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科举人物传之一——昆山顾济-顾炎武家族人物小传

 新用户8926AVU2 2022-03-07

顾氏向为江东望族,其源出三国时期的东吴丞相顾雍,此后,“顾氏世为江东四姓之一(其他三姓为朱、张、陆),五代时由吴郡徙徐州,南宋时迁海门,已而复归于吴,遂为昆山县之花浦村人。” 顾济家族“先世居昆山新安乡,弘治中析置太仓,因隶焉。”顾济的父亲顾鉴又从太仓迁至昆山千墩,“复为昆山人”。 顾济家族是明清时期苏州著名的官宦世家与书香门第,著名学者顾炎武是这一家族的典型代表人物。

顾溱,顾珩孙,顾鉴子,字梁卿,号小泾,登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进士,由南京工科给事中累官至广东按察司佥事。

顾济,顾溱弟,字舟卿,号思轩,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授行人司行人,擢刑科给事中,武宗朱厚照南巡返京,卧病豹房,仅有江彬等阉人服侍左右,顾济上疏请求武宗远宦官,择廷臣入侍,不报。世宗朱厚熜登基改元,连上八疏进谏,卒不纳。遂请终养归,卒于家。顾“济与兄(顾)溱并任南北给事,势望光鲜,而(顾)济尤嘉惠乡土,有长者风。”

顾章志,顾济次子,顾炎武曾祖,字行之,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科进士及第,授行人,当时,严世蕃以官位笼络人心,不少士子争相逢迎拍马,顾章志独不往。迁行人司副司正,升刑部员外郎,出为江西饶州府知府,擢湖广副使,乞养归。丁内艰,服除,补广西副使,进贵州参政,擢按察使,转南京光禄寺卿,调任应天府尹,官终南京兵部右侍郎。次子顾绍芾,字德甫,号梦庵,诸生,博学工诗善书法,著有《梦庵集》传世。

顾绍芳,顾章志长子,字实甫,号学海,中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深得大学士王锡爵的器重,适逢其父因病家居,遂亦移疾归侍,起补翰林院检讨,父丧归,服除,进经筵日讲官,迁左春坊左赞善,复移疾归。不两年卒,年四十七。顾绍芳为人“性廉,一介不苟取。里人有暮夜怀金以居间请者,峻却之。独好行义,尝立义学以教族人,又出私囷若干,以助役倡,人以此益贤之。” 异母弟顾绍芾、顾绍芬,从兄顾绍夔。子二:顾同德、顾同应。

顾同应,顾绍芳次子,字仲从,十岁而孤,颖敏好学,精举子业,工诗文。为诸生七试不售,两中副榜,以父荫为国子监生,不久卒,年四十三。著有《药房秋啸》等集。长子顾缃,字遐篆,天才俊逸,举人出身,惜其年不永,年未四十而卒。

顾炎武,顾绍芳孙,顾同应之仲子,原名绛,又名顾继绅、顾圭年,字忠清,明亡后,更名炎武,别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因从叔顾同吉(顾绍芾独子)18岁时未婚而亡,无嗣,因此,刚生下不久的顾炎武被过继给顾同吉为子,随守节的嗣母王氏生活。嗣母王氏出身于书香门第,博学多才,因此,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顾炎武自小聪慧,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读书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曾参加反清复明运动,失败后,返家侍母。嗣母王氏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人,在明亡后绝食而亡,死前告诫顾炎武不要与满清贵族合作,因此,顾炎武终其一生为明遗民。顾“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

顾炎武为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他“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尝与友人论学云:'百余年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然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所罕言;性与天道,子贡所未得闻。性命之理,着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告哀公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颜子几于圣人,犹曰'博我以文’。自曾子而下,笃实无如子夏,言仁,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数十百人,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讲危微精一;是必其道高于夫子,而其弟子之贤于子贡也。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之所罕言也。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入清后,顾炎武曾因小人诬陷而短暂被捕入狱,据清人陆以湉记载:“先是苏州沈天甫、施明、夏麟奇、吕中伪造《忠节录》,托名已故祭酒陈仁锡,讥毁本朝,罗列江南、北之名士巨室,以为挟害之具。又伪造原任阁辅吴一序,诈其子中书吴元莱银二千两。事发,刑部定谳,即将沈天甫等斩决,此康熙五年中事也。次年莱州即墨黄指挥培之仆姜元衡删易此书,增入黄氏唱和诗,控其主与兄弟子侄作诗诽谤本朝,又与顾亭林搜辑诸人诗,皆有讪语。处士于七年二月在京师闻之,即出都抵济南,幽絷半年,因援沈天甫故牍,谓姜元衡所控之书,即沈天甫等陷人之书,事旋解,株连二十余人均得开释。处士赋诗六章纪其事,有“伟节不西行,大祸何由解”之句。又末章云:“天门詄荡荡,日月相经过。下闵黄雀微,一旦决网罗。平生所识人,劳苦云无他。骑虎不知危,闻之元彦和。尚念田画言,此举岂足多!永言矢一心,不变同山阿。”

顾炎武作为明代遗老,品德高洁,不与清统治者同流合污,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气节,与吴梅村、钱谦益之流人品之高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举博学鸿儒科,“阁臣争欲以遗民顾炎武荐。炎武预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绳刀俱在,无速我死。’众乃止。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炎武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吾岂为之哉?’同时有魏裔介者,罢相家居,恒谓人曰:'吾不羡东阁辅臣,而羡公车征士。’柏乡县令闻之,称于监司,将之,监司曰:“焉有元老而赴词科者?”遂不敢荐。迷哉!裔介钓名犹不可,而况垂涎乎?人之度量,相越远矣。”顾炎武生性耿介,洁身自好,他曾说过:“北方之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之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其外甥徐乾学、徐元文兄弟有一次邀请他夜饮,结果导致他大发雷霆:“古人饮酒卜昼不卜夜,世间惟淫奔、纳贿二者夜行,岂有君子而夜行者乎?”

顾炎武作为一代鸿儒,为人虚怀若谷,他“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作广师篇云:'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名锡阐);读书为己,探赜洞微,吾不如杨雪臣;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名尔歧,学者称蒿庵先生);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即傅山);坚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中孚(李颙,号二曲);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志伊(名志伊);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锡鬯(彝尊);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山史(名宏撰);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张力臣(张绍,号亟斋)。至于达而在位,其可称述者,亦多有之,然非布衣之所得议也。’”

顾炎武治学,不事奢华,讲究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性命,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开清代朴学之风,尝言:“五经有大全,而经学衰矣。宜广集宋、元说经诸书,无论当否,悉贮之。”先生无书不读,而识力又高,宜其为此说也。愚以经衰于阙略,亦未始不晦于太广。若无论当否悉贮之,正恐识力不定者易误。” 顾炎武之著述,“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馀,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撰《音论》三卷。言古韵者,自明陈第,虽创辟榛芜,犹未邃密。炎武乃推寻经传,探讨本原。又《诗本音》十卷,其书主陈第诗无协韵之说,不与吴棫本音争,亦不用棫之例,但即本经之韵互考,且证以他书,明古音原作是读,非由迁就,故曰《本音》。又《易音》三卷,即周易以求古音,考证精确。又《唐韵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韵补正》一卷,皆能追复三代以来之音,分部正帙而知其变。又撰《金石文字记》、《求古录》,与经史相证。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精诣之书,盖积三十余年而后成。其论治综核名实,于礼教尤兢兢。谓风俗衰,廉耻之防溃,由无礼以权之,常欲以古制率天下。炎武又以杜预左传集解时有阙失,作《杜解补正》三卷。其他著作,有《二十一史年表》、《历代帝王宅京记》、《营平二州地名记》、《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京东考古录》、《谲觚》、《菰中随笔》、《亭林文集》、《诗集》等书,并有补于学术世道。” 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代大儒,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