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是艺术家——巴尔蒂斯油画赏析

 与春天同行 2022-03-05

图片

巴尔蒂斯


法国著名绘画大师巴尔蒂斯被媒体誉为“20世纪最后的巨匠”,甚至一向自负的毕加索也称赞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虽然社会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他本人却憎恶“艺术家”这个称号,因为在他看来,艺术家从文艺复兴开始追求表达自己的内在世界,这种注重个性的表达恰恰是“艺术的悲剧”,因为“内在世界是有限的”,而其普世意义却被渐渐忘却了。  

他是个天才,但天才的成长也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其父母均是著名画家,且跟时下名流多有往来。在此家庭环境熏陶之下,巴尔蒂斯13岁即为诗集配图40余幅,也出版了一套有关中国故事的连环画,从此艺术小荷已露尖尖角,且愈加丰美。他虽然没有进美院进行专业学习,但在1960年却成为了罗马法兰西艺术学院院长,此时,日本浮世绘艺术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来隐居于瑞士专注绘画创作。他喜爱文学,并把诗意体现在抒情的画面上,孤独,迷离、惆怅,静止是他画作风格的关键词。

图片

巴尔蒂斯   《三姐妹》

巴尔蒂斯对于绘画表现“个性”的漠视体现在静止的时间氛围里,这幅油画描绘的是客厅中的三个人物,两个人在看书,另外一个人在出神发呆,氛围充盈着东方式的平和,也似乎有一种孤独疏离感,时间仿佛静止了,人物的表情是概念化的表达,作者取消了“个性”强化了“共性”,色彩具有平面装饰性并蒙上了一层法式优雅,这种调子性格趋向于内省,在一种中性的收敛中展现出精神的空阔与静谧。巴尔蒂斯当然亲近于东方艺术,1995年,“巴尔蒂斯画展”在北京开幕,他在致中国观众的信中强调:“时下的画家作画,是要表现他们那个'个性’,却忘记了共性才重要”,在那个狂热学习西方艺术的时代里,这句话给了中国传统艺术家很多的文化自信。巴尔蒂斯明白:西方现代艺术对于个性的张扬源于文艺复兴之后的群体盲动,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送参寥师》诗中有句:“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虚静是妄心之沉淀,是智慧之显处,由虚静故,才明白万事变异之规律。虚静才是巴尔蒂斯所要阐述的艺术“共性”,“共性”之下的“个性”是“和而不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因此,他所批评的“个性”是“同而不和”的个性,也就是“小我”之个性,而非“大我”之个性。

他谦虚的称自己为“手艺人”,竭力把自己和注重表现个性的“艺术家”区分开,试图打通中西艺术在表现境界上的隔阂,并在人性深层的精神境界相合。巴尔蒂斯晚年在隐居生活状态里“孤独”地进行审美观照,这种“孤独”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还”,是生命本真的返照。是的!当生命已和艺术融为一体的时候,“艺术家”的职业名称已是“镜上痕”。

作者:杨江波,艺术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