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0年粟裕参观诺曼底,用脚踩三公里后,猛然大呼:台湾旦夕可下

 历史侦查处 2022-03-03

晚年的粟戎生将军回忆其父粟裕时,常说:“我的父亲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解放台湾。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台湾回归、祖国统一,所以,他时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呆呆地看着台湾地图,一看就是一整天。”

这是粟戎生中将对父亲粟裕最朴实的感情回忆。在这份质朴无华的回忆点滴中,可见,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不再过问军政大事的粟裕,始终放不下解放台湾的心结。

尽管彼时武统台湾的时机已过,但对祖国统一大业心心念念的粟裕,始终无法忘怀毛主席曾交给他解放台湾的历史重任,而这个重任伴随着粟裕将军的一生,直至他溘然长逝,他都不曾忘记:祖国尚未统一,同志还需努力!

一、功败垂成的攻台战役

1949年,第三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浩浩荡荡渡过长江,迅速攻占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中心南京和经济要地上海。国民党反动派一路如丧家之犬,慌乱撤往台湾,攻台战役就成为渡过长江天险,即将南下后首要考虑的要务了。

其实,在渡江战役发起前,粟裕很早就考虑了攻台战役。在他看来,汤恩伯固守的长江防线,一线兵力单薄,纵深极其空虚,实乃难以抵挡住我百万大军,反倒是面对浩瀚无垠的大海,我军要在此后渡过台湾海峡,直取台湾的军事行动中并非易事。

大陆与台湾最近的距离也有130公里,国民党败退前,对沿海的船只进行了大规模破坏和掠夺,再加上海上令人捉摸不定的潮汐,要在短时间内渡海攻台绝非易事。

对于粟裕的担忧,毛主席早有预料。1949年6月,在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向粟裕和华东局发来一封电报指出:

请开始注意研究夺取台湾的问题,台湾是否有可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夺取,用什么方法去夺取,有何办法分化台湾敌军,争取其一部分站在我们方面实行里应外合,请着手研究并已初步意见电告。

电报发出一个星期后,毛泽东再次致电催促粟裕,务求“夏秋准备,冬季解放台湾。”

与此同时,随着解放战争进度的摧枯拉朽,我军业已拿下厦门 兵锋已直指金门。金门与厦门距离约10公里,两岸之间隔海相望,甚至在天气好的情况下,站在厦门肉眼都能隐约窥见对岸小岛。

驻守金门的是国民党将领汤恩伯指挥的第22兵团,总人数加起来仅有约两万人,而彼时抵达东南沿海一带的第三野战军总人数十多万,从兵力来看,我军占有绝对的优势。

然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我军由于内部各种因素,加之受限于潮汐的变化等客观条件,金门一役我军未能达成既定的作战目的。

粟裕痛定思痛后,认真汲取此役沉重的经验和教训,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下一阶段的攻台作战准备中来。

金门战役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并没有影响到毛泽东解放台湾的信心。也就在此战后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了海南岛、舟山群岛、东山岛等诸多岛屿。事实再次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有足够的能力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登岛作战只要筹划得当,茫茫大海并非是不可逾越的天险。

因此,在攻台作战问题的统帅人选方面,毛泽东仔细斟酌后任命粟裕为总指挥。对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决策,粟裕深感责任重大。为此,他多次请求中央军委直接指挥或派刘伯承或林彪等人主持大局,他本人作为主要军事领导人,全力协助该战役的组织和指挥。

对于粟裕的请求,中央军委并没有收回成命,毛泽东坚信粟裕是解放台湾的不二人选。粟裕之所以令毛泽东如此欣赏,则来自于他卓越的指挥作战能力。

粟裕的出色作战能力,主要表现在他善于绝处逢生,善打巧仗和硬仗等方面。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粟裕率领仅有500人的红军挺进师奔赴浙江,与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反动派作战,在与总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凭借着高超的指挥艺术,连战连捷。到抗日战争结束时,部队总人数竟发展成为13万多人的主力部队。

而在此期间,毛泽东没有与粟裕有过面对面的接触,相比较101,对粟裕的认识,毛泽东知晓得就晚得多。

粟裕第一次引起毛泽东格外关注的是1940年10月,在对阵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3万精锐部队时,粟裕仅以7000人的兵力,消灭了敌人1.1万人,缴获长短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189挺,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

毛泽东激动之余,评价道:“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以后可以指挥四五十万人马。

毛泽东的眼光极其精准,此后的粟裕在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中大放光彩。

有人做过相应的统计,整个解放战争中,我军有38次战役歼敌超过3万人,粟裕则指挥了其中12次;有23次战役歼敌超过5万人,粟裕则指挥了其中8次。

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面对极其复杂的局势和战机稍纵即逝的局面,粟裕抓住局部战役的同时,通览全局,他的作战参谋秦叔谨就曾回忆:“粟裕总能把战役的局部和战略的全局结合得很好。”

正是在他的精心布局下,淮海战役打得极其精彩,毛主席不无感叹地夸赞:“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的吃下去了。粟裕就是淮海战役这锅夹生饭的大厨师和美食家的代表者。”

由此可见,粟裕了不起色的大兵团作战能力。

而此次解放台湾的军事行动中,敌人在金门一线重兵布防,岛上炮台齐刷刷对准了我军即将渡海的海面,三野又出动了12个军约50万人,另外还有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的海空力量。指挥这样一支庞大的攻台部队,没有过硬的大兵团作战素养;没有敢打、巧打的勇气和智慧,我军难以突破敌人构筑的密集防线。

因此,能担任解放台湾战役的总指挥,粟裕无疑是最佳人选。只要假以时日,拿下台湾不在话下。

然而,天不遂人愿,正当三野全体将士紧张地做着各种准备工作之际,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被迫搁浅。

二、参观诺曼底,心怀祖国统一大业

朝鲜战争的爆发,彻底打乱了解放台湾的计划。迫于现实利益的考量,毛泽东决策暂停攻台,出兵援朝。

然而,3年后,朝鲜战争结束,武装解放台湾的某些条件已经不复存在。随后,出现了一些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因素,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和平统一两岸的方针,至此,当年提出的解放台湾的战役方案只能束之高阁。

而在此后,伴随着粟裕将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病情日益加重,以及长期退居二线等因素,武统台湾的计划也渐渐成为了粟裕心中最大的遗憾。

尽管武装解放台湾的条件不再具备,但粟裕心中心怀祖国统一大业的梦想始终没有破灭。1970年6月,粟裕将军率领中国军界代表团出席刚果国家人民建军四周年活动。在结束完外事活动后,按计划粟裕一行会在法国停留三天。

留法三天是粟裕的安排,因为这里的诺曼底战场是他心驰神往的地方。诺曼底作为二战欧洲战场著名的转折地,此行,他出访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借鉴当年盟军诺曼底登陆,为日后有机会解放台湾尽可能地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对于一代名将粟裕将军的到来,我国驻法使馆的全体工作人员非常激动。时任驻法大使黄镇第一时间指示,要求使馆武官处全力做好接待工作。

武官处的方文武官领受任务后,立即召开武官处处务会,研究落实粟裕将军及其一行人的具体事项。粟裕一行抵达巴黎当天,黄镇大使便询问他:第二天是去参观马奇诺防线,还是诺曼底战场?粟裕不假思索地说:“去参观诺曼底战场!”

其实,熟悉粟裕将军的人都清楚,戎马一生的粟裕只对军事方面感兴趣,尤其是酷爱收藏地图和枪支的习惯,几乎伴随着他大半生。黄镇知道,作为浪漫之都的法国,能够吸引他的到来,马奇诺防线和诺曼底这两个地方是他极有可能最感兴趣的地方。

在粟裕提出要去诺曼底看看后,黄镇安排了对诺曼底地区比较熟悉的韩开合副武官陪同前往。

次日,在韩开合等使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粟裕、段苏权等人驱车四个小时抵达法国阿罗芒什镇的诺曼底登陆遗址。一路上,粟裕几乎没怎么欣赏异域风情,而是不住地向韩开合询问诺曼底的一些情况。

诺曼底位于法国西北部,1944年6月,盟军正是在这里投入了4个集团军共280万人,调动了上万架飞机,9千多艘舰船,17万多辆坦克运输车,最终凭借着强大的力量和出其不意的打击,血战了49天,终于完成了二战史、也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两栖登陆舰作战。

听完韩开合的介绍,粟裕频频点头的同时,又陷入了一阵阵思索之中,似有所悟。事实上,在来诺曼底登陆遗址前,粟裕就查阅了大量有关二战盟军登陆诺曼底的史料。当他来到诺曼底松软的沙滩上时,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登陆场,粟裕将军侃侃而谈,对盟军能够成功登陆诺曼底,从时机把握、战术策略、潮汐起落等诸多角度,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令在场的人大为震惊。

虽然初来诺曼底就已经将当年发生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基本摸透了,但仍旧有一些问题困扰着他。诺曼底登陆期间,盟军使用了大量登陆工具和运输工具,以及盟军在塞纳湾构筑人工港等情况,粟裕并不是很清楚。

尽管这些在旁人看来都是不值一提的小问题,弄不弄清楚都无关紧要,可粟裕却不这么看。

当年盟军为确保诺曼底登陆成功实施,事先准备了大量搭载步兵和坦克的登陆驳船、自动驳船,同时,为保障源源不断的武器和兵员运送到对岸,盟军还在塞纳湾构筑了两个人工港,并在英吉利海峡铺设了石油管线。这些都是能确保登陆作战成功的关键。

在参观诺曼底遗址过程中,粟裕明显察觉到了当年盟军强悍的后勤保障力量,而这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欠缺的。当年的金门战役如果不是运力跟不上整体进度,三个团九千多人又怎会壮烈牺牲;如果不是运力跟不上,抗美援朝又怎会出现志愿军在前线饿着肚子打仗......

一系列深刻的惨痛教训令人记忆犹新,悲从心起,粟裕又怎会放过一次探究盟军登陆成功的奥秘呢。

于是,粟裕找到了诺曼底遗址的工作人员,向他们请教:人工港为什么能够浮动?水泥墩的体积多大?大小是否一样?是怎样浮动的?又是怎样固定的?满怀虚心求教的粟裕,不曾想到,这个些问题竟然也会难倒诺曼底遗址工作人员。

粟裕脸上泛起了些许失望,但他却没有就此放弃,时时刻刻留心学习,渴求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夙愿,驱使着他接下来做了一件令在场所有人都倍感意外的事情:

只见他卷起裤腿,脱掉鞋袜,光着脚丫,下到海滩的浅水中来回走动,似在寻找遗落在海边的宝贝。用脚踩了三公里后,猛然间,粟裕激动得像个孩子一样大声欢呼道:“真是不虚此行,不虚此行,台湾旦夕可下了!”

原来,在众人的一片错愕中,粟裕在海边走了三公里是为了寻找当年人工港的一些水泥残骸,他找到之后,又逐个对此一一丈量,终于弄清楚了那些先前脑海里的疑问。

弄懂人工港的构造和原理,实地勘测出他们的大小和方位,将来解放台湾或许就能派上大用场。多年后,同行的段苏权将军回忆:

“将军(粟裕)一直在思考,将来我们怎样解放台湾的问题,其中登陆作战是必不可少的战役行动,他是想从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得到启示。”

这也许就是粟裕当时内心的真实独白,但他真实内心的想法我们无法揣测,也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参观诺曼底、实地下水勘探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将来能在祖国的统一事业中派上用场。

三、未能亲手解放台湾,成为粟裕终身的遗憾

从法国考察回来后的粟裕变得沉默寡言了起来。粟裕之子粟戎生回忆,父亲时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书房里,呆呆看着台湾地图,一看就是一整天。其实,他哪里是在发呆,而是眼睛盯着台湾地图,脑海思索着祖国统一台湾的大业。

1961年9月,粟裕因身体旧疾复发在东北休养,期间,他视察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粟裕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军队叫解放军,而不是国防军?”

台下的学员顿时议论纷纷,有人说是保留革命传统;也有人说是习惯性称呼,粟裕听完后只是笑笑,不置可否。

这时,台下有个学员回答道:“因为台湾还没有解放!”,粟裕面露惊喜,当即问:“你叫什么名字?”

“报告首长,我叫刘胜利!”

粟裕显得很高兴,当即就说:“你已经可以提前毕业了!”。据说不久,刘胜利不仅提前毕业,还被破格提拔成为留校教员。

当然,关于解放军为什么叫解放军,为什么不改称国防军,多年来,官方从来没有给出过任何正式的解释。粟裕与哈军工学生们的交流,据说是目前能看到的仅有的一次公开讨论。

姑且不论解放军的称谓问题,单从这件事就足以看出,粟裕的心中始终就没有放下过台湾问题。

还有一件事,足够说明粟裕对未能亲手解放台湾终生抱憾。1962年,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打算“反攻大陆”。

当时在上海疗养的粟裕,拖着病躯的他立刻赶往福州。他不放心台湾局势,生怕再上演南日之败。在向充分了解军委的作战方针和军区的部署后,他又不顾身体,实地跑到闽中泉州湾、闽南赤湖和厦门等多地,冒着风吹日晒的辛苦逐一考察调研,并用调查为基础重新拟定了一个完全的御敌计划。

要知道,自1958年开始,粟裕实际上就已经不再担任部队实权职务了,素来低调内敛的粟裕,此时为了国家的安危,却全然不顾这些于己不利的举动,毅然向上献言献策,由此可见,台湾问题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而也恰恰是他此后无缘再指挥解放台湾的军事行动,因此,他倍感珍惜祖国每一次对台湾采取的行动,似乎后半生的粟裕是为解放台湾而活。

晚年的粟戎生将军感慨地说:“父亲对没完成毛主席交代的解放台湾的任务痛心不已,他常常说'全国解放以后我带你们回湖南老家’,可这一等就再也没了老家了。”直到粟裕病逝,他都没能盼来台湾的解放、祖国的统一。

1984年2月5日,一代战神粟裕大将与世长辞,临终前留下最后的遗言:

在我共同参加战役、战斗的同志中,牺牲了的烈士有十数万,而我还活着,见到了革命的胜利。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愿在有生之年得以见台湾解放、祖国统一,以告慰粟裕老将军的在天之灵,足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