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北京京剧二团

 句咏 2022-03-06

“马谭张裘赵”五大头牌的北京京剧团是解放后实力最强的京剧演出团体,为广大戏迷们所喜爱。人们也许不熟悉,还有一个汇集“梅尚程荀”四大流派的北京京剧二团成立于60年代初,活跃在首都舞台上。

图片


说起北京京剧二团,还要回顾一下四大名旦在北京的组团演出情况。

梅、尚、程、荀解放初期均在北京组建了自己的私人剧团做商业演出,以梅剧团的规模最大,演出最多。

图片

除了梅兰芳本人主演极具号召力外,小梅(即梅葆玖)的梅派戏也颇受欢迎。梅剧团的演员阵容很硬整,姜妙香、刘连荣、王少亭、徐元珊、贾世珍、李庆山、张蝶芬、韦三奎、薛广福、罗荣庭、张承贵、衡和华等均是梅兰芳长期合作的老搭档。1959年,梅兰芳创排了《穆桂英挂帅》向建国10年献礼。演员阵容是梅兰芳主演穆桂英、韦三奎反串佘太君、姜妙香饰宗保、刘连荣饰王强、王少亭饰演寇准、梅葆玖梅葆玥分饰文广金花。这是梅兰芳解放后创排的第一出也是最后一出新戏。

图片

尚小云领导的尚剧团成立于1950年,主要成员有田荣芬、尚富霞、童葆苓(名旦童芷苓之妹)、尚长春、尚长荣、方英培、赵和春、李荣刚、齐和昌、苏连汉、华世丽、李喜鸿、韩长生、姚玉成等。尚小云经常演出的剧目有《乾坤福寿镜》《峨嵋酒家》《梁红玉》等,他在建国十周年时曾创排《双阳公主》一剧。1959年,尚小云去西安,童葆苓以尚剧团分团名义在京坚持演出,吴素秋演出小组也曾与尚剧团短期合作。

图片

荀慧生领导的荀剧团,主要成员李薇华、宋玉声、姚世茹、何佩华、陈喜兴、朱斌仙、沈曼华、王世续、费文芝、蒋铸久、贾春笙、俞少荃、姚元秀等。《红娘》是荀慧生的代表作,他在北京经常露演此剧。常演剧目还有《红楼二尤》《钗头凤》《卓文君》《金玉奴》《花田错》《元宵迷》《勘玉钏》《杜十娘》等。他还创排了《荀灌娘》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

程砚秋的程剧团成立于1953年,前身是“秋声社”,主要成员有筱翠花(于连泉)、李丹林、于世文、李少广(李四广之子)、贾多才、王元芝、刘雪涛、钱元通、姚元秀、贯盛吉、苏盛贵、罗荣贵、殷庆瑞、钱世仪、筱玉楼、张鸣纯、杨世祯、陈孝椿等。程剧团延续时间不长,仅3年多,1956年年中宣告解散。程砚秋本人则因突发心脏病于1958年3月去世。1959年纪念程砚秋逝世一周年演出之际,在周总理亲自关怀和过问下,决定从外地把程派传人赵荣琛和王吟秋调进京,组建一个程派剧团。经过多方协调,赵荣琛和王吟秋最终调入以武戏见长的北京青年京剧团,与这个团领衔主演李元春、李韵秋兄妹合作,青年团的名称不变,但负有传承程派艺术的使命。这个团的主要演员还有于世文、姚玉刚、贾松龄、李盛芳、罗荣贵等。

图片


1959年7月,北京戏校的首届毕业生分配工作,充实到北京市的梅尚荀三个剧团中。李玉芙、李崇善、林懋荣、孟俊泉、黄德华、刘景奎等进入梅剧团。孙毓敏、张学津、马永安、吴纪敏、王晓临、沈宝祯、李雅兰、马增寿、别永德等进入荀剧团;李翔、蒋弘翔、石鸿图、宋静媛、罗长德、宋元斌等进入尚剧团。这批毕业生得到各剧团的重视,李玉芙、孙毓敏、林懋荣等有幸分别与梅兰芳,荀慧生和姜妙香等大师级艺术家近距离学习,得到老艺术家们的倾囊相授。一年之后,根据北京市统一安排,分配到各剧团的这批毕业生又抽回,组建了北京戏校实验京剧团(后更名北京实验京剧团)。

1960年,中国京剧院三团下放到北京,演员充实到梅尚荀各团。李宗义、李慧芳、叶盛章、王泉奎、李元瑞、张玉禅、韩少芳、周金莲、徐玉川、殷金振等调入梅剧团。梅葆玖排演了梅兰芳大师原创的《穆桂英挂帅》。演员阵容是梅葆玖的穆桂英、李宗义的寇准、梅葆玥的宗保、刘连荣的王强、李元瑞的文广、徐玉川的金花。1961年8月,梅兰芳因急性冠状动脉梗塞去世。

1963年,有关部门决定重新调整四大名旦剧团,原因是这几个剧团人员分散、老化,行当不齐,有的团甚至难以应付日常商业演出。因此有必要把四个团的力量整编起来,组建一个“四联剧团”。这个团定名为“北京京剧二团”。据推测,取“二团”这个名字的用意大概是,马谭张裘赵的北京京剧团,实力第一,梅程尚荀的四联剧团自然是第二了。

1963年11月梅、尚、荀、青年京剧团四个剧团合并成北京京剧二团,一部分人调到北京戏校工作,罗荣贵与刘连荣、叶盛章、高盛虹、张蝶芬、齐和昌、王洪宝、钱荣顺、张玉禅、左云熙、尚富霞、沈曼华、李喜鸿、周金莲、白元鸣、田荣芬、孙振泉、姚元秀、朱斌仙、李盛芳等众多知名演员一起来到北京戏校任教。当时诸如王福来、席裕身、黑永宽、王文祉、刘绪泽、朱金贵、赵振武等文武花脸青年教师、学员均受过罗荣贵教益。

二团聚集了原来四个团的主力,阵容可观,挂头牌的主演计有李宗义、李慧芳、叶盛章、梅葆玖、梅葆玥、赵荣琛、王吟秋、李元春、李韵秋、童葆苓、孙毓敏等。主演的剧目有《穆桂英挂帅》《三打白骨精》《苗青娘》《白蛇传》《荀灌娘》等。此时,尚小云已经定居西安,而荀慧生调入北京戏曲研究所,不再登台。

大演现代戏之后,二团老艺人们积极排演了不少新戏,如《洪湖赤卫队》《箭杆河边》《奇袭白虎团》等。1966年,北京京剧团的的老团长马连良和副团长张君秋被“贬入”二团,当年年底,马连良因病含冤去世。

文革中,创演《沙家浜》的北京京剧团作为“样板团”划归部队,与北京市脱钩。没有了一团,何来二团?1969年北京京剧二团与北京戏校实验京剧团合并组建了北京市京剧团。北京市京剧团持续到打倒“四人帮”,这个团率先公开演出《逼上梁山》,打破了传统戏的禁令,此后《闹天宫》《断桥》《三岔口》等陆续演出,广大观众极为欢迎传统戏恢复演出。

“文革”后,“样板团”北京京剧团回归地方,1979年,在北京的京剧院团重新调整,组建了北京京剧院。北京京剧院成了容纳和传承马谭张裘赵梅程尚荀各大流派的大剧院。

现在的一些回忆录往往对带有“北京”的京剧院团的名称有所混淆。如把“北京京剧二团”错写为“北京市京剧二团”等。准确的提法是:50年代初北京成立了四个以“北京市”为名的京剧团,即李万春为首的北京市京剧一团、以谭富英裘盛戎为首的北京市京剧二团、以张君秋为首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和以吴素秋为首的北京市京剧四团。1955年,以李鸣盛为首的原中国京剧院老四团从部队调进北京时曾短暂使用过“北京京剧团”的名字做商业演出。1955年马连良剧团与谭富英裘盛戎的市二团合并成立了北京京剧团,此后张君秋的市三团和赵燕侠的燕鸣京剧团先后并入北京京剧团。1963年四大名旦的剧团合并组建为北京京剧二团,1969年改建为北京市京剧团。1979年成立的是北京京剧院,汇聚了梅尚程荀马谭张裘赵各大流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