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放牛

 印象黄陂 2022-03-05

  

文 | 万万

大集体时代,村里的牛都是本家大伯负责放养。黄的、黑的、白的牛群像洒在山上的珍珠,将山坡打扮得美极了。放牧时,大伯手拿用牛角做的类似呜咚的东西,吹响号角,牛群听懂了似的,有条不紊地摇头摆尾。

动物的天性就是好勇斗狠,有的公牛整天偷奸耍滑,打斗起来不要命,非要搞个你死我活。水牛打架,老人讲要动用火攻才行。放牧的时候也不老实,到处拈花惹草。勤勤恳恳的老牛是庄稼把式的最爱,正应了那句老话,驯话的牛先死。

81年,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几家搭伙共一头牛。农户对牛特别爱惜,我记得大冬天,母亲烧开水兑冷水喂牛,还买黄豆包在草里喂牛,真是费尽心思。牛分到各家各户,自然就需要人放牛了。我上面是两个姐姐,可以帮家里做其他农活,放牛的任务自然就交给我。



老家属丘陵地带,有广阔的山林,山上是天然的牧场,散放是最为轻松的。几个小伙伴约着一起,把牛绳抛在牛角上,扎牢,然后齐心协力把牛往山上赶。走过一段山路,到达一段平缓的坡地,就到目的地。据大人说那块坡地是生产队种过西瓜的,后来给废弃了。现在成了放牛的好地方。

牛在旁边悠闲地吃草,小伙伴们掏出扑克,玩各种游戏。印象中玩得最多的是升级。不玩扑克的孩子,就在山上采野果。山里野果多,山楂、野李、野板栗、乌泡、冻粒、猕猴桃、八月炸……四季不重样,口福不浅。山涧的泉水清澈见底,偶尔还能见到娃娃鱼。口渴了捧一口,清甜甘冽。

我家养的老牛不太合群,嘴比较刁,老是独自跑好远去找草吃,可把我坑惨了。经常是大家赶着牛回家,我还得漫山遍野地找。找不到牛心里很慌张,害怕牛绳散了,牛被困在哪里。又害怕牛跑下山,祸害庄稼,被主家给关起来。好在这头牛极有灵性,等吃饱后它自然而然顺着山路回来,莫非是老牛识途?



放牛也有苦恼的时候——农忙期间,需牵着绳子放。在窄窄的田埂上,牵着绳子,眼睛盯着一下不敢放松。稍有差池,牛就伸出长舌头把庄稼捞进嘴里,必然会被人家责骂。无奈那时人小力气衰,有时候真抗不过牛的犟鼻子。

小孩子没耐心,放着放着就不耐烦,加之肚子也饿,于是乎东张张,西望望,盼着父亲赶紧回来。等父亲吃完饭,打个尖,扛着农具过来,我赶紧把牛交给他,这才急匆匆地回家吃饭,饭后,我再返回。

田平整好了,老牛累得不行,肚子瘪瘪的,我又牵着牛去放牧。牛还没完全吃饱,又被父亲拉上场——耕田。整个农忙季节,牛是最辛苦的,吃不饱,活又重,身上只掉毛,一卷一卷的。等到农忙过了,慢慢地牛又恢复原来的神采,油光水滑的。



三月草,牛半饱;老牛过冬,累死老农。这两个季节是老牛比较难熬的,爱惜老牛的农户是很上心的。三月的草带着露水,嫩嫩的,特别有营养。起大早揉着惺忪的睡眼去放牧,听着牛吃草的沙沙声,特别享受。经历严冬的老牛,经过农户精心调理,身上开始长膘。

漫长的暑假来了,该去舅舅家放牛。表妹还小,不敢靠近牛,我也乐得放牛。一来我家离姥姥家近,平时就经常住姥姥家;二来在姥姥家放牛有书看。姥姥家是水牛,弯弯的牛角很好看,老子出关好像就是骑的水牛吧?书上说是青牛,看画家画的明明是水牛嘛!

水牛训熟了,可听话。你让它挖(低着头),它就乖乖地低下头,然后我踩在牛头上说送,它就抬头,把我稳稳地送上牛背。这样我就一边放牛,一边看书,两不耽误。放水牛遇到水塘得注意了,一不小心牛会背着你下到塘里。水牛是天生的游泳高手,一个潜泳后浮出水面,鼻子里喷出水珠好不惬意。



在那牛背上,好多的传统评书陪伴着我的童年,《岳飞传》《杨家将》《穆桂英挂帅》《薛刚反唐》……太多太多的评书,让我明白了忠孝仁义等传统文化,书中的奸臣让人咬牙切齿,忠臣令人感动流泪,由衷敬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还能百折不回,就是因为有老祖宗文化的传承。

如今,老家再也看不见成群的牛羊,那放牛娃也不知道流落何方,春耕披着蓑衣的场景更是渺无踪影。铁牛替代了耕牛,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生生不息,农耕文化需要我们代代传承!

本文作者万万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万万,黄陂石门三家店人,国家一级建造师,现定居武汉。

· END ·
有风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黄陂  品味黄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