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射效应:你眼中的别人,也许就是你自己

 新用户49272060 2022-03-07

坚持每天读点书,留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坚持每天写点东西,感受一下自己的感受。


为别人做传记也是自我表现的一种;不妨加入自己的主见,借别人为题目来发挥自己。反过来说,作自传的人往往并无自己可传,就逞心如意地描摹出自己老婆、儿子都认不得的形象,或者东拉西扯地记载交游,传述别人的轶事。所以,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

——钱钟书

钱钟书是文学大家,不过用他这句话,来注解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其实也是很贴切的。

文章图片1

关于“投射效应”,传的最多的故事,大概就是“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了。

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和尚一起打坐,下坐后两个人聊得兴起。苏东坡问佛印: “你看我打坐的时候像什么?”

佛印看了苏东坡一眼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看佛印穿着黄色的袈裟,就调侃道: “我看你打坐的时候像一坨狗屎!”

佛印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苏东坡很得意,回家跟苏小妹说: “我经常跟佛印论禅,从没有赢过,这次大胜而归!”结果当苏东坡把经过给苏小妹讲过以后,苏小妹说:“哥呀,你这次输得更惨了!”

“为什么呢?”苏东坡不解。

“佛印看你像一尊佛,是因为他心中只有佛,所以他看什么都是佛,而哥哥你呢?”

文章图片2

投射效应,指的是人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他人身上的倾向。即是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点,别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投射效应使人们陷入自己的主观世界,影响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就好比一个性格不好的人,看到的都是人性的缺点,而一个有着有优秀品质的人,看到的都是人性中的闪光点。

文章图片3

01投射效应的实验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八十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有四十八名大学生同意背着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同学都会乐意干这件事,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了其他学生身上。

02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

1、相同投射。在办公室上班的时候,自己感到热,以为别人也闷热难耐,不问别人的意愿就大放空调冷气;老师上课的时候,对某些知识点不加说明,以为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不用多讲,但是在老师看来很简单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则未必。这种投射的发生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在意识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而是混为一谈。最典型的情况就是,家长们通常根据自己的感觉给孩子穿衣服,出去后要么是穿多了,要么是穿少了,常会判断失误。有一则例子,讲的是某年十一小长假后,一位家长送孩子上学,看到一群小学生,有穿长袖的,有穿薄秋装的,还有穿短袖的。其中有个小姑娘鹤立鸡群竟然穿的是羽绒服!有个小男生就问她为什么啊?只见她45度仰望天空幽幽地说:“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2、愿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对方的投射现象。比如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希望并相信老师对他的作业一定会给予好评,结果他就把老师一般性的评语理解成赞赏的评价。

3、情感投射。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与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于是人们过度地吹捧、赞扬自己喜爱之人,严厉指责、肆意诽谤自己厌恶之人。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这种现象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文章图片5

03投射效应的启示

1、当别人对我们发火的时候,别急着回击,也许只是他的投射。比如,一位妈妈看到自己上初中的女儿经常和男同学一起出去玩,特别着急,担心自己孩子会早恋,影响学习,将来考不上好的高中。这位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呢?难道就因为跟男同学出去玩,孩子就真的会考不上好的高中吗?我们都知道,不一定。这其实是因为妈妈之前有过早恋的经历,影响了她的学业,于是她也认定孩子和她一样,也会因为早恋而影响学习。这其实是妈妈对孩子的投射。认清了这一点,我们便能清楚的意识到,别人对我们生气,其实本质上气的不是我们。他可能是从我们身上看到他曾经讨厌的人或事的影子,是根据他的经验,而产生的对我们的投射。意识到这些,我们便可以从他们的情绪中,看到他们的需求。

2、当我们对别人有看法的时候,也别急着下结论,也许这其实只是我们对别人的投射,保持非评判、接纳的态度更好。比如,我们到医院探望朋友,突然被迎面而来的一位年轻人撞了一下,这位年轻人也不道歉,就走了,可能我们就会很生气,觉得这个人很没素质。但是事后,了解到这个人是一位品学兼优、很有礼貌的大学生,他姥姥得了重病住院,他要赶着去见一面。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以后再遇到事情,多问问,多想想,保持一个开放性的接纳态度,可能最后的结果,和我们一开始想的真的很不一样。

文章图片6

其实今天我写这篇文章,也跟今天的晚饭有关。今天下午,我因为周一的讲座,一直在修改PPT,正改的兴起,我先生突然开口说:“现在已经六点多,我看你已经很饿了,要么晚上就叫外卖吧,这样快点。”我刚想说“我不饿啊”,突然想起投射效应,意识到这是他对我的投射,反映的其实是他的需求。于是我就说:“好吧,可能你也饿了”,他就很爽快地承认了:“是啊,我也饿了”,并点了他最喜欢吃的海鲜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