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平佛缘

 江夏心学 2022-03-06

      纵览古今,和平是一个跟佛特别有缘的地方:佛教寺庙甚多、历史悠久;得道高僧名垂青史、后继有人;信众对黄佛公虔诚倍至,轮流祀奉。走进和平,如入佛境。
       据市民宗局介绍,和平有3处合法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占全市四分之一;另有纳入民间信仰的佛教活动场所2处。佛还被抬入寻常百姓家供奉。佛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图片

              岩泉寺(华而不虚  摄)

    和平境内最早的佛教寺庙为岩泉寺(石鼓岩)。位于下墘村石鼓山上,距城区14千米。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成化年间重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同治二年(1863)重修。2001年,新建僧舍等设施。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通真殿、大悲殿、放生池、僧舍等。通真殿堂供奉“张法主公”“黄公祖师”诸像。殿内保存着元代石墩盘柱础和明代所铸铁钟一口。寺后山有石如鼓,名曰“石鼓山”,为漳平城邑之北方屏障;石壁上有形似仙人足模和牛脚印迹,清晰可辨。传为古时有仙翁骑牛经过此处所留,故名“石鼓迎仙”,为漳平八景之一。通真殿之左侧有一眼清泉,甘冽可口,久旱不涸。四周林木荫翳,景色宜人。1996年岩泉寺被列为依法登记的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

图片

               天风寺(华荣丽   摄)

       天风寺位于和平与菁城交界处,城北西雾山上,是漳平城邑的倚靠屏障,也是今县治的靠山。相传古为避寇之所。一次贼寇侵扰,士民躲至山上,贼寇追赶至此,突然云雾四起,遮天蔽日,不辨方向。士民躲过此劫,以为是神灵庇佑,遂在此建寺礼佛。1985年,桂林、和平、西园等地佛教信徒从连城中华山、龙岩天宫山受戒回来后筹资重建。占地面积约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斋堂和僧舍。1996年天风寺被列为依法登记的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

图片

              圆光禅寺(华荣丽  摄)

       圆光禅寺位于和平村横山,城郊之所。占地面积约23000多平方米。1995年由天宫山释光胜法师主持修建大悲殿和僧舍各1座。1998年续建大雄宝殿,以及膳堂等设施。此后逐步扩大完善,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大悲殿、卧佛殿、天王殿、地藏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慧瑛和尚舍利塔、山门、客堂、斋堂、膳堂、僧舍等。山门牌匾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题写。2004年圆光禅寺被列为依法登记的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

图片

             皈真祖殿(陈龙林  摄)

    和春庵,又名皈真祖殿,位于春尾杨厝,县志、府志、州志均有载。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七(1548)前,后毁,2013年重建;金山顶为黄公得法化佛处,今建有黄公祖师纪念园。据乾隆十七年(1752)桂林黄氏碧莲堂族谱载:皈真庵,黄公之始也。即崇拜黄佛公的始发地。黄佛,居仁里人,又呼黄道。得佛法,尸解于碧龙潭 (水深澄碧,岸有佛踪,成漳平八景之一,曰“碧潭澄鉴”) 后山,真身在和春俺。附近的和平等乡人均祀之。和春庵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

图片
      金山顶的黄佛公像(陈龙林  摄)

     松峰寺,位于和平村尾部(钟山庵)。人形躺地,脐中穴坐癸向丁。和平太常陈七世祖志胤、志美两兄弟,于元末年间,捐银参与营建松峰寺。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为求长生不老药,扬道家抑佛教,所有和尚寺庙逐渐败落。据太常陈氏族谱载:“嘉靖年间,官卖废寺,族众筹银,买松峰寺(废地)为大宗祠堂。”即由太常陈十一世祖东圆公集丁款买下,后改建为太常陈二代祖守仁公祠“述德堂”。

图片
             松山寺(陈龙林  摄)
      松山寺,位于和平村中部。几乎在松峰寺败落同时,太常陈裔孙从新桥南丰虎符祖殿传入香火,建成法主宫寺,主祀奉张公法师、萧公法师、吴公大帝及黄公祖师等八尊神主。文革期间遭损毁,1994年和2016年重修。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6平方米。松山寺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

       元代,和平就有僧人倾囊献佛;清代之后至今,又有高僧或载入史册、光耀千秋,或名扬四海、普渡众生。

       林法材,俗名道清,元代龙岩县九龙乡居仁里(今漳平和平镇石鼓山)人。生于元泰定丁卯年(1327),少年时出家石鼓岩,并成为住持,后将自己的一份祖业与田产献归寺庙。元至正乙未年(1355),石鼓岩主殿建成,林法材立“通真殿”木匾悬于殿前,至今犹存。

图片

                   双洋麟山祝圣寺

      得真和尚,姓陈,清代居仁里(和平)人。少时入凤山寺(今福禄宫)落发为僧。清顺治十四年(1657)于宁洋(今双洋)麟山上积薪趺坐自焚化佛。后知县萧亮倡建庙宇(祝圣寺)祀之,称“得真祖师”。教谕张丰玉题联:“分明火里炼真身,何必西方寻佛祖;指点山头开梵界,休从彼岸问津梁。”

图片

     笔者拜见释光胜法师合影(2016年)

     释光胜法师,俗姓陈,名庆贤,1931年生,和平村人。少年失父,靠母抚教。青年时期偶闻佛号,即生欢喜心。1955年始在家吃斋念佛,坚持每天朝暮课诵。1970年到连城朋口中华山留田精舍学习佛法;1979年依慧瑛师父剃度出家,赐名光胜,法号体心。1980年往福州鼓山涌泉寺佛学班深造,得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正下果长老等高僧大德悉心教诲。1982年在涌泉寺受具足戒。1982年在省佛教协会工作,同年底,龙岩地委统战部向省佛教协会请调光胜法师回来天宫山住持。1983年春,光胜法师回来天宫山,目睹殿堂尽毁,即发大乘心,复兴天宫山寺院。1983-1998年,天宫山寺院重建工程历时15年终于竣工。在其后举行佛像开光、方丈升座庆典,中国佛教咨议委员会副主席上本下焕大和尚为光胜法师接法第十一代法眼宗,荣膺圆通禅寺方丈传法送座。曾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龙岩市佛教协会会长、天宫山圆通禅寺方丈,现为龙岩市佛教协会荣誉会长。

图片

                天宫山建筑群美景

     和平民众信佛不少,占和平村人口98%以上的太常陈人对佛更是恭敬有加,不仅把黄佛从春尾请来留下来,而且抬入家中轮流供奉,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  和平陈氏人家轮流供奉黄佛公(龙林摄)

    和平信众中流传着一句俗语:柴头佛喜外乡!说得就是黄佛公。黄佛公是出自本乡本土的佛,原来仅在春尾村的皈真祖殿祀奉。每年正月初九为“迎黄佛日”,后来又巡游到邻村和平村。和平因村阔人多场面盛大热闹,黄佛公甚是留恋,和平信众乘机将黄佛公留在和平松山寺。因怕春尾信众暗中将黄佛公请回,就做顶四人抬的轿房,将黄佛公抬入信众家中祀奉。为公平起见,和平太常陈分天、地、人(因丁众又将人房分上人房、下人房)、和、溪五房六轮,每房轮值一年。将一年365天去给轮值房总户数均分,得到每户祀奉天数。每户祀奉完毕,大办宴席,请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聚餐,然后把黄佛公抬往下家供奉。黄佛公在和平村各家各户轮流作东供俸,迎来送往,崇敬而又热闹,这是和平佛缘的最大特色亮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