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专家解读之二:构建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

 yanyahoo 2022-03-07

成都都市圈人口总量近3000万人,经济总量占我国西部地区的比重超过10%,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打造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形成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全球型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是成都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使命。《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要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强调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构建高端切入、错位发展、集群成链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提供了产业路径支撑。

01

《规划》突出打造“三带”

对进一步优化都市圈高能级发展空间格局意义重大

依托产业比较优势、交通干线、创新走廊构筑特色产业经济带,符合都市圈发展规律和产业差异化发展原则。从世界都市圈、城市群发展的成功经验看,美国硅谷、美国128公路、英国M4走廊等地区集聚了大量高技术企业和机构,成为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带。目前,成都都市圈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跨区域转移发展的态势明显,迫切需要通过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等改革探索、统筹推进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共建都市圈高能级发展空间载体。《规划》突出夯实成渝发展主轴、打造成德眉发展轴,提出打造“三带”优化都市圈产业经济地理。

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着眼建设外向型经济发展高地,强化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形成13个城市组团和10个小城镇组团。

《规划》提出,协同提升物流枢纽和开放口岸功能,推动成都国际铁路港、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一体化运营,建设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着眼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高地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四川天府新区为标杆引领,发挥国家级新区高能级发展平台集聚和重大政策汇聚的显著优势,打造形成16个城市组团和12个小城镇组团。

《规划》提出,打造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眉山交界区域“产业+生态”融合发展示范,协同提升现代科技服务发展能级、强化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着眼建设成渝中部崛起引领区,以成都东部新区为战略支点,充分发挥产业带地处成渝发展主轴的区位优势,打造形成6个城市组团和9个小城镇组团。

《规划》提出,强化天府国际航空港和东部新区铁路枢纽港“双引擎”功能,构建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供应链体系,加快形成临空经济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协同提升汇聚运筹高端资源要素功能,合力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02

《规划》突出分工协作

注重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富效率集聚高端要素

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是优化都市圈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的关键之举。随着成都极核效应的加速释放及德眉资三市产业和要素禀赋的升级,迫切需要跨区域推动产业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共兴发展。《规划》突出链式关联、梯度布局,强化集聚运筹高端要素,提出加快打造现代化都市圈产业功能区。

制造业是都市圈发展的动力,高能级制造业是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标识,现代化都市圈的打造需要培育高能级制造业生态圈。

《规划》提出,强化区域产业政策对接,推动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完善差异化协同的制造业发展布局,强化德眉资服务配套和产业承接能力,搭建覆盖生产采购、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多环节的区域产业协作供需对接平台,促进成都都市圈内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编制产业链全景图,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加大垂直一体化整合力度,构建大中小企业配套、上下游企业协同的产业生态。联合实施产业集群配套型和关联企业集聚型招引,促进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推动产业链核心环节本土化、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等细分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都市圈作为区域空间组织的重要形式,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共筑现代服务业高地,既是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又是塑造优质品质生活的重要保障。

《规划》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成都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建设,加快提升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功能,加快成都物联网云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消费供给能力,建设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成都段,打造春熙路—太古里等世界知名商圈,擦亮“夜游锦江”等夜间经济名片,创建宽窄巷子、德阳文庙、东坡水街等美食地标,推进“中国牙谷”“医美之都”“西部药谷”建设。加快现代金融业集聚发展,支持成都开展共建“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以打造西部财富管理中心为重要抓手,助推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推动在蓉设立金融科技研究院。协同实施“交子之星”上市企业培育计划,全方位共建共享交子金融“5+2”平台金融服务。

都市圈“菜篮子”“米袋子”的稳产保供需要现代农业作为有力支撑,共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增强都市圈农业板块的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是服务保障成都极核、联结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规划》提出,联动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提升都江堰灌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统筹各级农业园区,打造优质高产高效粮油保障基地。跨区域协同实施优质蔬菜供应基地项目,布局规模化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立农产品保供同城合作机制,协同布局农产品应急加工、储运、配送、供应网点。大力发展彰显“观山水、品川味、慢生活”天府之国生活特质的现代都市农业,高标准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冷链物流集配中心,推动川味、川果、川茶等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促进郫都川菜、什邡雪茄、青神竹编等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眉山全球泡菜出口基地和文化旅游类、三产融合类特色小镇。联动推广天府油菜、安岳柠檬、眉山春橘、罗江贵妃枣等特色农业知名品牌,推动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强化农商文化旅游体育整体运营联盟和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开展“都市农景”试点,探索建设社区农场,再造都市农耕生活场景。

现代都市圈的打造需要突出智慧元素,依托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支撑,共建高效畅享智慧都市圈,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转型。

《规划》提出,推动实施先进数据中心示范工程,协同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搭建跨领域跨区域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实施产业功能区物联网全覆盖工程,推动基于北斗的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加快建设集成电路“芯火”双创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同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提升数字普惠服务能力,推动“天府蓉易办”等平台互认互通,拓展成都智慧治理中心平台功能,丰富“城市大脑”“智能感知网络”“城市数据湖”等智慧场景应用。

03

《规划》突出创新集成

聚焦打造创新生态圈做强产业协同共兴发展支撑

跨区域协同创新是促进都市圈产业集群成链发展的动力源泉。目前,成都都市圈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创新链接通道还未完全畅通,迫切需要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打造高质量紧密型创新生态圈。

提升都市圈国际产业话语权,需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规划》提出,高水平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聚力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研究基地集群。推动成都超算中心进入国家超算中心体系,加快推动天府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平台建设。在航空航天、精准医学、轨道交通、先进核能、集成电路、网络安全、北斗导航等重点领域开展集中攻关,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模式。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优化“一核四区”创新布局,成都科学城重点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新经济活力区重点发展5G通信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网络安全、区块链等新经济新产业,生命科学创新区建设新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未来科技城打造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要素汇聚区。

构建都市圈区域创新共同体,对于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区域配置、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规划》提出,支持成都都市圈“双一流”建设高校高质量特色发展,在国家级、省级新区和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校(院)地协同创新集群,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档升级科教基础设施和国家级创新平台,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大力引进科研院所,支持大院大所通过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加强协作。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依托省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基础资源、大型科研仪器和工业设备向企业开放共享。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力培育本土创新型企业,积极发展龙头企业牵头的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挥西部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园区探索建设一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和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构建完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阶梯型孵化体系。共建共享“科创通”“盈创动力”等双创服务平台,协同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鼓励成都都市圈发展创业投资、天使投资,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

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需要持续性筑巢引凤,有赖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有力支撑。

《规划》提出,完善人才协同发展专项支持政策,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引才育才用才,组建科技人力资源服务和专业人才市场联盟。开展人才先行区建设,赋予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引育用留”自主权。大力发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提供人才寻访、项目对接和投融资等综合服务。深入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持续推进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财政资金支持引导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探索共建科技创新基金池。促进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扩大适用范围。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运用,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规划》提出,完善人才协同发展专项支持政策,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引才育才用才,组建科技人力资源服务和专业人才市场联盟。开展人才先行区建设,赋予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引育用留”自主权。大力发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提供人才寻访、项目对接和投融资等综合服务。深入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持续推进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财政资金支持引导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探索共建科技创新基金池。促进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扩大适用范围。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运用,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作者:杨春健,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经济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