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古人心中的圣地,蒙古汗国故都哈拉和林

 激扬文字 2022-03-03

哈拉和林,来源于突厥语“喀喇昆仑”,意为“黑色岩山”。哈拉和林又称“和林”、“和宁”,蒙古汗国,也称“大蒙古国”(1206~1271)第一个都城,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和北元时期的汗庭所在地。

十三世纪中叶是哈拉和林的鼎盛时期,是亚欧大陆上著名的大都市。

哈拉和林位于蒙古国乌兰巴托西365公里、前杭爱省呼舒柴达木南20公里。大体位于蒙古国中心,西依杭爱山,东邻鄂尔浑河,周围是大片开阔平坦的草原。

1220年,蒙古汗国创建者成吉思汗决定定都哈拉和林。此后5年间,成吉思汗一直率军在中亚、南俄一带征战,哈拉和林成为汗国的大本营和后勤基地。

1227 年成吉思汗在征西夏途中病死。1229 年窝阔台继位后,开始在哈拉和林修建固定的行政中心。1235年建成外围城墙。1241 年窝阔台病死,蒙哥汗即位。1258 年蒙哥汗离开哈拉和林征南宋,次年在进攻四川合州的钓鱼城时被打死。

1260 年,位于哈拉和林的阿里不哥与位于开平府(即后来的元上都)的忽必烈争夺汗位,不久,忽必烈亲征哈拉和林。1261年冬,阿里不哥兵败西逃。1263年,忽必烈把开平府改为上都,以取代哈拉和林。1264年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1272年,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建立元朝,哈拉和林先后成为和宁路(也称和林行中书省)和岭北行中书省治所,仍然是漠北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

1368年,元大都被朱元璋攻克,元顺帝被迫出逃,明洪武三年(1370年)死于应昌府(位于今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元昭宗),定都哈拉和林,国号仍为“大元”(后改称“大蒙古”),史称“北元”。在经过明将沐英、蓝玉和明成祖朱棣三次深入漠北打击后,再加上蒙古各部混战不休,哈拉和林逐渐成为了一片废墟。

1585年,喀尔喀蒙古阿巴岱汗在哈拉和林城址废墟旁兴建了额尔德尼召,也称额尔登召,汉语称为“光显寺。”。

1889年,俄国学者H.M.亚德林采夫考察了哈拉和林废墟。1948~1949年,苏联考古学家C.B.吉谢列夫领导的苏蒙考古队进行发掘,为研究蒙古汗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哈拉和林古城遗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约2500米,东西约1300米。周围有土墙,四面设城门。在城西南部发现宫殿址,宫殿围墙呈不规则方形,长255米,宽220~255米,内有5个台基。中央台基高约2米,上有大型殿址,面积为55米×45米,有人根据花岗石柱础的位置,推定殿内共有75根木柱。地面铺设绿琉璃方砖。在殿南面发现用花岗岩石板砌成的门址。周围4个台基的建筑都面向中央大殿。类似唐宋宫殿的布局。一般认为这群宫殿建筑是1235年窝阔台汗所建的万安宫。宫址下的地层中发现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佛教彩绘壁画遗迹。城中央为商业和手工业区。建筑遗存集中在东西、南北两条大道附近,发现炼铁炉和陶窑等手工作坊,出土大量铁农具(犁、铧、镰)、兵器及生铁锅等。

城址内出土了大量北宋钱币钧窑和碰州窑瓷器,以及汉式铜镜,砖瓦等,反映出汉文化在当地的影响。

哈拉和林的额尔德尼召、乌兰巴托的甘丹寺、色楞格省的庆宁寺,是蒙古国三大著名的黄教寺庙。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把藏传佛教推到了很高的位置,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得到广泛传播。1586年蒙古喀尔喀部首领阿巴岱汗在哈拉和林废墟上,用遗址的石头建成蒙古第一个大规模的佛教中心额尔德尼召。

额尔德尼召有100 多间庙宇房屋,喇嘛僧侣最多时曾达1000 多人。

1588 年,阿巴岱汗之子在额尔德尼召建起四边围墙,每边长约400 米,围墙上修建了100 座白塔。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的迅速传播,1799 年在额尔德尼召院内又建成藏式庙宇和白塔,新建的白塔上有大小8 座白塔,连同四周围墙上的100 座白塔,整个额尔德尼召有108 座白塔。

2004年,以哈拉和林为中心的“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迄今为止蒙古国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1986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出版。

《鄂尔多斯学研究》2010年第3期,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考察团,《出访蒙古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阅读体验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