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实文学】程金焕:血誓

 新用户89134deQ 2022-03-04

纪实文学

  
 /程金焕

这是一个发生在中越反击战前后的真实故事。

1985年,安徽省铜陵市一个小山村里,一位身穿军装的男子拖着沉重而且有一点跛的步伐,一路寻问来到了一户普通农民家中。问清楚两位老人就是胡兴龙的父母以后,他就一下子跪在了地上,痛哭着喊道:“爹,娘……”

两位老人懵了,看着眼前这个陌生的男子,他们小心翼翼地问道:“孩子,你不是兴龙啊,你是不是走错门了?”

男子没吭声,默默的从怀里掏出一封“血书”交给了两位老人。老人看后瞬间泪如雨下,他们拿着血书痛哭道:“我的儿啊……”话没说完,就泣不成声了。

自从几个月前接到儿子牺牲的消息以后,两位老人就在痛苦中生活着。今天突然见到儿子的战友,还有俩人的血誓,两位老人心里的伤疤又疼开了。

面对跪在地上的儿子的战友,老人连忙说道:“快起来,孩子。”说着扶他起来,并让他在凳子上坐下。

原来,这名男子名叫方海鹰,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和老人的儿子胡兴龙是战友。1984年,方海鹰和胡兴龙一同参加了老山边境自卫反击战,他们是在战前训练中相识的。作为新兵,方海鹰和胡兴龙有幸被分到了同一个侦察连,在训练的过程中,他们得知对方竟是铜陵市老乡。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他们在接下来的训练中,便成了形影不离、无话不说的好战友。训练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很快两人所在的部队便接到了一个紧急的任务。一向要好的胡兴龙和方海鹰知道此次任务的危险性,所以临出发前,他们便相约来到营地后面的小山上。夜深人静的夜晚,山坡上一片寂寥,此时只听见胡兴龙严肃地对方海鹰说:“兄弟,这次任务的危险性我们比谁都清楚,如果这次我们其中一人不幸牺牲,我希望对方可以帮忙照顾家里的老人,你觉得如何?”方海鹰听了胡兴龙的提议后,没有丝毫犹豫便答应了这件事,为表郑重,他们还写下了血书,并对天盟誓。  

很快,他们就上了战场。1984712日,松毛岭战役打响了。他们所在的部队在解放军万炮齐发的掩护下向越南军队发起进攻。那天炮弹爆炸的光焰把天空都映红了。

越军在苏联专家的部署下,集结八万军队对解放军阵地合围,想一举拿下松毛岭。可是解放军炮兵经过几波由敌人纵深到我军前沿阵地的齐射以后并没有发现越军的主力部队。原来狡猾的越军早已潜伏在距我军前沿阵地200米的地方,等待总攻命令。

胡兴龙,方海鹰所在的侦察连奉命搜索侦查。解放军在得到越军的位置以后,下令炮兵对我军阵地前200米以外发起猛烈炮击,每发炮弹都精准的落在越军潜伏的地方。

在与敌人激烈的交战中,胡兴龙不幸中弹,当场牺牲,时年仅21岁。

此战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越军阵地发射炮弹,打得越军鬼哭狼嚎,溃不成军。此次战役解放军共向越军发射炮弹3400吨,是二战以后发射炮弹最多的战役。

方海鹰在这场战斗中腿部受伤,由于他表现突出,被部队授予三等功荣誉。可方海鹰并没有因为立功而高兴,战友胡兴龙的牺牲使他非常痛苦,他怎么都不敢相信那个活泼可爱的战友,就这样离开了他。可现实是残酷的,任凭方海鹰再怎么心痛难受,战友胡兴龙都不会再回来了。

轮战换防后,部队上根据方海鹰在战场上的表现,通过了他的入党申请,并打算将他送到军校学习。可方海鹰面对大好的前途,却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因为他心里清楚,如果自己选择去军校深造,那以后的时间都会在部队度过。可这样的话,对胡兴龙的承诺怎么办?胡兴龙的父母谁来照顾?考虑再三后,方海鹰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次学习的机会,他找到领导并讲明缘由后,于1985年底退伍,回到了老家工作。准备替战友胡兴龙担负起照顾老人的任务。

得知这一切后,两位老人感动的泪如雨下,把方海鹰像亲儿子一样拥抱在怀里。

随后两位老人又语重心长的问道:“孩子,你的一片真情我们非常感动,可是你的父母谁来管?”

“你们放心吧,我家里还有个哥哥……”

“你的父母同意吗?”胡兴龙父母问道。

“我来的时候已经跟他们说好了。”

从此以后,方海鹰便把老人的家当成了自己的家,把两位老人当作自己的亲父母,他被政府安排在市区一派出所工作,一边上班,一边尽心尽力地照顾两位老人,帮助老人干田地里的庄稼活儿。

次年,胡兴龙的妹妹胡兴兰初中毕业,正赶上征兵,老人毅然决然地又让女儿报名参军,替哥哥完成保家卫国的使命。面对老人的爱国情怀,方海鹰感到非常敬佩。

过了两年,18岁的胡兴兰从部队回来探家,正赶上秋收。没有硝烟的天空湛蓝湛蓝,人们在丰收的田野里收获着庄稼,一切都是那样的安宁平静幸福。

胡兴兰跟着方海鹰一起帮家里割水稻,收苞米,把家里的农活儿打理得井井有条,见方大哥虽然腿部有点伤残,但干起活儿来还是那么有劲,那么能干,她不由得心生欢喜,看到父母身体健康,她放心了。

很快归队的时间到了,她在家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秋收假期。也许是女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回到部队以后,胡兴兰不由自主经常想起家里的事情,海鹰哥哥的身影老在她的脑海里晃动。终于有一天她拿起笔来给哥哥写了一封信。

海鹰哥:你好!

上次回家探亲,看到你把父母照顾的非常好,我心里非常高兴。回到部队以后常常想起咱们在家里一起干农活儿的情景。现在土地分给各家各户了,你要上班还要干田里的农活儿,父母也上了年纪,我担心你一个人里里外外的忙身体吃不消,我想回家帮你。

前几天我们连队开展国防教育,播放了你们当年在老山前线浴血奋战的视频,观看的战士们都流泪了,都被战场上的残酷震撼了。没有你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今天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你们无私无畏的精神感动了我们每一个战士,我们每个人都拿你们为榜样。

海鹰哥,我们最近的训练很忙,就写到这里吧,代我向父母问好。你是我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我爱你!

此致

敬礼。胡兴兰

  1988.9.30.

一个星期以后,这封信就寄回了家乡铜陵市,方海鹰看了信的内容担心妹妹不安心部队服役,就赶紧给她写了回信。

兴兰妹妹:你好!

来信收到。家里一切都好,你不用担心。你们部队搞国防教育,练兵活动这很好,但是我从你的信中感觉到你有提前退伍的想法,千万不要因家里的事情影响你,我是个男子汉,我还年轻,我也有力气,我一点都不累。你安心服役,在部队好好干,我会为你感到高兴。

哥哥:方海鹰

   1988.10.8.

胡兴兰接到哥哥方海鹰的回信,非常高兴,她满以为哥哥会对她表白什么,甚至向她发起主动进攻,她将信封紧紧的攥在手里,想象着哥哥会在信里对她说的话,只觉得脸红心跳。

终于找到没人的机会将信看完,令她大失所望的是哥哥竟然一点也没有领悟出信的意思。她心里暗暗抱怨道:真是一个粗心的男人!一点也不解风情。

经过几天的思考,胡兴兰觉得她的表达应该更大胆更明显一点,于是她又给哥哥写了一封信。表白了她对哥哥的爱慕之情,并表示愿和他一起生活一辈子。

信寄出两个礼拜以后就收到了回信,胡兴兰喜出望外,心想这回哥哥一定会对她说一大堆的甜言蜜语,她急忙将信打开。

兴兰妹妹:

看了你的来信,哥激动的流下了眼泪,高兴的彻夜未眠。非常感谢你对哥吐露心扉,也感谢你的纯洁可爱,说实话,哥也非常喜欢你,可是我辗转反侧,思前想后,觉得你应该有更好的选择。因为第一哥比你大四五岁,第二哥是个残疾人,走路有点瘸,所以哥配不上你,哥会毁了你的一生。

从兄妹的角度来讲,哥也有一肚子话想对你说。哥虽然被安排在市区一派出所工作,但由于哥腿的问题经常给出警造成了很多不便,甚至拖了大家的后腿。目前正值下海浪潮,哥想停薪留职在市区开一个兵哥川菜馆。

哥在部队时当过一段时间的司务长,跟炊事班的一位四川战友学了一些川菜的地道做法,之所以这样打算,一来自由职业,工作与休息可以自行调节,二来也不给单位和同事添负担。如果经营的好,收入比工资高的话也能更好的贴补家用。

好了,就说到这里吧,父母身体很好,安心服役,别胡思乱想。哥会在家乡给你物色更理想的对象。

妹妹,再见。

哥哥:海鹰

  1988.11.1

胡兴兰从回信的字里行间看到了哥哥的诚实善良,勇敢坚强和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的品德。她立即给哥哥写了回信。

海鹰哥:

回信悉知,泪漫眼眶。

妹妹决定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回。哥哥不必自卑,腿部残疾是为国而残,是光荣,是骄傲,是功臣,是勋章!妹妹作为一个军人崇尚英雄,热爱英雄,支持英雄。别说你走路有点瘸,就是你坐在轮椅上妹妹也愿意侍候你一辈子,就是你再大四五岁妹妹也毫不含糊,会毅然决然的嫁给你。你开餐馆做老板,妹妹愿做老板娘!

海鹰哥,你等着我。咱们拉勾起誓,一百年不变!

兴兰妹

  1988.11.2.

方海鹰收到妹妹来信,激动的心快要从喉咙里跳出来,想起同事曾给自己介绍过几个姑娘,当她们得知自己的腿部残疾以后都选择了离开,这次妹妹的态度却是这样的坚决,方海鹰只觉得心里一股甜蜜的幸福感和着眼泪一同涌出。可是这事还得让父母知道啊,万一两位老人不愿意呢?想到这里他一颗滚烫的心瞬间凉了下来。

星期天,方海鹰给父亲买了烟酒,还买了鸡鸭鱼肉,回到家里亲手下厨做了几道好菜。吃饭的时候他还和父亲对饮了几盅,见老人心情不错,他就把这事告诉了两位老人。

谁知两位老人听后高兴地说道:“这是好事啊,孩子,亲上加亲呀。”

“不不不,我是说让你们劝劝兴兰,让她跟着我会受委屈,以后会拖累她的。”他说着下意识的看了下自己的小腿,低下眉头怯怯地说道:“因为我的左腿小腿被敌人的炮弹炸飞了,现在装的是假肢。”

“我的儿啊,你说的是啥傻话呀,正是因为这样,将来你老了好让兴兰照顾你,我们俩也好闭上眼睛呀!”母亲说道。“啊?你们知道了我的腿……”

“我们早就知道了,今年秋天兴兰回家探亲,她在你洗脚的时候无意中看到的。可怜的孩子……还让你干那么重的农活儿……”母亲说着放下碗筷用手抹起了眼泪。

父亲也放下碗筷站起身来走到方海鹰的跟前,用手摸着他的肩膀说道:“孩子,我们对不住你呀!”说着把海鹰揽在怀里。

“爹,娘,没事的,我年轻,有力气,我不怕吃苦,我能行……”

父亲摸着方海鹰的后脑勺用颤栗的声音说道:“你真是兴龙的好战友,我的好儿子呀!”

几年后,胡兴兰退伍,与方海鹰喜结连理,两口子一起经营兵哥川菜馆,凡是来就餐的退伍军人及家属一律打八折,就是老百姓也享受退伍军人的待遇。他们的饭菜质量和服务态度赢得了顾客良好的口碑,生意越做越好。

时光荏苒,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方海鹰胡兴兰他们在铜陵市买了房子,接来父母同住。胡兴兰还给方海鹰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女,日子过得美满幸福。他们的事迹被媒体传为佳话。

《解放军文艺》杂志编辑部也派记者专程前来采访,方海鹰和胡兴兰穿上军装热情地接待了她们。两位老人也被邀请到兵哥川菜馆门前的采访现场。

这天,阳光明媚,兵哥川菜馆门前摆满了鲜花,群众兴致勃勃的围了一大圈,他们纷纷拿出手机现场拍摄。

采访开始前,记者和两位老人随便交谈了几句,然后说道:“大叔,我们是《解放军文艺》杂志编辑部的记者,今天专程采访你们一家子,请您对读者说几句心里话。”

胡大叔看了看老伴清了一下嗓子说道:“这些年我最有体会的一句话就是:家里得有一个儿子!”

“您能说的具体点吗?”记者问道。

胡大叔想了想说道:“这几十年来,我们家要是没有海鹰,这日子还不知道会过成什么样子,别说住上单元房,我这把老骨头在不在人世都难说呀……”说着难过了起来。

“爹——”胡兴兰眨眨眼睛。

“好好好,我不说了。”胡大叔转向记者说道:“你们采访我的儿子、女儿吧,我老了说话不中听了。”

“大叔,您说的话很有震撼力,谢谢大叔!”

记者又和方海鹰夫妇闲聊了几句,然后问道:“胡兴兰战友,你为什么要嫁给方海鹰?”

“因为他是英雄,他是最可爱的人!”

大家听到身着军装,英姿飒爽,年轻漂亮的胡兴兰的回答,爆发出了一阵赞美的掌声。

记者说道:“胡兴兰战友,你的回答太完美了,我代表所有军人和《解放军文艺》的全体读者祝福你们!”

“非常感谢!”胡兴兰激动地说道。

记者将目光转向一身绿军装,潇洒威武的方海鹰,看着他佩戴在胸前的军功章问道:“方海鹰战友,听说你退伍后分配到派出所工作?”

“是的。”

“那么,你为什么还要选择下海搞餐饮?”

“因为我腿部受伤,留有残疾,我不想在工作中拖累同事,也不想给党和政府添麻烦,所以选择下海。”

“你是一个胸怀宽广,品德高尚的退伍军人。面对广大读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作为一个退役军人,我想说我们在战场上流血牺牲,在生活中努力拼搏,为的就是给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没有硝烟,没有炮火,和平安宁的环境,让他们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现场观看采访的群众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作者简介:程金焕,陕西省宝鸡人,生活在秦岭北麓,关中平原,炎帝故里,渭水河畔,1959年出生于凤翔。

责任编辑:白建平

终审编辑:寂石

排版制作:余萍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副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编 委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朱吉述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  土  文  学 社
《 乡土文学 》 编辑部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