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参加了1977年高考

 龙泉清溪 2022-03-07

回乡

我出生在山东威海一个在地图上难以寻匿的小山村。1974年6月10日,522(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的学生时代草草结束了。毕业这天,学校没有大张旗鼓宣传。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只能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了。学生时代的记忆尽管已经模糊,但是回想起来还是甜美的,学习成绩始终是我的光环。对于爱学习的我,回乡是无奈的选择。

亦工亦农

我们村的人口不足百户,依山傍海,原名叫“麓道口”,意为山脚下的道口,是威海通往烟台公路的交通道口。因字体繁琐,后来改为“鹿道口”。

我喜欢数理化,但在农村很难派上用场。身体弱小的我,一天在生产队只能挣6个工分,每个工分约1角钱。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忽然有一天,村里供销社要招一名“亦工亦农”的营业员。所谓亦工亦农,就是供销社的临时工。我是村里公认的好学生,算数顶呱呱。在小卖部的几年里,我的算数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记得当时的布价是每尺几角几分几厘(例如0.475元/尺),买布都是几尺几寸,即三位数乘两位数,我几乎能脱口而出,没有差错!第一次接触算盘,我就把口诀、指法熟记于心。很快,我就取代了原来的会计,后来更是兼任小卖部和屠宰场两个部门的会计。在全供销社的会计大比武时,我的算盘取得了第一名。

高考前的准备

1977年初,我从我们小山村供销社调到另一个村——南小城供销社。

1977年10月,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我听附近中学老师说要恢复高考时,已经晚知道近一个月。直到11月底,我仍然坚守在心爱的会计岗位,月底做账完毕后才开始准备高考。这时,距高考仅剩10天,书、复习资料到哪里找?我心里一片茫然。

我回到老家,找到了尘封已久的课本。一看,都似曾相识,但又较陌生。毕竟扔了近4年了。在家复习5天,通揽数理化,感觉有了点眉目。这要感谢在学校底子比较扎实。但是语文、政治就全然不知。正在我犹豫之际,高中班主任捎来口信,准备集中复习几天,这时离高考只有5天。

我的强项是数理化、弱项是语文、政治。到了学校,老师仍然以补习数理化为主,偶补语文、政治。我也就随着大流进行了再教育。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乐道,周围的学生一片茫然,我心里有数了。高考,我一定能考上!

高 考

1977年12月10日,是山东高考的日子。考场设在凤林公社蒿泊村,距我们村有15公里的山路。12月9日下午,我们12名考生带上自己的衣物约好在学校集合,骑自行车去往考场。经过近2小时的行程,达到目的地,提前去看考场的位置。考场设在一所中学里,长桌、短凳,与我们三中一模一样。

接下来的事就让我们犯愁了。那个年代,村里没有招待所、更没有旅社、宾馆。住哪儿?我突然想起来,我在该公社的供销系统有熟人,于是登门请求帮忙。熟人见面还是比较诚恳,说没有住的地方,只能提供一间空的房间,无被褥,但地上铺满小麦秸秆,软和着呢!房子不收钱。好在当时不算太冷,加上我们早有准备,带的衣物比较多。这样,我们12人就住在这通透大舍,化天地之灵气!

晚上我们吃的馒头就咸菜。馒头是从供销社食堂买的,需要粮票。水就喝井水,好在肠胃已经习惯了。第二天早上依旧。当时对吃饭无所求,能吃饱就谢天谢地了。

我已经忘记了进的是第几考场。我被工作人员引到考场后,看到有几位熟悉的考生,心里就镇静许多。我被分到长条桌的右侧,左侧的考生年纪较大,这位大哥自称是XX中学的校长。两个人用一个长条桌考试,不可思议。可能是当时条件有限,无奈之举吧。

高考时,我怀着沉重、冷静的心态,写满了考卷的每一个角落,尽管有的是错的,但信念不变:只争取做最好的自己!

数理化比较简单,答完题后能对考题倒背如流。

估分、填志愿

我把所有的考题都默写下来,交给三中的老师。老师做出答案,让每个人估分,填报志愿。满分400,考200分就可能录取,260分就可能上重点大学,300分就可以报清华北大。我的天呀!大学长什么样?我连火车都没有见过,能报哪所大学?

我的估分,语文40分、政治40分、数学90分、理化90分。老师建议我报中国科技大学,其余就服从分配。首先跳出农门,以后就看自己的努力了。

我所知大学不过10所,就按老师的建议报了志愿。

我的高考成绩在后来大学的档案中找到:数学94分,理化90分,语文56分,政治54分。

上大学

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录取通知书终于下来了。威海市教育局招生办的负责人曾是我小哥的班主任。他一看到我的名字与我小哥的有两个字相同,就判断可能是其弟,电话询问后证实,大家欢喜若狂。我小哥骑自行车一路狂奔,回到农村告诉我被录取的消息。我问是啥学校。他说是“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我并没有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和喜悦。小哥问为什么,我说我没有考好,文科拖了后腿,按数理化的成绩会上更好的学校。

我们睡地铺高考的12人中有4人接到了录取通知书。我的考分在威海市名列第7。

1978年2月26日,我背上铺盖卷,怀里揣着不足百元,踏上了千里迢迢的求学路。我的大哥把我送到烟台火车站。我第一次见到了火车,绿皮的。我买了硬座学生半价的普快车票,从烟台到武汉,共计17.3元,在济南、郑州两次转车,一共将近30小时慢车车程。一路上除了吃干粮,就是吃盒饭。两毛五一盒的盒饭,吃起来是那么香甜。

我到达武昌火车站时,已是半夜12点。新生接站的是76级的一位老大哥,寒暄几句后,把我的行李丢上卡车。我们5个新生在卡车上守护着自己的“宝贝”,一路摇摇晃晃,来到了山清水秀的珞珈山。

2月28日,我办理了新生入学手续,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我们班的学生大多是大专院校子弟或来自知识分子家庭。全班42人,只有6人来自农村,我是其中之一。

在校的几年,我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从不怠慢,从不松懈,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在4年的本科学习中,23门课程平均达到91.8分。全班只有2人考上研究生,我是其中之一。

后 记

研究生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个研究院,从事火电和核电的研究工作。我工作与学习一样,从不松懈,从不怠慢,抓住每一项机遇,努力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知识改变命运,高考改变一生。感谢邓小平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正是因为这一历史举措,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

人的一生,道路是漫长的,但在关键时刻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你年轻的时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