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 自在独行贾平凹

 寻琴斋 2022-03-03

自在独行贾平凹


若干年前,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学到《一棵小桃树》一课,觉得一种淡淡的忧愁伴着朦胧的美感扑面而来,感觉高深莫测,很富有哲理,也充满人生感慨,心想,能把一棵普普通通的桃树,写出这样的境界,确实是高手,不禁对贾平凹先生肃然起敬。

后来读到精美散文选上的《丑石》,觉得太励志了,一定教育了一些以貌取人的人,启发了一些先天条件不好的人,给多少才华被埋没的人以灯塔般的希望。幸好,这两篇也收录在了他的这本名为《自在独行》的散文集中。这是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细细品味这本书的缘故。

读完之后,发现这本300多页的小集子中的散文,主要是围绕几个方面的主题:一是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关于家人的记忆,二是关于陕南陕北采风的所见所闻,三是自己的一些收藏品和小物件,四是自己对一些物体物品的感思和顿悟。以写作而言,确实是一种独自前进的旅行,为你喝彩的,只能是你的围观者,永远不可能成为你的同路人。假如真有人想同路,作家本人就要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背离,走另外一条更加人迹罕至的偏僻之路。从这个角度来说,写作,尤其是散文的写作,是一种独行。

所谓自在,更是散文写作的最大优势,可以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真实随性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即便是无人欣赏,也有一种宣泄的快慰和释放的快感。而往往,在散文中就更容易流露出一个人的真性情。所以看《自在独行》,也能看到更加真实的贾平凹。

无论是宣传的噱头,还是由衷的赞美,很多文章中都把贾平凹称为最懂女人的当代作家。他八九十年代清纯的笔触下,确实描写了许多有着自然之美与乡村淳朴之美的美丽女子。但是到《废都》的时代,他的作品和风格就变了,即便是让语言和叙述风格无限接近《红楼梦》,而格调却无可奈何地接近《金瓶梅》。书中的女子虽然还美丽动人,但已经没有了独立的灵魂,完全成为了男人的附庸和玩物。他的笔,也自动放弃了播撒精神力量的功能,一头钻进了低级趣味里。在《自在独行》中,关于女人,也占到了很大的篇幅,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主题之一。但也只是站在男人的视角去观察,并不能写出女人的精神和内心,甚至在颇有些幽怨的叙述语言中,将与之之间的龃龉,归罪于女人。

书中有大量的关于陕南陕北民风民俗的描写,写得极细腻细微,让人如同随着作者一起走街串巷、翻山越岭去采风,一起徜徉于边塞小城,一起夜宿农家,一起看漠漠黄沙,一起去逛小镇集市,确实别有一番风致。但我总疑心他的笔致太弱了,往往只抓住一些温柔如南国水乡的细节,缺乏西北旷野厚土的粗犷和旷达,缺少农人们生活的血与泪、苦与痛。因此,作为同样从农村出生、成长、最终走进城市的汉子,我也怀疑他在写作时感情的真假,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是盯着鲜花美人说风流,不是从古典文化中嫁接过来一种不接地气的典雅,就是先预设一个文人梦中田园生活般的背景,终究是与现实隔了一层。

书中还描写了他的许多个人藏品,诸如树根、汉罐、红狐石、残缺的石佛等等,也写了偶然遇到的花草树木,为了赋予它们一种让人新奇的灵性,就往往从佛那里寻找底蕴,用佛的虚无去渲染意境的空灵。结果,每一个写物的短篇都很好,但放在一起,未免千篇一律,一再强调他对科学之外的神秘灵异的痴迷,对无迹可寻的臆想的因果缘分的信赖。假如这是写《废都》《秦腔》这类小说营造氛围和描绘背景的需要,也无可厚非,但若是自在独行时候的真实心理,未免显得格调不高,品味太低。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或许是一个才子型的作家,但决不会是伟大的作家。





(贾平凹)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