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春三月,时髦大嫂和漂亮姑娘在农家小院里搞家庭卫生清洁的年画

 llljjgg 2022-03-05

每一幅作品均经过高清修复,不添加任何的水印、商业标志和广告图标,确保把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年画、海报、宣传画等作品,原汁原味的奉献给朋友们。

凡我所发,必是高清。

文章图片1

1.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家家搞卫生,做到六面光》,由画家庞寅创作,60年代出版。

这是一幅描绘六十年代江南乡村田园生活的年画作品,色彩明朗淡雅,创作风格采用了月份牌图画的特点手法。

阳春三月的农家小院里,高高矮矮的树木泛出新绿,平房廊檐前的桃花灼灼盛开,呈现出宁静、安逸、温馨的乡村气氛。

烫着卷发、面容姣好、身穿兰布上衣、腰间系着白色围裙的时髦大嫂,正利用这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大搞一次家庭清洁卫生。只见她坐在一个硕大的木盆前,撸起袖子,正在用抹布撩起水,仔细擦拭着一只绘有水墨山水图案的精美花瓶,旁边摆放的笸箩、簸箕以及几件瓷器,还有远处正在晾晒的笼屉,全都擦洗一新,真正达到了六面放光、件件干净的卫生标准。

留着一对大长辫子、面色红润、身穿红布上衣、腰间也系着白色围裙的年轻漂亮姑娘,怀里抱着果盘、糖果盒和调味瓶等日常家居用品,也准备一起清洗。姑娘和大嫂都面带微笑、如沐春风,心情跟明媚的春天一般美好、舒朗。

文章图片2

2.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我爱公社大寨田》,由画家赵光辉创作,1976年出版。

麦收时节的山区原野呈现出满眼金黄的主色调,风中飘逸着阳光催熟小麦的浓郁芬芳,一层层梯田翻滚着着金灿灿的麦浪,一辆辆拖拉机满载着收割的小麦行驶在蜿蜒的乡间路上,山坡上各种叫不上名字的 各色野花一簇簇地盛开,异彩纷呈赶趟儿似的点缀着喜获丰收后的动人美景。

放了麦收假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背着画板、拿着颜料来到视野开阔的山坡上,以“我爱公社大寨田” 为主题,精心描绘起公社大寨田的丰收图画。手拿烟袋、面容慈祥的老队长也抽出时间,来到孩子们中间进行指导,给孩子们详细介绍社员们学习发扬大寨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开山劈石、挥洒汗水修建大寨田,开凿冻土、不畏困难兴修水利工程,众志成城夺取粮食丰收的英雄事迹和豪迈壮举。

孩子们看到眼前大寨田的丰收景象,聆听了老队长的动情讲述,感到深受启发和鼓舞,更加激发了大家描绘家乡丰收美景的创作激情,以及长大了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志向和饱满热情。

文章图片3

3.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担土造田学大寨》, 60年代出版。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路边的垂柳青翠欲滴,新修建的沟渠流水潺潺,一片片的桃花灼灼盛开,一层层的梯田泛出新绿,目及所处呈现出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随着一阵阵欢声笑语,乡村路上走来了“铁姑娘突击队”的一群女将们。她们每个人肩上都戴着垫肩布,挑着满满一担泥土,你追我赶、风风火火地运往生产队的农田里。生产队积极响应号召,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组织发动社员们开山劈石修建大寨田,从别处运土改良土壤结构,靠大干、苦干、加油干,把家乡的荒山坡、乱石滩高造成“粮棉仓”和“花果山”,实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红领巾小学生们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担土造田学大寨的劳动行列中,尽管他们年纪幼小、身单力薄,但参加集体劳动积极肯干、毫不示弱,男孩子们挑不起扁担,就胳膊上挎着竹篮运土,女孩子们拿着小镰刀、提着小篮子,到田里割青草、挖野菜,给生产队养猪场、牲口饲养场做青饲料, 为生产队集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这幅《担土造田学大寨》的年画作品,充分表达了农村妇女们巾帼不让须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冲天干劲和饱满热情。

文章图片4

4.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人工降雨》,由画家董天野创作,50年代

这是一幅令人欢欣鼓舞、激动万分的热烈场面。

在水利技术人员的安装操控下,生产队的菜田里架设起了一排排输水管道,只听现场指挥人员一声令下,输水管道阀门打开,一股股清冽的甘霖喷涌而出,如春雨一般均匀喷洒下来, 滋润、灌溉着绿油油的蔬菜。

现场农民群众们亲眼目睹了人工降雨的场面,人人充满了无限欢喜。老人们紧紧拉着技术人员的手,一个劲儿地摇啊摇舍不得松开,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是啊!以前乡亲们完全靠天吃饭,遇到旱天只能期盼老天爷开恩下雨,减产绝收的年景已经司空见惯,今天看到人工降雨这一幕,怎能不令老人家们激动万分、感慨万千;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娃娃们也欢呼跳跃起来,不停地挥舞、拍着巴掌,两只小手都拍红了也不放下。

这幅年画作品生动描绘了人工降雨、灌溉农田、的喜人场面,表达了在水利技术工人支持帮助下,农民群众对夺取农业丰产丰收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表达了他们由衷感谢工人老大哥鼎力帮助的深情厚谊。

文章图片5

5.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排演白毛女》,由画家吕燕创作,60年代出版。

这幅人物众多、气氛热烈,具有浓郁年代特色的年画作品,生动描绘了农村社员们排演戏曲节目的场面。

在那个年代,几乎每个生产队里都活跃着一批能歌善舞、有点艺术小天赋的活跃分子,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点小特长或拿手绝活,总令身边一些熟悉的观者们趋之若鹜、津津乐道,算得上是最早的原始粉丝吧!

想想也怪有趣的,白天还在生产队里一起刨地,晚上就在节目里扮演起了新四军的英雄连长,昨天还在庆功会上受到表彰、胸前戴着大红花、风光无限,今天就在节目里扮演起了无耻叛徒、人人唾弃、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刚才在台下还是父子、叔侄的辈分关系,走上台来就以兄弟或祖孙相称,观者对每一个演员的个人和家庭情况,甚至是几辈人的来龙去脉、大事小情,甚至是糗事典故,都知根知底、了如指掌,所以在节目中无论扮演什么角色令人忍俊不禁。

社员们在茶余饭后、农闲季节或逢年过节时候,最喜欢来到农村俱乐部里,不论是表演节目吹拉弹唱的,抬桌子、搬凳子、端茶倒水搞服务的,还是当忠实观众、铁血粉丝看节目的,人人都会找到自己的定位,人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作者在画面中描绘的,就是选取了社员们精心排演的那个年代大家耳熟能详经典剧目《白毛女》的情节,男女老少济济一堂、其乐融融,宛如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

那一刻,锣鼓喧天、唱音绕梁、笑声不断、掌声阵阵,大家不再考虑生产劳动、家庭生活中的一切琐事,各种缠身烦忧全抛向了九天云外,每个人都是开心快乐、身心放松的,哪怕只有那么一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