造“教学共同体”的努力则更多地投入到建设四年一贯的“学术指导中心”(academic advising)上去了。(关于哥大“学术指导中心”建设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我会在下一篇专栏文章中详细介绍。)

这样看来,是否重建住宿书院、建什么样的书院,大学管理层可以见仁见智;重塑本科生的就学经验才是当今大学需要关注的重点。科研至上、财政紧缩、学生群体多元:这些问题几乎每一所大学都不得不面对,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校情的解决方案。还是那句老话:靠抄作业成不了优等生。大学管理亦然。

Anthony Bianco (November 29, 2007). 'The Dangerous Wealth of the Ivy League'.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 同上。

Eric Quiñones (Sept.20,2007). Residential life remodeled: Princeton moves into new four-year college system. Available at: Residential life remodeled: Princeton moves into new four-year college system.

Available at:
https://yalecollege./residential-colleges.

5 徐贲(2015)《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第228-229页。

6 Rayn, M.B. (2001). A Collegiate Way of Living: Residential Colleges and a Yale Educ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 100.

7 Lewis,H.R. (2006). 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How a Great University Forgot Education.New York: Public Affairs.
Boyer, E.  (1990). Campus Life: In Search of Community.  A Special Report of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作者简介


程星博士,现任麦可思首席科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经济政策与管理硕士,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博士。

曾任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哥伦比亚大学本科学院助理院长兼教育学院教授、纽约市立大学院校研究办公室主任、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规划与院校研究办公室副主任,在高等教育研究与管理领域学养深厚,经验丰富。

著有《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之道——大学管理研究导论》《大学国际化的历程》《美国大学小史》《细读美国大学》,合著《院校研究与美国高校管理》《美国院校研究案例》等。

注:本文推送标题及文中小标题为编辑自拟。

本期责编 | 麦可思 姚琳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