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会造句的人,成了畅销书作家

 走读生日记 2022-03-04

标题,是听了一个段子的结果。

不想在这个问题上铺陈,毕竟不会造句的人太多,而所谓的作家又过于烂。我不止一次听到,搭车某某记者一篇250字新闻稿署名之后的人,都号称作家了。

题外话。

再次加塞,阅读冈田武彦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上卷)》,把感触分享一下。

P s:以下墨绿色字体为原文,阅读感触以正常字体显示。

阳明思想中最出彩的“体认”,其实是一种情感。西方哲学重理性,东方哲学重情感。如果我们把哲学思想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阳明的东方哲学就可以被看作是对根的培养,而西方哲学则是对枝枝叶叶的探求。

冈田武彦对王阳明思想学说的这个评价,让我赞赏的同时又有几分遗憾和失落,因为我突然之间更深刻的领会了“舍本逐末”的含义。

在一个被成功学、励志学和鸡汤学笼罩的时代,很多人都忽略或者人为抛弃了自己的内心和良心,距离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至高精神境界越来越远。而弹丸之地的岛国日本,却一直坚持追问阳明之学,并时有大师出现,一念至此难禁沮丧。

接下来,准备通读王阳明文集,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组团学习。

英明豪迈、文武双全,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右手抚剑叱咤三军,旷世罕见的大圣人、大豪杰、大儒学家王阳明最终没能逃过疾病的魔爪,迎来了和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永别的那一刻。

冈田武彦对王阳明开宗明义的赞美,并不是我关注的重点。

在这段话中,引发我触动的是“疾病”两个字。假如王阳明不因疾病而逝,活得更长久一点,他到底还会为腐烂的大明王朝做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他还会培养出多少继承他衣钵的知行合一的人才?他还会留下多少真知灼见和让后人流连忘返的文字?

遗憾的是,仅仅58岁,王阳明就被疾病带离了人世。

再高明的思想,也抵抗不了疾病的力量。可见,拥有健康是多么重要!

听完王阳明的《蔽月山房》,四座宾朋更是惊叹,他们对竹轩翁说:“令孙声口,俱不落凡。想他日定当以文章名天下。” 王阳明听罢,反驳说:“文章小事,何足成名?

十一岁的王阳明,冥冥之中就为自己临终前那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埋下了伏笔。47年之后,王阳明实现了他隐藏在这句话中的志向与抱负。

他偶然间读到朱熹给宋光宗的奏折,其中写道:“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王阳明幡然醒悟,痛悔自己之前的学习虽求广博,但未曾循序渐进,最终导致自己的学问不精,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朱熹是一个真正善于读书的人。从他给宋光宗奏折关于读书的见解来看,足以验证汉代刘向这句话果然大有道理: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毫无疑问,王阳明也是一个真正善于读书的人。

2022年3月4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