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浅说村桥

 昵称45109175 2022-03-05

因水而有桥,绍兴自古以“江南水乡”而闻名,且素有“桥乡”之称,而毗邻绍兴的上虞也不例外,境内水道、桥梁纵横南北,所到皆是。

可以说,上虞建桥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古尧舜禹时期,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并发现,目前上虞各乡镇、街道境内现存古桥共300余座,而在上虞古桥中,共分为拱桥、梁桥、堤梁式桥、闸桥等五大类别,这对整个绍兴地区来说是独占鳌头的。

老家虞北崧厦,水泊众多,河网密布,不说别处,单说我们村内就有三座桥,走在村道上,就能清楚看到由西向东依次坐落着,分别是“庵木桥、食堂桥、莲池桥”,均为梁式石桥,且南北向横跨村河。

先说说庵木桥,其实光听着名字,就知道这是一座木桥了,不过,现在它已是一座石桥,先后经历过两次修整,在2002年那次重建时,后人根据谐音将它改成了“安睦桥”,寓意邻友之间安睦和谐,听村中年纪大的人说,桥南右前方,即现在村委会所在地,原有一座兰记庵,因此叫它“庵木桥”。

再来说说食堂桥,为什么这么称呼呢?原来在现今此桥的右前侧位置,有一座五间一进规模的台门宅院,这便是那个年代(指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全村人集体的“公共食堂”所在地,当时报纸上还出现过“食堂办得好,社员吃得饱,劳动劲头大,生产效率高”的字语,说起“食堂”,同样位于崧厦的祝温村内就恢复建造“那个年代大食堂”,走进那里,便能忆苦思甜,重温岁月。

但凡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之前出生、生活在农村的,都经历过“吃食堂饭”,主食为六谷糊、白米饭和薄粥,因为当时全村男女老少(即全体社员,分一个总大队、四个生产小队)去食堂时,都得经过这座桥,故称它为“食堂桥”,虽简洁明了,但不免有些脱俗,直到近年,因重新修建时,才改成了“杭中桥”,即杭家最中间的桥,如今桥的右前方位置,那临河的五间老式楼房(仅剩后院)依旧尚存,仍有村民在此居住。

最后说说“莲池桥”,2006年重建,在三座村桥中,只有它未曾改名,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说,它也是算其中“资历最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两点:一是,“莲池桥”三字,曾出现在地方志书上,据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之二十七·舆地志八》记载:“莲池桥,在杭村”,杭村,即杭家村,这说明其历史有些悠久;二是,听村内一位老前辈说,昔日桥南面不远处的左侧有一座莲花池,虽早已荡然无存,但说起来却大有来头。

据说,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朝时期,始迁祖杭章(原姓抗,河南开封人,自号“希陶居士”,官至辟检校工部、唐鸿胪寺少卿、直殿卷帘使),从杭郡(现杭州)迁上虞县北夏盖湖西岸彭泽隐居,便在此掘地挖池、种养荷花,后将此地称作“莲花池”,从此,“莲花池杭氏”便成了杭氏家族的称呼,代代相承,就连2012年,村民续修家谱时,还将谱名定为《上虞崧厦莲花池杭氏宗谱续篇》,少不了在杭氏前加上“莲花池”三字,这表明大家都是杭姓祖先——杭章的后裔。由于此桥正处“莲花池”的北面,或许是村民按就近原则来定义,也可能是丛中带有纪念杭章与莲花池的一层含义,故称为“莲池桥”,具有较深的意义!

三座村桥,不仅没有照片存世,同时也无文字记载(除莲池桥外,另两座仅凭村民口耳相传),可惜的是,若不是当年的拆除建造,想必这三座桥已成为我村的“活化石”了,已得到更好地修缮与保护。

 旅游文学的小作坊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