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望2022 | 产业园区“二次创业”如何破旧赋新?

 yanyahoo 2022-03-07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和抓手,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从“园区经济”转向“城市经济”、“盈利模式”转向“合作共赢”、“管理园区”转向“服务园区”的不转变。尤其是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产业演变速度的加快,产业园区逐渐被各级政府重视,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新的一年,产业园区的发展又会具有呈现怎么样的发展趋势呢?

产业培育与生态构建

在产业定位方面,将现代信息技术、传统产业和城市发展趋势三者相结合,积极引入新兴产业,同时注重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优化提升,以及产业链的配置和资源重组;在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方面,应秉承整个园区的统筹考虑,根据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优化配置,科学的产业布局有利于产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能够使园区空间布置更高效和人性化,实现园区规划目标。

企业不再以自我资源为扩张基础,而是构建以数据为导向的价值输出及服务体系,通过以“数据驱动、平台赋能”,撬动整个产业链,促成企业为主体、多种外部创新资源为补充的创新协同,实现全产业链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专业运营与品牌塑造

存量运营的时代,园区运营需要摒弃“重开发、重建设、快周转”的地产思维,深入挖掘存量中孵化新的盈利增长点向“轻资产、证券化、快周转”的创新模式转型,其核心是看运营方有没有业务整合的能力,完善的运营体系和专业的运营团队。在加强市场服务能力、整合市场资源的同时,注重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为产业升级提供一站式服务,最终实现从运营空间到赋能生态的升级,从投资企业到投资产业生态的升级。

通过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高效合作平台,真正实现外部资源与园区产业相融合,在产业纵深的发掘上,深耕园区的主导产业,着力推动园区驱动型产业发展和园区创新型产业的培育,逐步打破园区物理空间限制,整合产业相关创新要素,形成资源集聚度和辐射力,开展以平台为主体、多种外部创新要素为补充的协同方式,提高创新价值的能力与效率。

数智化赋能与加持

以数智化技术手段为底层支撑,重构园区运营管理体系,是成为持续赋能园区运营模式创新和突破的核心力量。我们认为,数智化赋能产业园区创新发展,主要围绕以下四个维度:

Smart: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应用,实现园区精细化运营、信息化管理推动产业园区逐渐走向数字化、科技创新化。Space:物理空间层面,无论是双创中心、孵化器、联合办公,运营者对园区环境全面感知的数据采集、展示和控制分析不可或缺。Service:运营者要根据园区的发展阶段、目标企业当前最核心的需求设计“复合型”的服务体系,数智化的应用、人才引进、政策咨询、品牌推广、资本对接等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不同应用场景。System:线上数智运营平台、物理空间载体、线下驻场服务,构建深度运营的数智化空间维度。

低碳化探索与实践

园区是实践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战场,是促进能源数字化转型、建设新型综合能源系统是园区低碳化发展的有力抓手。低碳产业园区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因此,在遵循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时有序推进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内零碳建筑的建设进程,减少其他空气污染物、降低建筑运营成本、改善建筑内部环境,推动传统产业和产品结构从低端向高端提升,实行绿色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大力推广无碳、减碳、去碳等低碳技术,从生产源头减少碳排放,才能真正实现园区的低碳化高增长。

轻重并举,动态平衡

产业园区要在现有存量的基础上进行盈利深挖,从这个角度来说,轻资产之路是园区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产业园区如果不具备足够体量的可租售的物业等重资产积淀、品牌效应、标准化服务体系,轻资产业务的拓展也将受到限制。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客户,需要的不仅是重资产的物理载体,更重要是运营管理、金融工具、资源整合、服务体系和生态圈构建等,这些只有在轻资产的层面才能得到解决。可以通过股权投资等形式与园区企业建立一种战略和利益上的联系,建立共同的生态利益圈,这的确是轻资产输出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

我们认为,轻资产输出需要贯穿于园区开发建设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顶层设计、机制创新、成本控制、产业生态、空间承载、产融结合、服务创新乃至资产证券化退出路径等方面系统思考。无论是轻资产品牌输出还是引入其他金融手段,重资产是实现轻资产的载体,轻资产是重资产得以实现的根本动力。(来源:智孵科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