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全琮篇(下)——卷入太子鲁王之争

 金色年华554 2022-03-04

三国良将系列之全琮(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全琮重大事件之八——芍陂之战

赤乌四年(241)四月,孙权发动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伐魏。

《晋纪》载: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五万人围樊城,诸葛瑾、步骘寇柤中。

芍陂在庐江郡,距合肥不远;樊城不必多说,是荆州战略要地;柤中则在襄阳以西,另外还有威北将军诸葛恪进攻六安。四路大军分别在荆扬二州出击,孙权这次的行动志在必得,至少合肥与樊城这东西两面得有一面取得战果。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全琮篇(下)——卷入太子鲁王之争

全琮作为东路军大都督,这场战役却在其本传里只字未提。要强调一下,全琮的大都督是孙权正式任命的,所谓东吴四大都督里,论官职的话也只有陆逊真的当过大都督,其他三人的职务并不叫“大都督”。所以显然全琮这位大都督并没有取得前辈们同等的功绩,以至于陈寿甚至觉得不是光荣的事,所以在本传给跳过了。到底怎么回事,咱们接着聊。

两大方向,四路大军中,全琮是最先与魏国开战的。与他对阵的是魏国扬州刺史孙礼。芍陂地名因水利而得,这里是淮河流域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所在,春秋时期楚国修建,后来曹操力主在淮河流域发展屯田,芍陂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而说起吴国主动出击的导火索,有一部分就是因为魏国不断在淮河流域开垦屯田,时任尚书郎的邓艾负责发展屯田成效显著。假如吴国坐视不理,魏国的实力将迅速增强,此消彼长的道理,孙权必须破坏屯田。所以四路大军伐魏中最先开战的地点就在芍陂。

全琮上来就把芍陂堤坝给掘开了,洪水淹没掉大片良田。然后又放火烧掉屯田户聚居的安城,把百姓迁往东吴。这次全琮没有再像之前打六安那样放走百姓,想必从前的浪漫主义逐渐被现实所取代吧。

随后全琮与孙礼展开决战,此时孙礼的许多士兵都在休假忙农活,在岗的人数很少。全琮兵力占优,但孙礼亲自下场拼杀,双方从清晨战至夜晚,战况极为激烈。就在孙礼即将支撑不住时,魏将王凌带领援军赶到,全琮无力再战只得撤退。

王凌投入的这支生力军改变了战局,一路追击吴军,筋疲力尽的吴军损失惨重,中郎将秦晃等十余名将领阵亡。危急时刻张休、顾承二人挺身而出,带领本部兵马阻击追兵,使魏军停止追击,双方再战。很快全琮的儿子全绪、侄子全端也带兵赶来,一同将王凌的追兵击退。

《顾谭传》载:魏兵乘胜陷没五营将秦晃军,休、承奋击之。遂驻魏师。时琮群子绪、端亦并为将,因敌旣住,乃进击之,淩军用退。

全琮这里败给了王凌,其他三路情况则各有不同,但所有四路大军在两个月内就全部撤退了,轰轰烈烈的伐魏大业戛然而止。其实倒不是因为吴军表现太差劲,主要是孙权最爱的儿子,太子孙登在五月去世了,孙权大受打击。

其他各路的表现就不展开了,只说全琮。纵观战役全过程,全琮决堤烧城,迁徙百姓,表现还是可以的。与孙礼激战一天也占据上风,只是在筋疲力尽时被王凌捡了便宜。虽说损失十余名将领,但最终还能击退王凌的追击,说明整支军队没有伤筋动骨,损失算是可以接受的范围。

胜败乃兵家常事,既然全琮没有重大失误,那么战败也算不上罪过。而阻击魏军的张休、顾承、全绪、全端立下战功,应该奖赏。然而张休、顾承被拜为杂号将军,全绪、全端却只分别得了个偏将军、裨将军。四个人一起抗敌,怎么封赏却差这么多?就因为张休、顾承先到,全绪、全端后到?

还真是因为先来后到。这合理吗?这不合理。毕竟四个人到底表现如何,谁更勇猛,杀敌更多,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啊。这就涉及到谁来记录和禀报战功了。芍陂之战全琮虽然是大都督,但显然不能自己为儿子、侄子邀功,一来战役归根结底打输了自己没底气,二来也不能自卖自夸,落人口实。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全琮篇(下)——卷入太子鲁王之争

全琮重大事件之九——卷入党争

《吴录》载:全琮父子屡言芍陂之役为典军陈恂诈增张休、顾承之功,而休、承与恂通情。休坐系狱,权为谭故,沈吟不决,欲令谭谢而释之。

向孙权汇报战果的人是典军陈恂,原来这家伙跟张休、顾承串通好了,故意汇报时多报张顾二人战功,少报全家二人战功。全琮什么时候受过这种委屈?大半辈子顺风顺水,堂堂驸马爷、大都督,这张休、顾承怎么就敢干这种欺上瞒下的事?全琮一家当然气愤,屡次公开声称自己冤枉,被一群小人算计。

三年之后,在全家不懈的举报之下,孙权进行调查终于掌握确凿证据,于是把张休、顾承给下了大狱。全琮父子三人算是出了口恶气。

话说回来,以全琮的地位怎么有人敢如此羞辱他呢?我们来看看跟他交恶的人都是谁。

张休是张昭次子,顾承是顾雍的孙子。张昭、顾雍就不必多说了,都是东吴柱石般的人物。而这两人背后还有一人,顾承的亲哥哥顾谭。张休、顾谭加上诸葛恪、陈表,这四个人被称为东吴“太子四友”,是原太子孙登的亲信幕僚。孙登死后,孙和被立为太子,顾谭、张休、顾承三人都加入新太子门下。与之相对的,还有鲁王孙霸一派。因为孙权在两个儿子之间采取暧昧模糊态度,导致很多大臣觉得鲁王才是最终继承帝位的人选,由此产生了太子党与鲁王党的对立,史称“二宫之争”。

关于二宫之争的详细情况,鉴于陆逊篇还没写完,我们留到那边再说。总而言之,全琮及其儿子全绪、侄子全端都是鲁王党一派,至于原因,那就要问全琮的好老婆孙鲁班了。这位“全公主”的母亲是步皇后,而太子孙和、鲁王孙霸的母亲为王夫人(孙霸母亲存争议)。后期孙权想立王夫人为皇后,可孙鲁班母亲步练师也只是死后追封皇后,加上孙鲁班此前就看王夫人不顺眼,如今更加嫉恨王夫人得宠超过母亲。于是祸起萧墙,孙鲁班决心搅乱皇位继承权,让孙和、孙霸兄弟阋墙。具体而言,孙鲁班利用孙权对自己的宠爱,以及步家、全家两大家族的势力,让后宫矛盾扩大到整个东吴朝廷。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全琮篇(下)——卷入太子鲁王之争

孙鲁班

全琮禁不住老婆的枕边风,全氏一族自然站在了鲁王阵营。由此就跟张休、顾承、顾谭发生对立,这才有张休、顾承谎报军功,全琮父子激烈举报一事。

这里本没有顾谭的事,顾谭当时已经接替爷爷丞相顾雍,以太常身份代理尚书事了,地位非常之高,前途也一片大好。顾家作为吴郡四姓之一,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本地大族势力。弟弟顾承跟张休谎报军功被投入监狱,哥哥顾谭也负有连带责任。孙权本不想拿顾谭开刀,于是私下对顾谭说:“等到上朝时,你就代表顾家向全琮他们道个歉,由我亲自主持公道,让你们双方都有台阶下,这事也就过去了。”

等到群臣上朝,孙权就按照剧本向顾谭问罪。结果顾谭不按剧本发展,反而直呼:“陛下,谗言竟如此众多了吗!”好家伙,别说给全琮一家面子,这顾谭连孙权的面子都不给了,紧接着下面有人启奏称顾谭胆敢顶撞皇帝,这是大不敬,按律当斩。

《吴录》载:休坐系狱,权为谭故,沈吟不决,欲令谭谢而释之。及大会,以问谭,谭不谢,而曰:“陛下,谗言其兴乎!”

当着群臣的面,尤其两派人闹得正凶,孙权也不能无动于衷,顾雍杀是不能杀,但跟张休、顾承三人一起打包发配到了交州。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全琮篇(下)——卷入太子鲁王之争

全端

全琮重大事件之十——交恶陆逊

综合史料来看,其实全琮只是因为妻子孙鲁班的缘故被动算入了鲁王党,并没有过多介入皇位争夺战,倒是他的次子全寄积极投身其中,想方设法陷害太子。

《三国志·陆逊传》载:逊书与琮曰:“卿不师日(磾),而宿留阿寄,终为足下门户致祸矣。”琮既不纳,更以致隙。

这段史料的意思是,陆逊写信给全琮,劝他效仿西汉名臣金日磾大义灭亲杀掉自己为非作歹的儿子,以免全琮一族以后招来祸患。当时陆逊远在荆州,连他都知道全琮的二儿子为支持鲁王而行为不端,可见当时两党闹得已经非常激烈。

原本全琮对陆逊是很尊敬的,但被人劝说甚至威胁不杀自己儿子,全家都要招来祸患,全琮还是无法接受。因此全琮跟陆逊之间也产生了矛盾。

但要据此说全琮本人深度参与鲁王党的阴谋,或者全琮指使自己儿子出面活动,这恐怕不能成立。史料中并没有此类证据,而且最后全琮家族后来除了全寄被处死之外,并无其他人受牵连。另外,即便是父子也不意味着站在同一阵营。另一位东吴重臣诸葛恪就是支持太子的一派,而他的长子诸葛绰却投身鲁王党。这对父子矛盾闹到何种程度呢?后来孙权发觉诸葛绰行为不轨,便让诸葛恪好好管教儿子,史书原文“令更教诲”。诸葛恪怎么教育的?“恪鸩杀之”。

虎毒尚且不食子,诸葛恪竟然毒杀了自己的大儿子,诸葛恪后来权倾朝野,但也未得善终。

赤乌九年(246年),全琮升任为右大司马、左军师。抛开党争且不谈,全琮为人非常谦虚随和,并且乐于听从别人善意的规劝,从来也没跟谁争吵过。

《三国志·全琮传》载:为人恭顺,善于承颜纳规,言辞未尝切迕。

陈寿特意在全琮本传中指出其性格非常谦逊,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全琮不是因为芍陂之战争功而和张休、顾谭他们闹得不可开交?不是因为袒护儿子而跟陆逊交恶?这样也能算“为人恭顺”?笔者认为不矛盾。这两件事都是突破全琮底线的,一件是战功被夺,一件是被劝杀子,换了谁都会很愤怒。

晚年的孙权独断专行,不再像年轻时愿意采纳臣下的意见。他打算派兵占领珠崖与夷州,也就是海南跟台湾,先向全琮询问意见。全琮答道:“以我国的天威,拿下珠崖与夷州自然轻而易举。但是这些地方已经是遥远的异域,隔着海峡,水土又多瘴气,我们的军民去到那里必然水土不服生出疾病,然后互相传染牺牲大批军民。这样做只能白白损失人力,没有实际收获可言,还请陛下三思。”

孙权不听,坚持派兵出征。结果士兵们十之八九都死于瘟疫,完全印证了全琮的话。孙权深为后悔,后来又和全琮提及此事,为了给自己找点面子,说当时只有全琮反对,其他人都默不作声,孙权才没听全琮的意见。这是不是实情不知道,只是全琮回答得很耿直:“当时我只是说出真实想法,事实就是如此,如果群臣不劝谏,臣以为这是不尽忠。”可见全琮做事还是以大局为重,从始至终都敢于直谏,不会因为担心触怒孙权而畏首畏尾。

赤乌十二年(249),全琮去世,三儿子全怿承袭爵位。

也许全琮是幸运的,他没有看到二宫之争的最终结局就去世了。第二年党争达到最高潮,太子孙和被流放,鲁王孙霸被赐死,双方两败俱伤,孙亮被立为新太子,全琮没有狠心杀掉的二儿子全寄则被孙权处死。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全琮篇(下)——卷入太子鲁王之争

孙权

至于兴盛一时的全氏宗族,在公元258年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寿春起兵时期,许多全氏子弟被派到寿春支援,后方家属却被权臣孙綝迫害,于是家属逃到魏国,寿春城中的全怿、全端便率部归降了魏国。全琮去世不到十年,整个家族便被连根拔起,幸存者基本都投靠了魏国,所以后世谈论东吴大族时通常不会把全氏放进来,令人唏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