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来的历史很古老,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从事渔猎活动。元朝以后,我国北方大部被少数民族控制,其中主要是蒙古人和女真人。吉林、黑龙江西部是科尔沁蒙古王爷的世袭领地。科尔沁所属十旗,大致包括哲里木盟、呼伦贝尔盟、吉林、黑龙江西部的广大地区。 站人 清顺治七年(1644),清朝入关定都北京,以盛京(沈阳)为留都。以昂邦章京镇守东北。顺治十年(1647),清政府在宁古塔(黑龙江省宁安县)设昂邦章京,辖吉林、黑龙江东部。清康熙十五年(1676),清廷决定吉林将军府从宁古塔西移到吉林乌拉(吉林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黑龙江将军,设将军府。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墨尔根(今嫩江县)筑城。康熙二十九年(1690),黑龙江将军府移至墨尔根,瑷珲由副都统驻守。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谕旨,开辟吉林至瑷珲驿道,二十三年,康熙帝派户部郎中包齐等勘察路线,经两次修改,经过实际丈量,共1711里,设25个驿站,其中包括我县大兴镇的时雨村的温托河站,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于康熙二十五年(1685)正式建成。第一部分到达的站丁是康熙二十年(1681)平“三藩”之乱吴三桂部队的降兵降将安排在辽宁吉林驿站的站丁和柳条边台站的台丁,还有一部分是安插在北京周围山东、河北的吴三桂的降兵降将。每站站丁30人,加上家属上百人。还有一些安排在官地,进行垦荒种地,叫屯丁。我县大兴镇时雨村和前官地后官地就是这时建立的。这就是进入泰来县的第一批汉人。时间是康熙二十五年(1685)。 我县汤池、大兴两镇地处齐齐哈尔城南头站(特木德赫)和二站(温托渾)之间。又设有官屯、官地,作为齐齐哈尔的后勤补给基地。清廷把墨尔根官屯人员迁至这里。同时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从山东莱州迁移大批汉人移民到这里设屯垦荒。形成一大片汉人居住的村屯。他们长期以站人为邻,互通婚姻,融为一体。他们操着相同的口音,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三百多年来,成为站人集聚地。 黑龙江将军是军事机构,兼管地方行政。地方不设府县。将军府设专管官屯和驿站的机构。清朝末年,成立黑龙江省,省城在齐齐哈尔。下设龙江府,在现在的富拉尔基,府下设黑水厅,辖三十八屯。汤池、大兴都是黑水厅辖区。民国建立后,汤池、大兴属龙江县二区。1915年属龙江县第一区。1937年以后,属龙江县依力巴和霍德气两个村。1946年建立人民政府,汤池、大兴为龙江县第五区,1948年龙东、龙江两县合并为龙江县。汤池、大兴属龙江县第十区。后因国家在富拉尔基建立重工业基地,龙江县所在地为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 境内。 汉人 后来,由于后金(满族前身)逐渐强大,明朝逐渐衰落,后金占领了铁岭、沈阳、辽阳等大片区域,到明朝末年,明军退守到宁远、锦州、山海关一带。后金兵烧杀抢掠,所到之地,一片净光。大部汉人也就跟着明军后退。1644年,明亡。清朝定都北京,满族人跟着朝廷打天下坐江山去了,盛京(沈阳)显得空虚。顺治康熙年间,从山东、河北等地迁移很多汉人到辽东进行垦荒戍边。乾隆年间,又向吉林东部、黑龙江东部德惠、怀德、双城、阿城、拉林、五常移民,进行垦荒种地。这一带汉人比汉人进入驿站时间晚了半个多世纪。 清朝建立以后,清廷一直提防蒙古造反,对蒙古实行拉打防的措施。拉就是封爵封地,联姻。打就是制造矛盾,分裂内部,对葛尔丹集团作乱进行军事镇压。防就是防止蒙古人与汉人勾结,不许蒙汉联姻,违者重刑。再一个就是挖边壕,插柳。这条柳条边从辽宁宁城北经过辽宁、吉林全境直到黑龙江的宁安。全长2336里。柳条边是用土堆成高宽各三尺的土堤,在堤上每隔五尺插柳三株,株间用绳连接。即插柳结绳。土堤外侧掘深八尺,底宽五尺,上宽十二尺的土壕,壕内引水,以阻行人。柳条边上设台站,有台丁把守。功能是提防蒙古造反;更重要的是防止汉人进入蒙古地区。清廷设重律,越边者一律重刑。 清咸丰十年(1860),清廷批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关于招民试垦呼兰所属蒙古尔山等处奏折。清廷的“禁封”政策解体。这只是同意在呼兰开放。别的地方还是不允许汉人进入。如同治十年(1871)4月14日,杜尔伯特旗协理台吉·那逊乌尔吉等擅自招民垦荒,经黑龙江将军与盟长阻止,仍然不听,清廷严惩杜尔伯特贝子,将所招民户驱逐出境。将那逊乌尔吉等三人革职。 光绪十七年(1891)科尔沁大乱,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乱,八国联军进北京,俄军警血洗江东六十四屯,7000余名同胞遇难。8月28日,俄军进攻齐齐哈尔,寿山将军殉国。俄军将将军府府库洗劫一空。时山东河北大災,大量难民涌向东北。形成了浩浩荡荡的闯关东大军。在大形势下,光绪三十年(1904)7月17日,清廷同意蒙旗荒地招垦。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杜尔伯特境内设沿江荒务行局,出放时、和、年、丰等荒段,设局开办,收价放丈。同时在嫩江西岸设哈拉霍硕(哈拉火烧)屯垦局,管理北洋陆军退伍兵屯垦事宜。泰来县江西的汉人也就是这个时候来的。那时的泰来荒无人烟,夜里不闻犬吠,日里不见炊烟。只有少数蒙古人在这里游牧。最早进入泰来县的汉人主要居住在嫩江沙带和高岗地方。那时江河没有堤坝,嫩江、淖尔河、二龙涛河洪水期间低洼地块一片汪洋。1930年以后,修了淖尔河、平洋东胜和二龙涛大堤,才有大量汉人占据洪泛草原,垦荒种地。 在我的调查中也验证了这些情况。 著名农民收藏家张树明先生珍藏的清宣统三年(1911)地图看,那时还没有泰来县,属黑龙江省大赉厅。江西这一块只有四个地名:泰来气,天台门山(前德门山),上河弯,经历(塔子城)。可见人烟稀少。他珍藏的1924年修昂洮(昂昂溪到洮南)铁路的照片看,铁路两侧荒芜,只有一户蒙古人大老远的赶着勒勒车来看热闹。张树明先生提供的伪满时期的泰来县地图,就标有很多村屯。泰来县共设七个区,(包括扎旗的努文木仁和好力保两个乡),户数15474户,其中汉人14072户,蒙人1402户。人口101879口,其中汉人96579口,蒙人9300口。熟地74000垧。从这个地图看,泰来人口和土地已经有一定规模。由此可以看出,泰来江西汉人是1900年以后进来的,而大多数是1930年以后伪满时期进来的。江西的汉人比江东的站人晚了220年。 从网上搜泰来地图,地名全是老的。这一点涉及到原县民政局地名办主任郭福祥,在他主持地名调查过程中,把泰来县村屯现用名全部抹掉,进行复古,重新标上老地名。汤池依力巴解放后就叫黎明。这回又改回依力巴。平洋镇大呼拉村解放后就叫东胜村。这回又重叫大呼拉。全县都是这样。不知道是上边布置的还是泰来县没弄明白意思,反正从地图和村标都改过来了。有人取笑说,这是怕小鬼子回来找不着道啊。从这张地图上看,这些老地名,可分为两个部分,沿嫩江沙带都是蒙古名,有白其吐,胡勒吐,哈拉干吐,胡吉吐,宏升还有个代克吐。拉斯根昭,波斯根昭,乌德根昭,乌兰昭。哈木台,鲍门台,巴拉干吐,索古台。温德屯,努鲁玛,乌拉哈达,大呼啦。豆海屯,哈拉火烧,乌拉巴塔,查干火烧。绰尔等,黄花道,二龙梭口,黑帝庙。蒙古地名很多,但蒙古人集聚的村屯只有8个,人口也不太多。蒙古人定居的也很晚,大体和江西汉人差不多。我任过县民政局长,这些村屯我都去过,屯子都不大,户数也不太多,姓氏也很杂。包姓、白姓多一些。大户人家也就20多户,在这定居最多四五代。可以推测,最多也就100多年。这一带,汉族人居多。最先来到汉人主要居住在这里。 老街基 王顺街基(老街基)是泰来立屯较早的。据说,王顺是个木匠,给王爷府盖房子。由于他技术高超,为人厚道,赢得王爷的恩惠,特批他一块地建个村庄。因此叫街基。以他的名字命名,就叫王顺街基。泰来人都听说过这样的传说:日本人修齐白铁路(实际当时叫昂洮铁路)测绘路线是经过王顺街基屯,后来王顺花钱给挪走了。时间应该是1923年。我们不管这事是不是真的,王顺当时在世并且当家应该是事实。街基立屯最早也就在上个世纪初。街基老徐家也是老户,祖籍辽宁海城,1931年搬到街基。他们搬到街基时,屯里户数很少,大多数是伪满时期来的。街基解放前也是全县的大屯子。伪满时期有村公所,警察署,管辖范围很大。平洋镇东胜村,原名大呼拉,也是全县大村之一,最早来的汉人是老赫家,祖籍山东,清末民初来到东胜,在东胜开了一家大车店。再一户是老刘家,他们是江东站上人,也在东胜开了家店。他们比老赫家来的稍晚些。周殿军家来东胜也比较早,家谱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时年二十八岁,正月二十六赴关东,祖籍山东阳武县。”据周殿军讲,他的爷爷从山东闯关东,走到山海关,被慈禧太后军队抓去当兵,大约三四年后,当兵退役,被安排到胜利老局子。(和前面清廷在哈拉火烧设垦局管理北洋陆军退伍兵屯垦事宜相佐证)后爷爷与奶奶成亲来的东胜。当时东胜户数还很少。 江西汉人 泰来县江西人口增长最快的是伪满时期。东胜大堤、淖尔河大堤、二龙涛大堤都是伪满时期修的。不受洪灾,大量土地可以开垦。农民像跑马占荒式的,挖个地窨子就住人开荒。这一时期的村屯都是以姓或人名命名。李广有,邵伍渊,王家屯,小郑家屯,尚家屯 ,节家窑,王老道屯 ,胡家围子,候长林,马世福,薄家围子,马家油坊,王振芳,王国富,刘显屯,张国恩,姜殿武,刘海屯,于洪禄,朱八屯 ,国家屯,杨树林,孙喜令,姜大粉匠,王禄屯,刘大机匠,许家店,徐景波,付家屯,苏德新,张宏升,洪家窑,刘监督窝棚,智家围子,吉家屯 ,邹家屯,曹家屯,曲万和等。这些人都是现在70岁左右人的上一代。比如四里五永安村王禄屯的王禄就是,因为他来的早,占地多,土改时成了大地主,伪满时期还当过甲长,斗地主时把各村的地主都集中到塔子城,各村的老百姓都参加斗争大会,主持人挨个点名,征求群众意见,群众呼声大的就枪毙,等点到王禄时,因为王禄平时为人宽厚,下面一声没喊,保住了性命。这次大会共枪毙五、六个人,地点是塔子城西门外。王禄后来搬到了泰来镇铁道西。大榆树邵伍渊屯的邵伍渊就是在土改时被镇压的。互助的张洪升屯的张洪升就是原四里五水利站职工张文学的父亲。四里五水地村赵景亮屯的赵景亮就是原来水地村干部。 我访问了很多泰来老户,情况大体相同。红光村老赵家是当地的大户,据四里五中学校长赵景余讲,他的老家在辽宁,父亲是这里生人,生于1925年,他们的祖坟最长辈的是爷爷奶奶。可以推断,来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也就在清末民初。四里五村老鲁家祖辈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从山东先到河北,1930年到吉林省怀德县,后又到江桥镇孙家窑,1935年到四里五村。四里五丰收村老宫家,原籍山东登州,1922年来的东北。宏升寿老窝棚老李家,1925年左右从吉林怀德迁到泰来。胜利文胜老崔家1935年左右从河南洛阳逃荒到胜利。基本都是上世纪初来到泰来。 泰来江西各屯汉族人都是来自四面八方。都是亲戚投亲戚,形成一个个小帮派。大致分为关里人(山东人居多),老呔(河北唐山左右),南城人(辽宁半岛海边),下荒人(辽宁北部及吉林全部),西边外人,也叫哈达人(柳条边以西的热河省人,现内蒙昭盟)。 朝鲜人 集体安排的有两部分,一是四里五曙光村的朝鲜人。他们是1932年跟着日本开拓团过来的。淖尔河大堤是日伪时期修的,防汛期间我去过多次。防洪堤设计很科学,淖尔河是山水,汛期洪水来势凶猛,对河堤冲刷很大。大堤设计者在河床内每隔千米左右,在河两侧顺水斜着修两道挑流堤,中间是河道,挑流堤是半截的,堤头用石头、水泥加固,洪水来了,河水被挑流堤挤进河道,水位抬高,两侧大堤水位低,没有水流,很安全。在扎旗境内牛粪根屯修了一条拦河坝,提高水位,建了一座九孔闸,由扎旗、泰来、龙江三家联合管理。从九孔闸到曙光村,修了一条40里长的水渠,下游修四条支线,再接斗、毛线,自流灌溉稻田。下有排水系统,直接排进小黄河。这套灌溉系统经过八、九十年,现在仍然使用。朝鲜人的到来,开辟了黑龙江地区种植水稻的先河。朝鲜人到这儿建了四个居住点,叫部落。一部落,二部落,三部落,四部落。(泰来人来自全国各地,村屯名也集全国之大成。村、屯、庄、堡、围、窑、营、窝棚、地房子、部落、店。就缺两样:没有山也就没有冲;没有市也就没有集。我想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这么全。) 山东移民 再一个集体移民的是1956年的山东移民。我知道的有四里五互助村的山东屯;宁姜乡新江村和勤俭村的山东屯。托里河也有山东移民。四里五互助村的山东人是从山东省桓台县迁来的。宁姜的山东人是从山东省定陶县迁来。集体搬迁,整体安置。迁出地派乡村干部带队。四里五乡干部是郑新杰,宁姜乡干部是王景同。村干部到这儿还是村干部。这些山东人在外面说东北话,在家里或遇到老乡说山东话,大人小孩都一样,几十年不变。他们还保留着家乡的风俗习惯。饮食上喜欢山东大煎饼卷大葱。喜欢蹲着。 这些外地人的到来,开垦了荒原,带来了种子和生产技术,使荒野变成良田。而且还带来手工业作坊。从我县的地名中可见一斑。瓦盆窑,高瓦匠,马家油坊,王家油坊,李家粉坊,姜大粉匠,郑炮铺,刘大机匠(织布)。隆庆恒,六合堂,天津字,明显是买卖字号。赫家店,许家店,佟家店。胡家园子。老钱柜(据说是烧锅)。 从泰来江东和江西的汉人进到这个地区看,江西的汉人比江东的汉人足足晚了220年,这是站人语言、风俗、信仰、习惯完整的保留下来的重要的外部环境。也解开了我多年来的困惑:在吉林、黑龙江、内蒙东部几万平方公里之中,站人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完整的保留下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