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题|一定要给家人多吃这个菜,祛外邪,养肝血,为身体加满能量

 素问健康 2022-03-05

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大自然的植物们也带着新鲜扑鼻的清新,嫩嫩地长出芽儿来,崭露头角。
今天说的这个菜,有着特殊的香味,无论南北方饮食习惯,它都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不管是和面食搭配还是和米饭搭配,都毫无违和感,不管清晨还是傍晚,随时随地,都能在餐桌上看到它的存在,可谓是横贯我们的一日三餐,一年四季。
爱它的人极爱,视为不可抗拒的美味,欲罢不能,嫌弃的人避之不及,似乎仅仅是听到名字就闻到了它的味道。
对的,我们今天说的就是韭菜

春,颜色对应为青色,中医所说的营养更注重食物背后的能量,天地自然富有生气,青色所含的能量是人体在春天所需要的。所以,我们要多吃青绿色的应季蔬果。



与春天更匹配的能量蔬菜



青绿色、养阳、入肝,与春天生机十分有默契的蔬菜当属韭菜。

唐朝《千金方》有言:“二三月易食韭”。春天的韭菜是时令菜,清明前吃特别稚嫩鲜美。春天吃辛散发温之物,有助于肝气的升发。

通常我们在书写某种蔬菜的时候,都会给它戴个“草帽”,比如“葱”、“蒜”、“芹菜”。

而韭菜自己就是“一顶长在土地上的草帽”。

《说文解字》中是这么形容的:“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在土地上长长久久,蓬勃生长,可见其生长力之强大。


推荐食谱:韭菜鸡蛋

韭菜切成段,鸡蛋一个打散。
热锅放油,下鸡蛋炒成块状,放切好的韭菜段,微炒后,加适量盐巴,出锅。

 

韭菜属阳,鸡蛋属阴,韭菜炒鸡蛋是很好的阴阳调和的搭配。老少咸宜。



行气养肝血-春天正需要



韭菜辛温,入肝、胃、肾经。

功效及主治:行气解郁、温肾补阳、活血散淤、解毒。治胸痹,噎膈、反胃,吐血、衄血、尿血,痢疾,消渴,痔漏、脱肛,跌扑损伤,虫、蝎螫伤。

韭菜其味微酸,故入肝而主血分。春天养肝,肝郁的人,肝血被耗散的很多。有些人会压抑或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可能情绪上看不出来肝郁,但在身体上会有相应的症状。比如:食欲不振、不感觉饿、吃得少但不容易消化、口苦口干、四肢乏力、脘腹胀满、大便不调,失眠、健忘等等。

女性朋友们的肝郁问题,易引起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囊肿、乳腺纤维瘤等等。

小孩子的肝郁问题易夹杂脾虚,表现在食欲不振、不长肉、脸色暗黄发青、爱捣蛋不听话、爱生闷气等等。

《本草经疏》:韭......以其微酸,故入肝而主血分,辛温能散结,凡血之凝滞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气药也。

韭菜辛温能散结,把身体的郁滞带出来。特别适合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以及易闷闷不乐的孩子。

韭菜相当于中药里的引经药,引入肝经,肝生血,一道韭菜猪红,不仅美味、刺激食欲,而且行气养肝血。

推荐食谱:韭菜猪红

准备猪血250克,鲜韭菜150克,酸菜50克,红葱头2~3个。

将韭菜、酸菜洗净,切成长约2厘米的段,红葱头切末备用;

把猪血切成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的条状,沸水汆烫备用;

将炒锅烧热,加入2小匙油,炒香红葱头末,加入猪血条拌炒一下,再加入盐和胡椒粉调味,稍微焖煮一会,然后加入韭菜、酸菜炒热后即可起锅食用。

 

需注意的是,韭菜不要炒过火,怕影响它的辛散之功。


温中补肾-大人小孩都需要



韭菜,温补肾阳。

《本草拾遗》: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腑脏,令人能食,益阳,止泄臼脓、腹冷痛,并煮食之。

韭菜是宿根植物,冬天营养回流根部。头一茬韭菜在越冬时得到了地气的充分滋养,初春时又最早接受到天气的温煦。
春天适量增加甘甜的食物,熟韭菜“甘而补中”,可以温补肾阳,补益脾胃,增加食欲,适合肾阳不足、寒性体质的人食用。一般这类人群在”地气仍然寒冷“的春天手脚发凉、怕风、腰膝疼痛、尿频、唇色淡白、腹部寒凉等。

韭菜又名”起阳草“,很多人把它跟我们日常说的”壮阳“混在一起,觉得只适合男生吃。肾阳,不仅仅是指生殖功能,肾为我们全身阳气的根源,大人小孩都需要,肾阳佳、脾胃好,才能为春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动力,茁壮成长。

推荐食谱:韭菜粥

韭菜50g切碎、粳米100g。

将粳米导入锅中加水煮沸,成粥后,加入切碎的韭菜,待韭菜颜色变深即可。

尤其是胃寒冷痛时,韭菜煮粥服用,不但味道好,治疗效果也确切。
 
温馨提示:“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指的是旧疾发作。韭菜为“发物”,因为它辛温,阴虚内热及疮疡、目疾患者均忌食。

《本草汇言》:“疮毒食之,愈增痛痒,疔肿食之,令人转剧。”

也就是说,皮肤长疮长红疹,长痘痘,眼睛红肿,长麦粒肿等等,手足心热、口干心烦、失眠、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这些情况都暂时不食用韭菜,以免加重症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