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松读懂韩非子01-难言

 火岩山 2022-03-04
图片

无论是谁,说话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这一部分人满意了,肯定有另一部分人不满意。在网上发表言论,无论什么观点都会引来论战,就是因为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处在不同的高度。由此可见,说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听别人说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好比当君主说起来很简单,用一群能人给自己干活就行了。但是怎么区分谁是能人呢?怎么辨别能人提的建议对不对呢?反过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觉得自己是个能人,给君主提建议的时候,怎么知道君主听了这个建议是高兴还是生气呢?是采纳还是拒绝呢?

给陌生网友提意见都能惹来骂战,如果给君主提意见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俗话说的伴君如伴虎就是这个意思。韩非子难言篇讲的就是向君主进言的困难,他列举了历史上很多大臣向君主进言后招来杀身之祸的例子,来说明说话不是张嘴就能说的,你认为别人喜欢听的,别人未必喜欢听。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 为华而不实。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多言繁称, 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捴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 而不辩。

关于说话会出现的问题,韩非子总结出来了十二种情况。你专捡好听的说,别人会觉得你华而不实。你有什么说什么,别人会觉得你笨嘴笨舌。你长篇大论旁征博引,别人会觉得你空洞无物。你言简意赅直达本质,别人会觉得你锋芒毕露。仅仅看这四种情况,是不是有一种左右都不是的感觉?

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

你说话过于亲密甚至触及隐私,别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冒犯。你说话过于疏远甚至漫无边际,别人会觉得这是浮夸无用。前一种情况是关系不到那一步就说了那一步才能说的话,后一种情况是关系到了那一步却不说那一步的话。这说明不该说的时候说和该说的时候不说,都是不行的。

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

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会被认为是鄙薄浅陋。说话跟风随大流唯唯诺诺,会被认为是胆小怕事巴结上司。说话特立独行惊世骇俗,会被认为是荒诞不经。这三种情况说明,层次比大部分人低了不行,和大部人一样不行,比大部分高了还不行,真是太难了。

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你原创的金句频出,别人会认为这是古代的名人名言。你大白话平铺直叙,别人会认为这是见识浅薄,如果你引用大家熟知的经典名著,别人认为这是鹦鹉学舌。真牛逼不行,不牛逼不行,装牛逼也不行,说话就是这么难,横竖都能让别人挑出毛病来。

如果只是不涉及现实利益的闲聊,当然可以不在乎结果,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就像网上的键盘侠一样。但是如果是向君主游说推销自己的治国理论,还想让君主采纳自己的理论予以重用,那么每一句话就都是生死攸关。所以,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慎重,因为说错话带来的是现实利益的重大损失。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大王若以此不信 ,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

问题分析的虽然正确,但是君主未必会听,解决问题的理论虽然全面,但是君主未必会用。先从分析具体问题入手展示自己的才能,然后让君主接受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这是被重用必经的两步。但是君主如果不相信这些话,往小里说会把这些话当成诋毁诽谤,往大里说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今苏州)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

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这就是韩非子说的子胥善谋而吴戮之。

伍子胥帮助吴王称霸,能力不可谓不强,功劳不可谓不大,而且都经过现实成功的检验,当再次向吴王进言的时候却引来了杀人之祸,而事后证明伍子胥的进言是正确的,吴王也因为不听进言导致了亡国。这说明,话说得对,未必会有好的结果,此谓难言。

有一次,孔子要去陈国,路过匡城。弟子颜刻赶车,他用马鞭指着城墙一隅说:“以前我来这个城,是从那个缺口进去的。”匡城的人听说,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来了。阳虎身材高大,相貌魁伟,与孔子相貌酷似,且同为鲁国人。阳虎曾经残害过匡地人,匡人一直记恨在心。

此时,匡城的简子远远看到路上来了一群人,认准其中一个正是阳虎,心想:这正是替匡人报仇的好机会!便转身去召集兵卒,匡地人闻讯都赶来围困孔子。孔子等人奔波了一天,终于安顿下来,正准备好好休息一下,忽听外面喊声惊天动地。

子路出门去看个究竟,只见无数兵卒铠甲齐备,把他们的住所围了个水泄不通。简子的兵卒看见有人出来,大声喊道:“快快让阳虎出来受死!”子路不明原委,非常愤怒。回身去告知孔子,手举画戟,要去与匡人拼命。

孔子制止了子路,说:“仲由啊,为什么不多从仁义方面想一想呢?假如说我对《诗》《书》学习得不好,对《礼》《乐》探究不深不透,那是我的过错。我本来不是阳虎,别人却把我当成阳虎,这不是我的过错,那是命运啊。” 

这时,匡地的人聚得越来越多,围困得越来越急,随从的弟子们束手无策,都很害怕。孔子却从容自若地对弟子们说:“周文王已经死了,周代的礼乐制度不正掌握在我们手中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种制度,就不应该让后死的人认识和承担维护它的责任。天意既然没有要毁灭这种制度,那么,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于是,孔子率领弟子和琴而歌,声音和曲调都甚为哀婉。后来,卫国的宁武子出面消除了误会,匡人才知道这是圣人孔子而非阳虎,孔子和弟子们才得以脱离险境。这就是韩非子说的仲尼善说而匡围之。

孔子作为民间大学的校长,说话的水平不可谓不高,但是当匡人误以为他是阳虎的时候,他也无法靠一张嘴来证明自己不是阳虎,孔子只能以大无畏精神面对匡人的围困。这说明别人不相信你的时候,再能说也难以改变别人的看法,此谓难言。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 。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不久,齐襄公因与其妹文姜(鲁桓公的夫人)私通之事暴露,索性将鲁桓公灌醉并杀死。对此,管仲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内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

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经被自己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

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管仲躲在鲁国,齐国强迫鲁国交出管仲,鲁庄公得知后与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认为齐国要管仲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任用他为政。因为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将为鲁国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张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


但鲍叔牙用计称齐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杀管仲。且鲁庄公新败,闻齐国大兵压境,早吓得心颤胆寒,没有听施伯的主张。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这就是韩非子说的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

鲁国人知道管仲的贤能能够让一个国家强盛,但是齐国大兵压境,形势所迫之下鲁国也不得不把这么贤能的人才囚禁起来。鲁国人也明白不能放虎归山的道理,但是光靠一张嘴是无法说服齐国放弃索要管仲。这说明别人一心想要的东西是无法说服别人放弃的,此谓难言。

这三个人都有说服不了别人的时候,是这三个人不够贤能吗?不是的。是君主不够英明,所以无论下面的人多么贤能,正确的进言也不可能被君主采纳。这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 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翼侯炙,鬼侯腊,比干剖心,梅伯醢。

上古的商汤是最圣明的君主,伊尹是最聪明的大臣,最聪明的大臣去劝说最圣明的君主,都还是游说了七十次而没有被接受。直到伊尹亲自拿着锅子砧板去做商汤的厨师,成为关系亲近的人,商汤才知道伊尹贤能而任用了他。所以说,最聪明的人去说服最圣明的人,也不是过去说两句就能被接受的,伊尹说服商汤就是这种情况。

聪明人去劝说愚蠢的人一定不听,文王劝说纣王就是这种情况。所以文王劝说纣王,纣王就把文王囚禁了起来。因为劝说纣王,侯被烤死,鬼侯被做成肉干,比干被剖心,梅伯被剁成肉酱。聪明人去劝说愚蠢的人,下场是一个比一个惨。这说明进言说话有多么难,最聪明的人之间劝说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还有那么多愚蠢的人。

夷吾束缚,而曹羁奔陈,伯里子道乞,傅说转鬻,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关龙逢斩,苌宏分胣,尹子阱于棘,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睢折胁于魏。

韩非子又列举了十多个例子来说明贤能的人都是人生艰难,管仲的故事上面已经讲了。再就是曹羁奔陈的故事,曹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71年),曹庄公逝世,戎人不顺服。戎国与曹国毗邻,地域相近,交往密切。曹庄公曾娶戎女为妃,生公子赤,常居戎地。此时,公子赤在戎。

戎人想扶持公子赤归国争位,进攻曹国,曹羁劝谏曹伯∶“戎人众多,且最不讲信义,您不要亲自迎敌。”曹羁进谏三次,曹伯不听,于是曹羁逃往陈国(今河南淮阳)。戎人打败曹国,公子赤即位,是为曹僖公。


百里奚自幼家贫,在齐游学时曾乞食于人,为蹇叔收留,因得不到齐的任用,投奔虞国,为大夫。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君不听奚言,为晋所灭,奚被俘。秦穆公以求婚于晋,晋献公将奚作为陪嫁臣送秦。奚不堪其辱,逃到南阳,被楚人所执,以牧牛为生。

秦穆公知奚贤能,遂以缉拿逃奴为由,用奴隶身价——五张羊皮将百里奚赎回,拜为大夫,因号“五羖大夫”。在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好处,并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开始了秦国的崛起。

傅说,中国古代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建筑学家。他作为商代宰相,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留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名句,被尊称为“圣人”。而这位颇具传奇色彩、奴隶出身的宰相,当年就隐居在如今的林州市的王相岩。


傅说从政之前,身为奴隶,在傅岩做苦役。那里是虞、虢两地交界之处,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涧的流水常常冲坏道路,奴隶们就在这里版筑护路。傅说就靠从事版筑维持生计,虽有才干,无从施展。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庞涓后来出仕魏国,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魏武侯九年(前387年)左右,吴起遭到王错的谗害,受到武侯的猜疑,于是离开魏国,向南投奔楚国。吴起在离开西河郡的时候忍不住边哭边说这片土地不久之后就要被秦国夺去了啊,后来果然如他所言。

楚悼王得到吴起后,任命他为宛城守,防御韩、魏。一年后升任令尹。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

但是,吴起在变法中,曾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反对,史称贵人“皆甚苦之”。甚至连改变“两版垣”的简陋建筑方法也“见恶”,还在出行巡视时遇到大臣屈宜臼的攻击 。尽管吴起坚持变法,取得了成效,但他进行的种种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招致了他们的怨恨,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据说他后来投奔秦国时就携带李悝所撰的《法经》,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 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 ,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

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投奔秦国。

关龙逄也称豢龙,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夏桀荒淫无道,不理朝政,筑倾宫饰瑶台,远贤臣,亲小人,谏者皆杀之。夏桀终日与美女妺喜寻欢作乐,对妺喜言听计从,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逄实在看不去。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与国家,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

经过长期思考之后,关龙逄决定以献黄图进谏。所谓黄图,就是一种地图,关龙逄想借此说明形势危急,夏桀应多关心朝政。关龙逄献了黄图,故意立而不去。夏桀看到关龙逄的样子,心里很不耐烦,就说:“你还有什么惑众的妖言要说?”关龙逄怒目而视。夏桀早就对这人絮絮叨叨、净说难听话的关龙逄厌恶极了,什么也不问便把黄图烧毁,接着喊来兵士把关龙逄囚禁起来,不久就杀了。

苌弘(公元前582?—前492),字叔,又称苌叔,周朝时期蜀地资州人。公元前492年,晋国发生了大夫范吉射和中行寅叛乱事件,苌弘的上司刘文公与范吉射为世代姻亲,为达到削弱晋国实力、辅助王室的目的,苌弘暗中为范氏出谋划策。内乱平息后,晋卿赵鞅以此为借口要征讨王室。

周敬王是依靠晋国的支持,才登上王位的,他迫于压力,为息事宁人,讨好晋国,下令杀了苌弘。忠心耿耿的苌弘最终做了“替死鬼”。相传,因苌弘死得悲壮、死得冤屈,其血三年化为碧玉。后常以“碧血”与“丹心”连举,称颂为国捐躯之士,用“苌弘化碧”、“六月飞雪”比喻千古奇冤。

尹子阱于棘,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睢折胁于魏,讲的都是类似的故事。这些很厉害的人物都曾经遭受苦难,很多人也都死于非命。

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闇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这十几个人,都是仁义、贤能、忠良而有本领的人,不幸遇到惑乱昏昧的君主而死去。那么即使贤圣也不能逃避死亡和刑辱,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愚昧的君主难以劝说啊,所以君子认为说话很难。况且最中肯的话都是逆耳不顺心的,不是贤能圣明的人是听不进去的。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我说的这些话吧。

初见秦和存韩两篇没有单独讲,这两篇可以作为难言的一个佐证,因为懂得难言的道理的韩非子,最终也死于进言。公元前233年,韩非子受韩王所托出使秦国。韩非子不但上书秦王政《存韩》提议别先灭韩国,直接推翻李斯之前先灭韩国的主张,还带来区别于李斯所代表的“法治”派思想“术治”。

什么是“术治”?韩非子是这样解释“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术”要求掌权者加大对官员队伍的选拔、考核,进而保持官员队伍的高效率,建立的前提理论是“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百姓而是乱臣”。

这跟李斯代表的“法治”派约束目标以老百姓为主,有着较大差别。韩非子的主张则是“法治”和“术治”结合,认为“……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君主如果不用术治,就会受到大臣的蒙蔽,如果没有法治,臣子就会作乱。

秦王政非常满意韩非子的“法治”和“术治”结合,曾对其高赞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能也正是秦王政对韩非子的喜爱惹恼了李斯,让李斯感觉到自己的地位不保,他要反击。李斯在秦王政喜欢韩非子的关头,点出韩非子最大的弱点——他是韩臣,他出使的目的是不要让秦国灭韩。

这话一说非常高明,纵使此后韩非子说得再好,都会被预判成别有用心。也正是因为李斯的这些话,直接促使秦王把韩非子给关进了监狱。而韩非子进监狱后,李斯开始了他的“追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