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酒桌文化

 西一里2l6sluho 2022-03-06

“无酒不成席。”现如今三五好友相聚总免不了小酌几杯,而席间也常以“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不喝就是不给面子”等作为拼命劝酒、玩命喝酒的托词。酒俨然已成一些人或是洽谈业务、或是表达感情的代名词。但近年,因一些职场应酬酒局造成了严重的人身伤害,包括酒精中毒、醉酒诱发其他疾病致死、醉驾车祸、溺亡、性侵等。

事实上,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酒扮演着多种角色。曲水流觞,诗酒风流;大碗喝酒,英雄侠气。酒和诗,酒和剑,都是世间绝配。古人饮酒讲气氛,重内心情怀,更重酒品。

然而,当下的酒桌文化却越来越被异化,酒桌变成了功利的场所,充斥着虚假、野蛮、腐败和庸俗。异化的酒桌文化,只有酒,没有文化。现在,随着酒桌文化的频繁翻车,这一文化糟粕,也是时候休矣了。

最近某里事件引爆网络,让不少人深恶痛绝,也把“酒桌文化”推向风口浪尖。

“这不是文化,这是糟粕。”“这是变了味的酒桌文化!”各种评论纷至沓来,一时间关于“酒桌文化”也被蒙上了神秘面纱。

在中国,酒桌是一个舞台,酒桌上的行为常常被看作礼仪和个人性情的体现,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举,可以可以”成了一些设宴者的动机和初衷,人局者深受其害却又难以脱身。

据不完全统计,近七成受访者直言反感当下酒桌文化,特别是喝酒已成为如今不少职场人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感情深,一口闷?

已近不惑之年的程先生是一家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在他看来,喝酒已经成了喝项目、喝关系,充其量只能叫做喝酒,而无文化可言。

“古人喝酒多潇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喝酒之前,行酒令,喝得高雅!”程先生说,他也羡慕那些有文化有品位的酒场,但是这种酒只能在几个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之间交流,更多的时候还是和世俗糅杂在一起。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五两六两不是酒,七两八两漱漱口,九两十两好朋友。”“我喝白酒,你喝饮料,是不是看不起我。”……在这样的酒局上,对于被迫喝酒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折磨身心的“酷刑”。

“现在喝酒好像已经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唯一手段,而非惬意的消遣。”程先生说,比如出去引进一个项目,要想顺利把项目引进来,沟通感情少不了,这又得喝酒。“也不是说就是非得喝,但现在就是这样,有些时候打通工作关系、沟通各种层面的感情,除了喝酒也不知道该用哪种手段。”在他看来,喝酒能办成事,有些时候跑数十次都拿不下的项目,喝上几顿酒,大醉几次,项目如期引进。

“谁不知道那种难受的滋味,醉一次后悔一次,但是后悔完了还得接着醉!”程先生说,比如说以前相关部门来调研工作,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说,接待得好不好很重要。“怎么算接待得好,好酒好菜谁都可以提供,谁能喝酒喝出气氛、喝出感情、喝得热闹那才能给企业加分!”程先生感慨。

不喝办不成事?

说起喝酒,一家广告公司经理何先生坦言,喝酒伤不起。“不喝酒,不开单,你说该怎么办!”何先生说,因为涉及到开展业务,必须把这些后方稳定搞好。何先生介绍,前几年他几乎一个星期有一半的时间在外面喝酒,其中一多半的时间都是为了陪好客户。

“人家能应邀出席,那已经是给了面子。”何先生说,并不是所有的宴请,客户都能来参加,人家要能看中你的诚意,才会继续合作来往,所以一定要给人留下好印象。“我以前不喝酒,但是不喝不行!”何先生说,在创业最初的几年里,喝醉了酒进医院打针的事并不罕见。

“不仅我得能喝酒,我的下属也得挑几个能喝酒的,要不然怎么能把人家陪好!”何先生说,因为时常在业务上求着别人,作为一个请客的人,自己不能先醉倒,如果不能喝,也得找能喝的镇镇场,要不然自己倒在酒桌子底下,失态不说,很多事情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而为了能喝酒,何先生还总结了一些能喝酒的秘方,比如吃饭之前吃点奶油蛋糕、喝点酸奶,有时候一些大场甚至带着解酒药,但即使这样还是会出现酩酊大醉的情况。

经过十多年的浸淫,何先生的酒量与日俱增,从最初的两三瓶啤酒,到现在能喝下一箱,而酒的种类更是由国内推广到国外,伏特加、威士忌、龙舌兰……只有没听说的,没有没喝过的。“我是真喝够了,再好喝的酒都不想沾!”何先生说,别人往往是在家里和亲友小酌,而他在家里滴酒不沾。

“能不喝的场合,就一定不喝!”何先生说,喝酒也让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刚刚四十出头的他,已经是心脏病、胃溃疡、酒精肝等多种慢性病缠身。“现在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喝酒少多了,但至少也得保证一两个月小聚一回,维持好良好的关系。”

硬着头皮喝罢了

喝酒本身是一件放松的事情,但一到年会、团建、宴会等场合,人人都心惊胆寒的,害怕别人劝酒,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进退两难。“还有很多时候就是纯粹陪酒,跟自己没任何关系,但是领导点名让你陪,总不能不去吧。”刘先生在一家事业单位任职,他举例说,一个直接领导的孩子上大学,请孩子学校领导和老师吃饭,点名让他陪着,虽然自己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得去。给领导陪酒,能赢得领导的好感,工作能顺利很多,酒陪好了,跟领导关系近了,赢得信任,还能使自己得到提拔重用的机会,多方面考虑,一般领导叫着一起参加的饭局,那是万万不能拒绝的。

为了所谓的前途,把身体喝垮的,他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基层干部很少有不能喝酒的,我很多同学在基层,有的得了很严重的胃病,有的患了高血压、酒精肝,甚至胰腺炎、肾病,但酒还是得照样喝,其实很多时候喝酒成了一种无奈,硬着头皮喝罢了。”在他看来,酒桌本身也可以是欢愉的,但当里面携带了权力和地位不平等的基因后,这个“酒”喝与不喝,成了一种服从性测试、一种诚意测试。

在酒桌上,尤其是商务宴席中,酒早已从助兴饮品衍生到拉关系、扩人脉、谈业务、定升迁的工具:敬酒不喝是不给面子,喝了不回敬是不懂人情世故,不喝得酩酊大醉甚至丑态百出就是不诚心……

“说实在的,自从中央出台相关政策后,饭局真是少了很多,也能有自己的时间了,可以多陪陪父母、多陪陪孩子!”刘先生说,靠制度来约束还不是最根本的,只有实现从不敢喝到不用喝的真正转变,才能让酒文化回归本位,才能像古人那样“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真正发自内心把喝酒小酌当成一种消遣、休闲的方式。

“职场酒局”“聚餐社交”如何应对?这似乎成为许多年轻人从校园踏入职场后不得不学习的“重要一课”。有调查显示,82.1%的受访者认为“会喝酒”已经成为现在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然而,一边是不知如何应对的职场酒局,一边是内心深处参与还是拒绝的矛盾纠结,职场青年们对难以拒绝的“聚餐社交”感到既不适又无奈。

职场酒局,迈开工作社交第一步

已工作3年的小朱回忆自己刚进入所在公司时参加的第一场聚会,还依然印象深刻。

“我们公司是乙方,对方是甲方,刚好完成了一个项目,然后领导组织了一次聚餐,一来是庆祝合作成功,二来是希望能带动下次继续合作。”小朱对这次职场酒局记忆犹新。

“接着前辈在一个酒店定了一个大厅,十多个人的大圆桌。”小朱回忆,参加酒局的除了公司领导还有她们一帮新人,对方也是类似的队形。

“先是双方领导相互寒喧一番,然后就是浩浩荡荡的敬酒环节,十几号人轮着一圈。我们公司一位副总一手拿酒瓶,一手拿着小盏子,就这样喝了下来,把我都看呆了。副总下来后,对方一位项目经理问策划案是谁写的,还写得挺好的,就这样我被推了起来,副总塞给我酒瓶和杯子,直接开始敬酒了。”小朱说,自己当时毫无经验,直言自己不会喝酒,再次推辞下,领导让她用瓷调羹换杯子,就着调羹敬酒。

“那种感觉太难堪了,先是胃里火辣辣不舒服,然后整个脸都胀得通红,对方一位经理更起劲了,一边说上脸是好事,说明酒量好。”小朱吐槽,在喝了两调羹高度白酒后,一位平时关系较好的同事将白酒换成了红酒,她才稍微有了招架之力。

而在敬酒后的半个小时,小朱顶不住肚子的翻江倒海,跑到卫生间抠喉催吐。这次酒局后,双方又进行了多次合作,但小朱再也没有参加过。“虽然领导强调,职场酒局是必须的,但我私底下不这么认为。”

这次职场酒局的经历给小朱的工作埋下阴影。此后每有公司聚餐,她都会找个机会溜之大吉。“反正我也应付不来,自己也没那个酒量,能不参加就不参加,毕竟工作晋升也不靠酒量获胜。”

说起对聚餐的看法,小朱认为好坏各占一半。“如果部门或者整个公司聚餐对工作有帮助的话,我是比较乐意参加的。但如果是商务宴请之类的,一般不会参与。”

在小朱看来,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是否有自己真正想交往的人来做选择,聚餐是否喝酒也是一样。她更愿意在轻松的聚餐氛围中喝一点低度酒,适可而止,这样也是对工作压力的一种释放。

有调查显示,中国人最为普及的三种社交活动为聚餐、体育运动和卡拉OK。其中,聚餐比例为46.4%居首,其次是体育运动和卡拉OK,比例分别是13%和12.12%。

聚餐多且烦,社恐青年苦不堪言

尽管聚餐有诸多好处,但聚得多了,也有不少职场人感到很烦恼。

“95后”小陈在一家房企做营销工作,经常需要跟随领导到去其他公司谈工作。最近她有些苦恼,有些想要离职。小陈说她每周至少2个饭局是跑不掉的,饭桌上喝酒更是无法避免的环节。

“可能是和我的工作性质有关,工作后喝酒的频率明显变高,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小陈说,很多合作,双方各种条款都要磨合,一时间很难定论。到了饭桌上,大家喝点酒,再相互磨合,把要求、条件半开玩笑地谈,即使双方都各自坚持,也不至于伤了感情。“好几次喝得实在受不了,就到洗手间去吐掉。”

对小陈而言,营销工作避免不了要和合作公司的人聚一聚,这已经占据了她大部分的休息时间,所以对于自己公司的聚餐,她内心是较为抗拒的,常常是坐几分钟就以有事要忙提早离开,每天尽可能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和家人。

而作为一名典型的“社恐”青年(社恐,指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擅长与人交流、众乐乐不如独乐乐的一种状态),刘雨(化名)面对职场聚餐更是苦不堪言,总是为“该不该拒绝下班后的聚餐邀约”为难。

她注意到,平时同事之间的交流仅限于工作,公司午餐时,如果有同事坐得很近,她就会绞尽脑汁地想话题避免尴尬,有较为相熟的同事相约小聚,她总会找理由拒绝。实在推脱不掉的饭局上,被同事们带着一起敬酒,她都举着酒杯张不开嘴。

很多年轻人也和刘雨有相似的经历,在职场聚会上习惯于埋头大吃,甚少主动与同事喝酒聊天。

不过有网友调侃自己为职场“巴甫洛夫青年”(网络流行词,指的是那些对工作和读书产生了条件反射的职场人和学生党,在遇到工作学习相关的情境时会下意识地做出相应的反应),每当被通知聚餐,就算内心不想去也会跟着队形回个“好”,接受这一职场社交方式。

培养人际关系,聚餐不是唯一途径

聚餐社交、职场酒局等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拉近同事关系、工作效率等方面有帮助,不过聚餐并不是培养人际关系的唯一途径。

小朱就表示,她更愿意公司将聚餐的资金用来购置运动器械、举办运动会、春游秋游等团建活动,同事间相处时间会更有意义,不失为增强人际关系的好方法。

一位资深人力资源经理认为,现在的年轻一代不同于自己的父辈,他们生长在物质丰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没有经历过大的社会变动,成长中更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正因此,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整体素质很高,也更遵守自己的价值理念。

与此同时,这批年轻人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也使得也们更关注个性发展,强调个人的利益和意志。从抗疫等大事件可以看出,年轻一代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普遍正义感较强、比父辈有着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更具有反抗精神。

他也认为,现在年轻人找工作,并不巴薪酬待遇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他门更加关心的是,这个工作自己是否喜次,是否能体现自身价值。”同时,年轻人对自身与岗位的匹配度、工作的软硬件不境、公司的文化理念等都有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绝大多数青年职场人都对比较为认同,表示增强团体意识、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方式多种多样,且在运动、旅游、聚餐等选项中,大多数人更倾向于云动类团建。

酒桌文化是权力的延伸

说到酒文化,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诞生了无数关于酒的诗词歌赋。但近年来所谓的“酒桌文化”,充满了低俗下流、粗鄙之风,热衷于劝酒、灌酒、说黄段子,部分人还拿酒遮脸,对女性搂抱、揩油、猥亵等,将性骚扰美化为“交流”,辱没了传统文化。

变了味的“酒桌文化”破坏了公序良俗,有些行为还涉嫌违法,是文明社会所无法容忍的。这些所谓的“酒桌文化”无非是职场权力在酒桌上的延伸。一些领导者以权胁迫,越界干涉个人合法权益,甚至借着劝酒之机对女性行不轨之事。

相当多的网友对变了味的“酒桌文化”感到反感。这种变了味的“酒桌文化”,大部分人都明知不好、不胜其烦,却也无可奈何。

大家看法:学会自保

说到酒桌文化,有人说应酬在所难免,愿意去就要有心理准备,有人说应酬没有底线

一说到应酬,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喝酒,这两者很难分得开,而喝酒又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酒桌文化,在问及如何看待酒桌文化时,有人认为,酒桌文化有好有坏,这取决于喝酒的人和事,如果大家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喝酒,那这种联络感情的“酒桌文化”就是好的,但如果是有人利用喝酒趁机达到不好的目的,那“酒桌文化”就可能会变质。

可无论是应酬喝酒,还是酒桌文化,最终都离不开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人”。有人认为,无论是好还是坏,都是人为的结果,就像有些男同志带女同志出去应酬喝酒,可能本身就目的不纯,所以,女同志在外也要时刻保持警惕,首先是要跟自己熟悉和信任的人出去,如果不是非常信任的人,就尽量不要外出,非要外出的话,也不要让自己喝醉,要学会在酒桌上保护自己。

该如何规避变味的“酒桌文化”?

酒桌文化,一直被讨论,被抵制,但是一直都存在着。“现如今的酒桌文化深入各行各业,已经变味了,总体来说,这不是文化,而是糟粕,里面掺杂着权、钱、色,远离了酒桌文化里面应该有的含义。”某著名律师称,所谓的权力,实际上就是一个权力游戏规则。比如领导说,“你一定要给我喝,要不你就不要在这个岗位干了。”而涉及金钱方面,“你和老板喝了这顿酒,明天可能就不用愁了,你就有业务做了。”此外,有一些不怀好意的男子,就会借着喝酒的幌子,对女性做出一些出格的事。那么,这样的酒桌文化就变成了违法犯罪的遮羞布。

“已经施行的《民法典》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更为严重的就涉及刑事犯罪了。

本文内容部分来自《仙桃周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