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

 新用户61663891 2022-03-05
#TNABO# 谢晋《芙蓉镇》中国上海首映三十五周年:公映一波三折的文革反思之作

在1984年《高山下的花环》公映并引起举国轰动后,谢晋导演开始为自己的下一部电影寻求剧本。他看上了一篇由湖南青年作家古华于198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芙蓉镇》。该小说在发表后立刻引起全国轰动,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都想要进行改编的对象。

但是由于当时不稳定的政治局势,这部影片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都没有眉目。谢晋本人也意识到,《芙蓉镇》会是一个棘手的工作。当影片将要拍摄的消息传出时,关于这部作品和这位导演的种种流言开始传播起来:“……有人说谢晋又在讽刺社会主义了,有人说谢晋又在揭共产党的疮疤了,还有人说谢晋拍来拍去又在拍悲剧等等……”

这样的事情对谢晋来说并不陌生,不过也很难再吓退他这么一位老艺术家。一旦铁了心,谢晋绝不退缩。在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好友陈荒煤的帮助下,谢晋与作者古华搭上线,相约在湖南碰面。他立刻联系了自己非常信任的《高山下的花环》制作班底,并看中电影界的新人编剧阿城,让他来对小说进行改编处理。

1985年9月,谢晋来到湖南长沙,与许多来自不同省市的文化名人一起参加由上影总公司、湖南省文联、潇湘电影制片厂联合举办的《芙蓉镇》改编学术讨论会。当时的湖南省文联主席康濯、作家李陀、导演许鞍华都有出席。在上影厂老厂长徐桑楚的主持下,谢晋为讨论会定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带框框,不讲套话。这场会议一开就是七天,对影片从怎样的故事角度切入,探讨怎样的主题,如何改编等问题争论不休。在大会圆满结束时,陈荒煤感叹道,这种同志们不分老小聚在一起吵吵闹闹的情况对中国电影界来说还是头一次出现。

在长沙会议落幕后,谢晋赶回上海,开始物色电影演员。在他看来,选角也是工作最难的部分:女一号胡玉音和男一号秦书田的塑造好坏,是决定电影成败的关键。好一些别人推荐的演员都没能让谢晋感到满意。直到后来一封电报发来,写道:“我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想演胡玉音……”谢晋不禁被刘晓庆逗笑了。为了争取这个角色,这位演员事先将小说认认真真读了一遍,对人物有着足够的把握。谢晋对她的表演和满满的信心感到满意,被其坚定诚恳的态度打动,遂同意任用她。男一扮演者姜文则是由谢晋亲自登门邀请。尽管他当时不过是一位刚从中戏毕业的23岁小伙子,但是谢晋根据对方当时参演了的作品判断到姜文“是个颇有艺术天赋的青年演员”。

影片的取景工作并不是很顺,许多摄制组挑选的地方都不是谢晋心中理想的“芙蓉镇”。更麻烦的是,在戏外,有许多人都对影片的拍摄表达了极大地不满,对影片的制作加以干扰。为稳定军心,谢晋对大家说道:“我的每一部片子几乎都经过折腾,拍《红色娘子军》时折腾过,拍《舞台姐妹》时折腾过,拍《高山下的花环》时也折腾过,现在拍《芙蓉镇》又开始折腾了,但有一点我却感到特别的欣慰,我的所有这些经过折腾的片子,几乎都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欢迎和好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拍的片子都是跟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息息相关的,我的片子说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揭露了中国社会中尖锐的现实矛盾,所以它是有生命力的,是打不倒的。”

1985年年底,谢晋亲自跟着摄制组一起挑选电影的外景地,最终将湘西四大古镇之一王村定位影片的拍摄地。就在1986年除夕,吃完团圆饭的谢晋并没有留下来陪家人一起过年,而是回到上影厂的办公室修改《芙蓉镇》的剧本。他心里清楚,若是没有尽快完成电影的工作,自己难以安稳过好年。这一改就是三天,直到大年初三,他才回到家与家人团聚。但很快,他又要急忙离去,前往法国参加凯撒国际电影奖颁奖仪式,并在节后数日开始《芙蓉镇》的拍摄工作。

虽然王村的条件并不太好,但是工作人员心里都清楚电影的分量,了解导演的工作风格,对此没有怨言。平日嗜酒的谢晋以身作则,在拍摄期间做到滴酒不沾。已颇有名气的刘晓庆也没有摆出大明星的架子,和每个工作人员保持同样的待遇。由于刘晓庆不久前才出访美国,谢晋提醒她在表演前要先忘掉自己,否则难以入戏。于是她接连数日像一位普通妇女一样混在人群之中,一边体验当地的生活,一边观察人们的言行。

在影片拍摄期间,辗转来到王村的记者朋友们受到谢晋邀请观看了样片。放映结束后,谢晋预感到,影片可能会迎来争议,但当时对此并不是特别担心,毕竟连国家在深圳搞特区一开始也都引起了重重争议。只要是平等的学术探讨而非讨伐和一言堂,有争议就不是一件坏事。

1986年7月,《芙蓉镇》主创回到上海,开始影片的内景拍摄。当时电影厂的条件还不是很好,夏天的时候没有空调,而影片中的冬天戏份要求演员们穿着厚实的衣服满身大汗完成。一直到11月,《芙蓉镇》的拍摄完成。看完电影最后一镜的谢晋也终于送了一口气,内心长期紧张的情绪终于得以消散。

鉴于这是一部从立项就被媒体广泛报道跟踪的作品,以及大家对谢晋的信任,影片无疑承受着全国观众对它的高期望。在审片时,《芙蓉镇》只做了微小的改动,多少有些出乎谢晋本人的预料。在最初的试映阶段,看完影片的电影界人士和普通观众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事情进展一度看起来非常顺利。可就在电影于上海逐步扩大试映范围时,各种非议声再次出现。一些人质疑道,这部片子是给党的形象抹黑,要求停放下架。谢晋嗅到了不详,同时也不理解:同样的一部电影,为何会出现这么相悖的看法?好在当时上海市委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站出来为这部有争议的片子说话,保护了谢晋和这部影片。在后来北京准备举办中国电影回顾展时,上海递交了十部电影,其中就包括《芙蓉镇》。

政治较量充满不确定性。在北京进行审查过程中,《芙蓉镇》成为回顾展中唯一一部被毙的作品。这让上海电影局和上影厂备受打击,导演谢晋更是感到煎熬,不希望自己好不容易完成的作品落得无缘大银幕的下场。不过在当时较为宽松的氛围下,《芙蓉镇》还是先在一些大城市中举行了放映。这让谢晋相信,自己的电影最终还是有希望与全国观众见面。

果不其然,就在1987年4月,一位中央领导在会见访问中国的英籍女作家韩素音时了解到了《芙蓉镇》在国内的遭遇。不久,国家评选了“五一”劳动勋章获得者,谢晋是上海唯二两名获评者中的一员。很快,一场围绕导演和《芙蓉镇》的讨论再次在外界展开。1987年9月15日,历经重重磨难的《芙蓉镇》在中影公司的会场向来自40多个国家的200余位影视文化界重要人士展映。电影一结束,雷鸣般的掌声便爆发出来。不久后,《芙蓉镇》陆续登陆全国各地影院。

“我的信条是,文艺作品最后的裁定者只能是时间和人民,包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谢晋在展映后接受《上影画报》记者采访时说道,“《芙蓉镇》在各大城市放映引起极大的反响,今天又受到国外同行的热烈欢迎,他们认为这是我'文革’以来最好的作品,但是,现在农村的观众还没有看到,也尚未拿到国际上去放映,因此最后恰如其分的结论我们还得等待时间来作出。现在全世界关注着中国、研究中国'文革’极'左’路线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对《芙蓉镇》他们不仅欢迎,而且能够理解。它在中国影展上成为热点预示着会赢得很多的国外观众。由此,我更相信,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具有难以泯灭的生命力。”

(参开资料:《大师谢晋》)
  • 动图
  • 动图
  • 动图
  • 动图
  • 动图
  • 动图
  • 动图
  • 动图
  • 动图
  • 动图
  • 动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