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忻州老故事之二十六 元宵节

 壹哋砡眯 2022-03-03

来源: 张林保 忻州老故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与汉字文化圈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由来。据传说是汉文帝为了欢庆胜利、安抚民心,特地在平息“五吕之乱”的正月十五走出皇宫,张灯结彩,与民同乐,有了官方的背书,民间从此流行了开来。

回忆起闹元宵的红火,是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直到一九九六年,那壮观的场面一年比一年更加热闹,让我们这些人记忆犹新;那按系统列队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那忻州全市人民群众闹元宵的热情直冲云天。

再说观看闹元宵的观众。他们有的从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坐乡镇公交来了;有距离近的骑自行车来了;有的走亲戚早就住在城里了。城周围三、五里地的群众也都来了。这样忻州城内聚集了大约有十来万人,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游行的队伍早早地排在胜利街以南,绵延数里。

在光明街忻县政府门西临街搭起一个检阅台。党政领导坐在台上对游行队伍进行检阅。上午十点钟,大会总指挥宣布:元宵文艺游行活动开始!

只听得“向前向前向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声嘹亮,走在最前面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1567部队,他们身穿军绿色的军服,肩上挎着铮亮的步枪,刺刀闪闪发着寒光。他们迈着娇健的步伐,只听见整齐的呱呱皮鞋声向我们走来,展示出威武的军人雄姿;也展示出伟大祖国的钢铁长城坚不可摧。我们内心是无比激情澎湃,心中感慨军队是多么的强大。

忻县造纸厂的高跷过来了!男子排头是杜润林、李建秀、女子排头是张爱平、李慧兰,个个长得都很漂亮,妆化的非常靓丽,个头高低差不多,动作扭得又整齐,当他(她)走在街上,后面吸引着一群小后生、小闺女们,久久不肯离去,给忻州人民群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文章图片1

踩高跷扮演老太太,最数当年忻县汽配厂的白亮生,老太太的扮相惟妙惟肖,神情逼真,手中的小条帚慢悠悠地动一下,一招一式逗得观众前仰后合、开怀大笑,真是个爽爽栉栉、格锃锃的老婆婆。有的观众跟着白亮生一直走,最后也没有分辨出是男扮女装,还是真老太太。当时的年代我们还很封建,男女同学见了面如同陌路之人。有个女同学踩高跷,扮演个新疆姑娘,看见我还扭过头去,我也觉得脸上发烫,有点不好意思。

说起踩高跷,电业局的高跷也非常有特色。领头的男演员贾永康,他(她)们脚踩1.5米的高跷,能做前空翻、后空翻、放㕚等高难动作,让人既担心又惊喜。

顺便提一下电业局的彩车。彩车上装饰着铁塔和高压线,从山上引过来,为千家万户送来光明。其中小汽车在公路上飞驰是忻县最早利用机械传动来装饰彩车的。

彩车后面是电业局的军乐团。他们的乐队里有单簧管,双簧管,法国号,大管 ,萨克斯管,长笛 ,短笛、巴松管、小号,短号,长号, 大号,小低音号、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他们的团员大多是郑州电校和北京电校的毕业生,乐队队伍雄壮,音乐激昂,让忻州人民见识和欣赏了西洋音乐的风采和美妙,为忻州人民的元宵节文艺活动提供了一场西式的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舞龙灯也称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南关的舞龙灯活龙活现。铿锵有力、热闹非凡的鼓乐齐鸣,一条条金黄色长龙在会场上翻腾起舞,上下翻飞,一会儿二龙戏珠,一会蛟龙出海,让人看得眼花繚乱,目不睱接。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像巨龙一样腾空而起;又昭盼着天龙降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文章图片2

匡村的牛斗虎。有史以来,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法律规定是不允许随便宰杀的。在民间也有“饿死不杀耕田的牛”的自律。匡村的牛斗虎真是表演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表现一个老牛领着一个小牛,遇到了老虎。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小牛要往老虎跟前凑,老牛知道老虎的利害,老牛拼命护着小牛,老虎跃身飞向小牛,老牛用粗壮的牛角顶向老虎。真替小牛捏一把汗。我们看到伟大母爱的洪荒之力。同时我们要发扬老黄牛精神,兢兢业业地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夺取农业生产大丰收,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文章图片3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如同坐于船中,这就是划旱船了。一般有十来只旱船,另有一、二男子扮成划浆的船夫,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北关的旱船表演者有我的同学靳改平、米增兰、闫改灯、米秀婵等,她们正值风华正茂,青春洋溢。划船是米大贵。别看米大贵平时腿脚不灵活,走起路来一点也不着急。但是,跑起旱船来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左右来回奔跑,前后反复跳跃,动作干净利落,脸上的汗水象下雨似的,但是,人家划起船真是越划越有劲,越划越潇洒。

文章图片4

炮打台湾。是搬运公司历年的闹红火项目。搬运公司的前身是忻县光明运输社。他们用一辆三轮车来装饰国民党军舰,马傻子装扮成美国兵,头戴美国的高筒礼帽。说起马傻子那话就长了。

马傻子本名马德生,北京人,满族。会魔术、变戏法、演杂技。在当时对魔术没有什么认知的情况下,马傻子可是个能人。业余时间到处变魔术赚钱。文化大革命中马傻子被定为“特务”,受到了大会批斗等各种残酷折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给马傻子平了反。这是后话。

另一个是杨黄祥扮演国民党的兵。还有一辆三轮车装扮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舰,孙保元操纵着军舰,追逐着台湾的军舰。另一个师傅把二起脚炮放在炮管里点燃,向台湾的美帝国主义发射。孙师傅骑得三轮飞快,左右穿梭,来来回回,追逐着!追逐着!

彩车走一段路,就向国民党军舰发射一阵炮弹。我们跟在后面一来看红火热闹,二来我们特别喜欢鞭炮,想捡瞎捻子的二起脚炮,或者捡一个只响了一声的炮。

各种各样的红火太多了。有忻纺的旱船、高跷;运输公司的彩车;有樊野的挑花篮;有广秀的模特队;有大头娃娃、有秧歌、有武术表演。有时前后两家一样的红火,走一段路后两家开始叫板。扭开了!吹唢呐的脖子上的青筋憋老粗,打鼓的后生打的更卖力。正是:“唢呐吹得震天响,高跷扭得分外欢,一看手表一点半,观众忘了吃午饭”。

游行一直要进行到中午一、两点钟以后,对于早晨没吃饭的人来说,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有的就带全家人在泰山庙饭店喝碗豆腐脑、吃个扭丝饼子。有的在街上买点案子糕等之类的小吃。有的到打磨巷对面的大街饭店花八毛钱买个过油肉,花二毛钱买个凉菜,花一毛多钱买个大肉面,这就相当奢侈了。有的回家时再买上几个麻叶子、干馍馍、斜尖子。麻叶子用纸筋子穿上,提在手里回家去,人们看了流露出羡慕的眼神,“看人家买了那么多的吃喝!呀呀呀!”。

那么多人的游行队伍再现街头闹红火,已经成为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了。眼前见得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电子玩艺儿。偶尔走过来一队高跷,小孩们觉得特别稀罕。那却是我们儿时最普遍最普遍的红火。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是中国人民的重要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和传承。有些像“挠阁”、“牛斗虎”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年青人不愿干,老年人已经干不动的窘境。如何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元宵节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将是今后各级领导重点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期盼的丰富多彩的“元宵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