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唐金镜录》哥舒翰兵败潼关1:名将的眼泪

 金色年华554 2022-03-05

《孙子兵法》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在孙武子看来,一场战争,在未正式交兵之前,一方如果能够进行很好的战前军事计划,另一方未进行充分的军事计划,那么胜利一定属于前者。

潼关战役之前的发生的一些事,让后世之人扼腕的重要原因在于,明明唐王朝此时已具备了战略上的主动性和随时能够平定叛乱的能力,只是因为最高决策者的昏聩和无能,而让叛军侥幸地攻下潼关,直逼长安。

有的时候,庙算多未必会赢,因为最终决策者此时已经丧失了领导力!

此时的唐玄宗真是大唐第一败家子。

《盛唐金镜录》哥舒翰兵败潼关1:名将的眼泪

我们前文讲述过很多杨国忠祸国乱政的史实,天下之人对此无不痛恨,也就是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眼中心底,才会无条件地信服杨家的“满门忠孝”。杨家的乱政也给了安禄山一个很好的造反理由,“清君侧”这个史书屡见不鲜的名词,在很多政变中出现。西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就以“清君侧,诛晁错”为由;后世永乐大帝朱棣想夺取皇位,也是以“清君侧”诛杀黄子澄、齐泰为理由。如果说汉明两代的这两场政变,所高举的“清君侧”大旗,名不副实,难以服众的话,安禄山这场叛乱,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对于以诛杀杨国忠为名,一定程度上是能够直击人心的。

只是因为,天下苦杨久已。

所以当哥舒翰屯兵驻扎潼关的时候,面对叛军来势汹汹,有人就动起了借手握兵权之际,先内除权奸,再外出平叛的主意。

《盛唐金镜录》哥舒翰兵败潼关1:名将的眼泪

先提出这个主意的人是王思礼。

王思礼劝哥舒翰,借助这个机会先把杨国忠除掉,稳住朝局之后,再出兵剿灭安禄山,这样重整大唐河山就指日可待。王思礼这个主意不可谓不高,已说明王思礼对朝政和人性的洞察力极为深刻,以杨国忠一派在玄宗皇帝面前的分量,而杨国忠并无治国理政的才能,留这样的小人在圣上身旁,对于哥舒翰守潼关,早晚是个祸患。此时的唐玄宗早已不复年轻时候的英明果断,相反早已成为昏聩懦弱的独裁者。对于王思礼的建议,哥舒翰不由给予回应。

王思礼不死心,找个机会再次劝哥舒翰,如果不能以大军逼宫杀掉杨国忠,那么能否派出三十多名骑兵把杨国忠劫来杀掉。

这一次哥舒翰明确回应了。他对王思礼说,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么在天下人面前,造反的不是他安禄山,而是我哥舒翰了!哥舒翰的两次拒绝,虽然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但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很快这个消息传到了杨国忠的耳里,哥舒翰大军在手,假如哪天真的心血来潮,自己岂非如同砧板上待宰之肉?对此,杨国忠采取了应对之策:请求皇帝陛下选派宫中监牧少年组成一支临时军队,大约三千余人在禁中展开训练。命令将军李福德率领这支军队。为进一步把控哥舒翰的一举一动,派遣自己心腹之人杜乾运,招募了近万人驻扎在灞上,对外说是为了防御叛贼,实则为了防备哥舒翰。

这一切,哥舒翰自然心里有数,明白杨国忠对自己的猜忌,于是找个机会,一方面向皇帝奏请,为了统一整合防御力量,将灞上军划归自己统一指挥调度,另一方面,找个借口将杜乾运砍了头,消除了杨国忠安排在身边的钉子和眼线。

将相不和,历来是国家不幸。

何况是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大唐?

杨国忠对哥舒翰的畏忌由来已久,早在安禄山刚刚造反之际,户部尚书安思顺曾入朝奏报皇帝,提醒皇帝安禄山会背叛。只是那个时候的唐玄宗哪里听得进他人劝谏?于是没把安思顺这事放在心上。

说到这,简单交代下安思顺。安思顺也是粟特胡人,在唐玄宗时期,也是一名了不起的军事将领,李光弼、郭子仪都曾是他的部下,但此人却和哥舒翰关系不睦。从家庭关系来看,他和安禄山虽无事实上的血缘关系,但因他的生父同安禄山继父却是亲兄弟,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他和安禄山乃是堂兄弟,安思顺汉化较安禄山更深点,因此在思想上更认可忠君卫国的思想。

哥舒翰虽然没有对杨国忠下手,但借着安禄山叛乱,却借机除掉了安思顺。一方面诬告安思顺外通叛军,多次和安禄山互通消息,一方面又派人诈送安思顺同安禄山来往书信,抓住之后前往朝廷报告。这样一来,唐玄宗完全被蒙在鼓里,一怒之下将安思顺同其弟太仆卿安元贞一并处死,家属全被发配岭南。杨国忠和安思顺关系不错,多次想营救,却最终无力回天。这事对杨国忠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所以面对手握重兵,镇守潼关的哥舒翰,杨国忠内心的煎熬和恐惧可想而知。

恰巧此时有人奏报,叛军崔乾祐近在陕郡,手下叛军不过四千左右老弱兵丁。闻听此报后,早就按耐不住,希望能够早日平定叛乱的唐玄宗,派出使者前往催促哥舒翰进兵杀敌。哥舒翰能征惯战,自然知晓其中利害,于是上奏玄宗:“安禄山知兵久已,如今作乱,岂能不做防御,臣料想这必定是以羸弱之师作饵于前,精锐重兵饲之于后,如果冒然出兵,必定中了禄山之计策。况且贼军原来,利在速战,我等官军据险以扼之,利在坚守。况且对于叛贼,残虐失众,早已离心离德。兵势逐渐微弱,只需假以时日,找个有利战机,就能实现不战而胜的战略目的”。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哥舒翰这番奏对上达天听,玄宗皇帝犹豫模棱两可之间,郭子仪、李光弼此时也上了一道奏疏,在郭、李二人的奏疏中,认为“一方面请同意郭李二人率军北取范阳,剿灭安禄山叛军的老巢,使其丧失根据地大本营,同时搜捕叛军的家属作为人质,动摇叛军军心。另一方面,朝廷务必要固守潼关,不可以轻易出兵,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如此一来,只要战略上照此执行,可以很快扫平叛军”。郭子仪、李光弼的奏对,从战略上是看,对于平定叛乱,重整破碎河山,在此时最具可行性的军事规划,如果唐玄宗能够稍稍有一点头脑,大唐历史此时已经走上中兴的正轨了。

《盛唐金镜录》哥舒翰兵败潼关1:名将的眼泪

可是历史,在此刻再次偏离了方向。

唐玄宗再次犯了百死莫赎的战略错误,置哥舒翰、郭李等人的战略规划于不顾,听从了杨国忠的怂恿,继续派遣中军前往催促哥舒翰出关应敌,一个接一个到来的使者,项背相望,让不堪压力的哥舒翰精神崩溃,哥舒翰知道,唐玄宗对自己奏对的拒绝,也是自己率领数十万人马即将走上绝路的开始。这一次上天再也不会垂怜他,也不再给唐玄宗机会了。

史书记载,面对先后来到催促用兵的使者,暮年的哥舒翰,情非得已,抚膺恸哭,指的引兵出关。

千年之下,读到这段历史,似乎依稀能够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对着落日残阳,满眼热泪却极为不甘的痛苦神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